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学生而言,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为之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学困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尤为重要。提升学困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从寻根究底探由头和对症下药施妙方这两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学困生; 阅读能力; 对策; 探究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探索真理的欲望。”而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上语文课、做语文试卷简直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要在短时间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教形式,他们未必听得进去。我想,此时就不如从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入手,让他们一次次地肯定自己,从而慢慢激发他们的兴趣。再者,每次考试卷面分数阅读理解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大,而且也是最容易失分的地方。基于上述情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然就非常重要了。
一、阅读能力低下的现状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过:“差错之心人皆有之,而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则是不能原谅的。”学生获得阅读知识能力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是否发现了这些现状。经过调查,我们发现:1. 学困生不会拼拼音,导致在阅读过程中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 2. 对于一些不经常出现的生字,学生不认识,就会出现跳读、漏读的情况。3. 教师在引导阅读时的方法不够正确,学生养成一起吼的习惯,一部分学生充当滥竽充数的角色。4. 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忽略,没有引起重视。
二、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的分析
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受当前我国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的影响,又受学困生自身特有的因素影响。具体地,笔者认为,当前学困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当前我国小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1、语言词汇积累较小
小学生受其心智水平发展以及学习时间的限制,其语言词汇积累较小,在实际的语文阅读中,碰到陌生词组或者生词、多义词时其辨别能力较差。由于词汇语言是閱读的基础,在语文阅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语言词汇积累上存在的问题直接限制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由于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由于长期以来积累下的硬伤,其语言词汇量以及对阅读中相关生词的辨识能力相对来说也就更加弱化了[3]。
2、缺乏相关人文地理背景知识
语文阅读材料在叙述事件或者描述事物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材料中反映的地方的人文风情、经济历史、地理政治等等背景信息[4]。然而,当前我国学生缺乏相关的人文地理背景知识,这直接局限了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群体外界接触较少,知识面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被重视,对于学生的教学往往更加重技巧性的讲授而非人文知识的介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局限了学生在语言背景知识信息方面的获取。
3、阅读方法或者策略缺乏灵活性的运用
语言词汇量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是语文阅读的基础,而阅读方法则是语文阅读的润滑剂。相同的一篇语文文章,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得出的信息也截然不同,不同的语文阅读题材,也应当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新闻类的阅读材料只需用跳读的方式,大概了解其所描述事件的原因结果即可,对于说明性的阅读材料,则要用细读的阅读方式,从而仔细把握说说明事物的细小特征。然而,我国学生当前在阅读方法上缺乏灵活性,在多年来的语文阅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不区分语文阅读材料的阅读方式,不管是说明文、议论文或者是新闻报刊,阅读方式均没有却别,一方面,减缓了阅读速度,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阅读材料信息的更好获取[5]。除了阅读习惯的原因,学生缺乏阅读技巧与老师上课的讲课方式和讲课内容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范红等人在清华大学的调查研究发现,仅两成的学生认为其语文老师讲授了关于提升阅读技巧方面的知识。
三、提升学困生阅读能力策略:立信心,激发学困生阅读欲望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
只有当学生产生了一种对自己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才能树立起自信心。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上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容易形成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障碍。如果我们以热情、积极的态度去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去阅读,肯定会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同时赢得与同伴平等相处的空间,并从中获得阅读的快乐,激发努力向上的勇气,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处于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的心情才舒畅,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阅读时,他们就能跃跃欲试,尽情地自由参与朗读,才能读自己想读,读自己所感,把自己的阅读能力发挥到极至。(2)优化评价,激发学困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的热情。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去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丁点的进步,都要恰到好处地给予表扬。如:“能把这句话读得这么通顺,你真能干!”“你的进步就在于你能大胆地站起来朗读课文,比好多同学强!”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在老师的言语中,体会到成功和自信,享受到自己付出努力所得到的奖励,于是争取更多的机会,更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来。当然,学困生在阅读时往往会指读,经常出现增字、漏字、错字、跳行等现象,一个句子、一段话会读得很不通顺,特别是碰到长句子,会结结巴巴。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更期待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我们不能敷衍而过,要耐心地去辅导他们读好句子。“没关系,只要你不紧张,老师相信你能读得更好!”“你愿意跟着老师再读一遍吗?这次肯定会比上次读得更好。”让学生对阅读充满乐观的态度,就不再对阅读望而生畏。三、立足教材,授之以渔,教学困生学会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1)图文结合法。很多课文都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特别是低年级,大部分插图还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2)读思结合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阅读教学应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读说结合法。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时,在学生感悟了课文大意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在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举例说说现实生活中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的事物还有哪些?该如何正面认识和处理?如电视,网络,游戏……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困生的培养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个性发展,多给予关心、鼓励和帮助,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空间和时间,使这些孩子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关键词:学困生; 阅读能力; 对策; 探究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探索真理的欲望。”而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上语文课、做语文试卷简直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要在短时间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教形式,他们未必听得进去。我想,此时就不如从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入手,让他们一次次地肯定自己,从而慢慢激发他们的兴趣。再者,每次考试卷面分数阅读理解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大,而且也是最容易失分的地方。基于上述情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然就非常重要了。
一、阅读能力低下的现状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过:“差错之心人皆有之,而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则是不能原谅的。”学生获得阅读知识能力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是否发现了这些现状。经过调查,我们发现:1. 学困生不会拼拼音,导致在阅读过程中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 2. 对于一些不经常出现的生字,学生不认识,就会出现跳读、漏读的情况。3. 教师在引导阅读时的方法不够正确,学生养成一起吼的习惯,一部分学生充当滥竽充数的角色。4. 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忽略,没有引起重视。
二、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的分析
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受当前我国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的影响,又受学困生自身特有的因素影响。具体地,笔者认为,当前学困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当前我国小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1、语言词汇积累较小
小学生受其心智水平发展以及学习时间的限制,其语言词汇积累较小,在实际的语文阅读中,碰到陌生词组或者生词、多义词时其辨别能力较差。由于词汇语言是閱读的基础,在语文阅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语言词汇积累上存在的问题直接限制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由于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由于长期以来积累下的硬伤,其语言词汇量以及对阅读中相关生词的辨识能力相对来说也就更加弱化了[3]。
2、缺乏相关人文地理背景知识
语文阅读材料在叙述事件或者描述事物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材料中反映的地方的人文风情、经济历史、地理政治等等背景信息[4]。然而,当前我国学生缺乏相关的人文地理背景知识,这直接局限了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群体外界接触较少,知识面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被重视,对于学生的教学往往更加重技巧性的讲授而非人文知识的介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局限了学生在语言背景知识信息方面的获取。
3、阅读方法或者策略缺乏灵活性的运用
语言词汇量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是语文阅读的基础,而阅读方法则是语文阅读的润滑剂。相同的一篇语文文章,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得出的信息也截然不同,不同的语文阅读题材,也应当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新闻类的阅读材料只需用跳读的方式,大概了解其所描述事件的原因结果即可,对于说明性的阅读材料,则要用细读的阅读方式,从而仔细把握说说明事物的细小特征。然而,我国学生当前在阅读方法上缺乏灵活性,在多年来的语文阅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不区分语文阅读材料的阅读方式,不管是说明文、议论文或者是新闻报刊,阅读方式均没有却别,一方面,减缓了阅读速度,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阅读材料信息的更好获取[5]。除了阅读习惯的原因,学生缺乏阅读技巧与老师上课的讲课方式和讲课内容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范红等人在清华大学的调查研究发现,仅两成的学生认为其语文老师讲授了关于提升阅读技巧方面的知识。
三、提升学困生阅读能力策略:立信心,激发学困生阅读欲望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
只有当学生产生了一种对自己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才能树立起自信心。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上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容易形成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障碍。如果我们以热情、积极的态度去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去阅读,肯定会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同时赢得与同伴平等相处的空间,并从中获得阅读的快乐,激发努力向上的勇气,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处于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的心情才舒畅,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阅读时,他们就能跃跃欲试,尽情地自由参与朗读,才能读自己想读,读自己所感,把自己的阅读能力发挥到极至。(2)优化评价,激发学困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的热情。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去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丁点的进步,都要恰到好处地给予表扬。如:“能把这句话读得这么通顺,你真能干!”“你的进步就在于你能大胆地站起来朗读课文,比好多同学强!”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在老师的言语中,体会到成功和自信,享受到自己付出努力所得到的奖励,于是争取更多的机会,更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来。当然,学困生在阅读时往往会指读,经常出现增字、漏字、错字、跳行等现象,一个句子、一段话会读得很不通顺,特别是碰到长句子,会结结巴巴。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更期待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我们不能敷衍而过,要耐心地去辅导他们读好句子。“没关系,只要你不紧张,老师相信你能读得更好!”“你愿意跟着老师再读一遍吗?这次肯定会比上次读得更好。”让学生对阅读充满乐观的态度,就不再对阅读望而生畏。三、立足教材,授之以渔,教学困生学会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1)图文结合法。很多课文都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特别是低年级,大部分插图还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2)读思结合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阅读教学应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读说结合法。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时,在学生感悟了课文大意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在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举例说说现实生活中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的事物还有哪些?该如何正面认识和处理?如电视,网络,游戏……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困生的培养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个性发展,多给予关心、鼓励和帮助,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空间和时间,使这些孩子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享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