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还有一类学生,课堂上老师的讲解都能听懂,基本概念也清楚,但在做练习和考试时,就是无法将已有知识用到解题中去,老师讲解时往往又感叹“哦!原来如此,我怎么没想到呢!”其实,这些情况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是对问题的初步感知和初步定向,是对题目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只有在审题时主动地,最大限度地搜集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才能找到解题的入口。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证。审题不单单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决不是平时强调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习题课教学中,课前设计,课堂上培养,课后引导、强化。
一、读题一字不差,切忌一目十行
每次讲习题时,教师都应让学生一字不漏地把题目读一遍。并告诉他们,数学语言是最简练的,它已经删除任何多余的废话,也就是说,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符都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所以要做到咬文嚼字,一字不差,分清条件和结论。
例1、一块正方形铁板在00C时,边长为8cm;加热后体积膨胀,当温度为t0C时,边长为8(1+at)cm,其中a为正的常数。当温度从00C到t0C变化时,求铁板面积对温度的平均变化率。
这是变化率问题作业中的一道题,题目很简单,但正确率却不高,很多同学读题后很快就求解: ,显然是没有将题目读完整就进行解题,根本没看清题目要求的是“面积”对温度的平均变化率。
例2、如果 ,那么, 的值等于( ).
(A) – 2 (B)-1 (C) 0 (D) 2
这个题目并不难,因为类似的题目在练习中都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为求 的展开式的系数和,只要令 就可得到 =-1,因此,不少学生见了题目很快就选填了(B),然而,本题并不是求 ,而是求 ,少了一个 ,审题时一味求快,没有注意到,导致错解。
审题时,不仅要从宏观上、整体上去分析、去把握,还要更加注意审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例如括号内的标注、数据的范围、图象的特点等,因为标注、范围大多是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中所涉及的一些量或解析式的限制条件,审视细节能适时地利用相关量的约束条件,调整解决问题的方向。
二、三思而后行,深入挖掘隐含条件
在解题前,除了要学生逐字逐句地读题,弄清条件和结论,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条件间的内在联系,从概念、性质、数式结构、图象、表格数据中挖掘存在的隐含信息,因为这些隐含条件常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1、通过分析题目结构定解题方案
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和结论,很多都是以数式的结构形式呈现的.在这些问题的数式结构中,往往都隐含着某种特殊关系,认真审视数式的结构特征,对数式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加工转化,可以寻找到突破问题的方案.
例3、已知f(x)= ,计算
分析:本题一开始还真不好下手,但如果我们去分析结论数式中首末两项自变量的和为1的特点,再结合分式函数模型,找出它的隐含条件:f(a)+f(1-a)=1,首尾等距两项和为1,就可以把一个复杂的计算问题变成了一个简单的计算问题,还可以尝试将式子中的4变为a(a>0且a ),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2、分析图表数据寻找规律破题
例4、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出租车运营成本相应上升,为进一步优化我市出租车运营结构,市发改委决定在市区实施油运联动机制,客运出租车运价从2010年1月15日起调整方案如下:
调价前 调价后
起步价 4公里内10元 4公里内10元
4公里——10公里 每公里1.5元 每公里2元
10公里以上 每公里2.25元 每公里2.5元
等候费 无 等候累计每满5分钟收1元
燃油附加费 无 每车次1元
夜间行驶费 加收20%夜间补贴 加收20%夜间补贴
计费单位 1公里为单位,保留到角 1公里为单位,保留到元
若某学生周五下午从学校做出租车回家,距离为11.8公里,期间等候时间累计共8分钟,则调价前后相差 元。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了许多图表信息题,可以说是考查各种能力的一类好题,这类题立意新颖,解法灵活,能突出对考生的阅读能力与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对考生的各种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越来越被重视。题目中的图表、数据包含着问题的基本信息,也往往暗示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方向。在审题时,要认真观察分析图表、数据的特征和规律,常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留有空间让学生“试误”,绝不越俎代庖
知识可以传承,但能力只有通过真真切切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形成。审题教学必须把学生推到前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交流、展示最原始的思维过程。善待学生在交流、展示中的“瑕疵”“错误”,强化解题前的审题意识。
例5、 已知 满足
(1)将y表示成x的函数f(x)并求f(x)的最小正周期;
(2)已知a,b,c分别为锐角 的三个内角A,B,C对应的边长,若 且a=2,求b+c的取值范围。
有些教师在展示题目后,习惯自己阅读题目,而且在“ ”、“ 锐角 ”、“恒成立”上加重了语气,提高了声调,这样学生自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三个点上,一是要利用“ ”寻求破题点,二是要注意“锐角 ”的限制条件,三是由“恒成立”转化为 进行解题。
这样学生能很快在教师的“指引”下发现“题眼”寻找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而迅速地进入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在最为关键的审题环节,教师剥夺了学生自主审题的机会,使学生缺少自主经历和体验。长此以往,当学生自己独立面对问题时,他便无从发现关键信息,更不能综合信息解题。
审题教学切实有效地在课堂上开展,教师就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审题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自主决定解题思路的机会,也让学生有试误的机会和勇气,课堂教学也不一定非得沿着课前设计进行,重视课堂生成,巧用课堂生成,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和亮点,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审题的规律和基本方法,亦可让学生尝试说题。这样,我们的审题教学才能真正有效,真正提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强,《 走进高中数学教学现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罗小兵,《正视误区,提升审题教学效益》,中学数学,2010.8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是对问题的初步感知和初步定向,是对题目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只有在审题时主动地,最大限度地搜集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才能找到解题的入口。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证。审题不单单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决不是平时强调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习题课教学中,课前设计,课堂上培养,课后引导、强化。
一、读题一字不差,切忌一目十行
每次讲习题时,教师都应让学生一字不漏地把题目读一遍。并告诉他们,数学语言是最简练的,它已经删除任何多余的废话,也就是说,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符都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所以要做到咬文嚼字,一字不差,分清条件和结论。
例1、一块正方形铁板在00C时,边长为8cm;加热后体积膨胀,当温度为t0C时,边长为8(1+at)cm,其中a为正的常数。当温度从00C到t0C变化时,求铁板面积对温度的平均变化率。
这是变化率问题作业中的一道题,题目很简单,但正确率却不高,很多同学读题后很快就求解: ,显然是没有将题目读完整就进行解题,根本没看清题目要求的是“面积”对温度的平均变化率。
例2、如果 ,那么, 的值等于( ).
(A) – 2 (B)-1 (C) 0 (D) 2
这个题目并不难,因为类似的题目在练习中都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为求 的展开式的系数和,只要令 就可得到 =-1,因此,不少学生见了题目很快就选填了(B),然而,本题并不是求 ,而是求 ,少了一个 ,审题时一味求快,没有注意到,导致错解。
审题时,不仅要从宏观上、整体上去分析、去把握,还要更加注意审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例如括号内的标注、数据的范围、图象的特点等,因为标注、范围大多是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中所涉及的一些量或解析式的限制条件,审视细节能适时地利用相关量的约束条件,调整解决问题的方向。
二、三思而后行,深入挖掘隐含条件
在解题前,除了要学生逐字逐句地读题,弄清条件和结论,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条件间的内在联系,从概念、性质、数式结构、图象、表格数据中挖掘存在的隐含信息,因为这些隐含条件常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1、通过分析题目结构定解题方案
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和结论,很多都是以数式的结构形式呈现的.在这些问题的数式结构中,往往都隐含着某种特殊关系,认真审视数式的结构特征,对数式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加工转化,可以寻找到突破问题的方案.
例3、已知f(x)= ,计算
分析:本题一开始还真不好下手,但如果我们去分析结论数式中首末两项自变量的和为1的特点,再结合分式函数模型,找出它的隐含条件:f(a)+f(1-a)=1,首尾等距两项和为1,就可以把一个复杂的计算问题变成了一个简单的计算问题,还可以尝试将式子中的4变为a(a>0且a ),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2、分析图表数据寻找规律破题
例4、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出租车运营成本相应上升,为进一步优化我市出租车运营结构,市发改委决定在市区实施油运联动机制,客运出租车运价从2010年1月15日起调整方案如下:
调价前 调价后
起步价 4公里内10元 4公里内10元
4公里——10公里 每公里1.5元 每公里2元
10公里以上 每公里2.25元 每公里2.5元
等候费 无 等候累计每满5分钟收1元
燃油附加费 无 每车次1元
夜间行驶费 加收20%夜间补贴 加收20%夜间补贴
计费单位 1公里为单位,保留到角 1公里为单位,保留到元
若某学生周五下午从学校做出租车回家,距离为11.8公里,期间等候时间累计共8分钟,则调价前后相差 元。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了许多图表信息题,可以说是考查各种能力的一类好题,这类题立意新颖,解法灵活,能突出对考生的阅读能力与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对考生的各种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越来越被重视。题目中的图表、数据包含着问题的基本信息,也往往暗示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方向。在审题时,要认真观察分析图表、数据的特征和规律,常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留有空间让学生“试误”,绝不越俎代庖
知识可以传承,但能力只有通过真真切切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形成。审题教学必须把学生推到前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交流、展示最原始的思维过程。善待学生在交流、展示中的“瑕疵”“错误”,强化解题前的审题意识。
例5、 已知 满足
(1)将y表示成x的函数f(x)并求f(x)的最小正周期;
(2)已知a,b,c分别为锐角 的三个内角A,B,C对应的边长,若 且a=2,求b+c的取值范围。
有些教师在展示题目后,习惯自己阅读题目,而且在“ ”、“ 锐角 ”、“恒成立”上加重了语气,提高了声调,这样学生自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三个点上,一是要利用“ ”寻求破题点,二是要注意“锐角 ”的限制条件,三是由“恒成立”转化为 进行解题。
这样学生能很快在教师的“指引”下发现“题眼”寻找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而迅速地进入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在最为关键的审题环节,教师剥夺了学生自主审题的机会,使学生缺少自主经历和体验。长此以往,当学生自己独立面对问题时,他便无从发现关键信息,更不能综合信息解题。
审题教学切实有效地在课堂上开展,教师就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审题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自主决定解题思路的机会,也让学生有试误的机会和勇气,课堂教学也不一定非得沿着课前设计进行,重视课堂生成,巧用课堂生成,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和亮点,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审题的规律和基本方法,亦可让学生尝试说题。这样,我们的审题教学才能真正有效,真正提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强,《 走进高中数学教学现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罗小兵,《正视误区,提升审题教学效益》,中学数学,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