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方法作为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是基础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科学方法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的教学理论等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完善,渗透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将对现阶段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寻一套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性化的方案。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科学方法教育;显性化方案
1. 前言
科学方法是一个相对较为宽泛的概念,有着一定的发展性,人们对该词语的认知仍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现阶段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而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工具性的、正确的思维和操作方式,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一种程序,或是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践调查得出合理的解释的有效途径或常用手段。
2. 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2.1 实际教学情况
随着新一轮物理教学的课程改革的展开,“过程与方法”维度虽然得到了更高的重视与肯定,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和落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方法的价值,明确其内容,更不能合理地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得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也不容乐观。
2.2 现阶段科学方法教育不容乐观的原因
2.2.1 课标中尚未规定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在初中的物理实验教材中,没有对而学方法的概念进行明确而具体的体现,从而导致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缺乏直接的理论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材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和充分的发掘,对物理实验中剖析出的科学方法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使得科学方法教育不能得到良好的开展,影响了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顺利开展。
2.2.2 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
虽然新课标明确的提出了科学方法教育的概念,但受到初中中考升学的影响,科学方法并没有作为一项重要的测量目标体现在物理实验的考核机制当中,不能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的考察,因此在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
2.2.3方法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科学方法往往是隐藏在知识和实验过程背后的,相对较为隐蔽,学生通常认为掌握该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其中的知识原理,可以应付中考实验部分即可,从而忽视了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精确的将实验中的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缺乏对科学方法的理性认识,无法将科学方法当做实验的指导工具,从而削弱了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效果。
3. 科学方法教育显性化的策略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大多设计比较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和等效替代法四种主要的科学方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要明确该实验采用了那种科学方法,并严格按照其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开展科学的实验设计。
3.1 比较法
在讲到与比热容相关的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的科学方法,探究煤油和水的升温速度和能力,让学生运用“同种求异”的思维方法,对相同时间内、相同初始温度煤油和水的温度变化进行比较,或者相同初始温度的煤油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所需的时间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掌握该实验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
3.2 转换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很难将重力势能通过测量的方式直观的展示給学生,只能通过相关的实验设计,将重力势能转换成其他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的指标,引导学生运用转换的思想对重力势能进行变形,使其可以通过间接的指标显现出来。动能的大小可以通过其对物体的作用力而表现出来,而重力势能则可以通过其撞击物体后被撞物体的形变程度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将被撞物体放在沙子上,通过观察物体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动能的大小。
3.3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探究实验中最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明确控制变量的意识,熟练运用该科学方法对实验过程进行设计。例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时,如何保证除接触面积外其他因素完全一致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选择侧面积不同但光滑程度一致的长方体,通过改变长方体的放置方式控制变量,在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
3.4 等效替代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不能直接测量出来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设计和计算,通过测量其他数据再间接计算出所要测量的物理量。如某一点的瞬时速度在实际中是不能测量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该点附近的平均速度对该点的瞬时速度进行等效替代。
4. 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方法的教育已经得到了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关注,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仍然需要进行很大的改进。本文分析了现阶段科学方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并对四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何在教学实际中显性化的体现出来进行了举例,希望可以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洁容,侯新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性化研究[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8,36(6):2-4.
[2]唐洁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性化的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科学方法教育;显性化方案
1. 前言
科学方法是一个相对较为宽泛的概念,有着一定的发展性,人们对该词语的认知仍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现阶段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而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工具性的、正确的思维和操作方式,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一种程序,或是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践调查得出合理的解释的有效途径或常用手段。
2. 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2.1 实际教学情况
随着新一轮物理教学的课程改革的展开,“过程与方法”维度虽然得到了更高的重视与肯定,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和落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方法的价值,明确其内容,更不能合理地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得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也不容乐观。
2.2 现阶段科学方法教育不容乐观的原因
2.2.1 课标中尚未规定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在初中的物理实验教材中,没有对而学方法的概念进行明确而具体的体现,从而导致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缺乏直接的理论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材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和充分的发掘,对物理实验中剖析出的科学方法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使得科学方法教育不能得到良好的开展,影响了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顺利开展。
2.2.2 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
虽然新课标明确的提出了科学方法教育的概念,但受到初中中考升学的影响,科学方法并没有作为一项重要的测量目标体现在物理实验的考核机制当中,不能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的考察,因此在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
2.2.3方法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科学方法往往是隐藏在知识和实验过程背后的,相对较为隐蔽,学生通常认为掌握该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其中的知识原理,可以应付中考实验部分即可,从而忽视了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精确的将实验中的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缺乏对科学方法的理性认识,无法将科学方法当做实验的指导工具,从而削弱了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效果。
3. 科学方法教育显性化的策略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大多设计比较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和等效替代法四种主要的科学方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要明确该实验采用了那种科学方法,并严格按照其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开展科学的实验设计。
3.1 比较法
在讲到与比热容相关的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的科学方法,探究煤油和水的升温速度和能力,让学生运用“同种求异”的思维方法,对相同时间内、相同初始温度煤油和水的温度变化进行比较,或者相同初始温度的煤油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所需的时间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掌握该实验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
3.2 转换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很难将重力势能通过测量的方式直观的展示給学生,只能通过相关的实验设计,将重力势能转换成其他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的指标,引导学生运用转换的思想对重力势能进行变形,使其可以通过间接的指标显现出来。动能的大小可以通过其对物体的作用力而表现出来,而重力势能则可以通过其撞击物体后被撞物体的形变程度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将被撞物体放在沙子上,通过观察物体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动能的大小。
3.3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探究实验中最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明确控制变量的意识,熟练运用该科学方法对实验过程进行设计。例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时,如何保证除接触面积外其他因素完全一致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选择侧面积不同但光滑程度一致的长方体,通过改变长方体的放置方式控制变量,在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
3.4 等效替代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不能直接测量出来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设计和计算,通过测量其他数据再间接计算出所要测量的物理量。如某一点的瞬时速度在实际中是不能测量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该点附近的平均速度对该点的瞬时速度进行等效替代。
4. 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方法的教育已经得到了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关注,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仍然需要进行很大的改进。本文分析了现阶段科学方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并对四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何在教学实际中显性化的体现出来进行了举例,希望可以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洁容,侯新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性化研究[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8,36(6):2-4.
[2]唐洁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性化的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