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an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堂是精彩的课堂、灵动的课堂,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课堂。有价值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有效 提问 教学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希望与动力同在,疑问与畏难并存。如何化疑问为动力,视畏难为希望,这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长期面对的课题。在數学课堂教学中,单纯的采用开门见山、以答解问的方式固然可行,学生囫囵吞枣,一旦要其举一反三,又处于云山雾罩中,显然达不到解惑的真正作用。数学教师要善于面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拨开层层迷雾,最终达到水落石出。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有效的提问是课堂的生命线。学生的思维本如被沙石覆盖的泉眼,通过有效的提问就好像冲破最后的屏障,让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智慧之水喷涌出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认为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之前要吃透教材,二备要实在
  二备就是指备教材和备学生。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要想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课前要研究教材。只有充分吃透教材,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的,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的,有必要让学生探讨的。其次,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同时还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有一次,我在上一年级下学期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通过新颖的导入让学生提出了问题,并自主列出了加法算式24+6,让他们独自写出答案,很多学生都能算出正确的答案,并抢着举手发言,甚至有的反应快的孩子脱口就报出了答案,完全不需要一步步引导。紧接着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愿意当小老师,上台边摆小棒边介绍自己的算法呢?学生的积极性再次得到激发。这样的课堂设计既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为本节课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奏响前曲。
  二、提问要主动换位,主体要突出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这种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觉得提问要主动易位,为学生创造去思、去想、去问的机会。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能走过场。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问要有思维含量,难易要适中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提问要时时关注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分容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难度太大的问题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出示一组练习:判断哪一组的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①3厘米、4厘米、5厘米;②3厘米、3厘米、3厘米;⑤2厘米、2厘米、6厘米;④3厘米、3厘米、5厘米。先让学生拿出相应长度的小棒围一围,然后作出判断,引导出: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只要算出最短两边之和大于最长边就可以了。再针对第一小题,让学生想象:这样的三条边围成的是什么三角形?再通过课件验证,初步让学生感知勾股定理。再进一步追问:这三个数有什么特征?
  (连续的三个自然数)猜想:是否小棒的长度为连续三个自然数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得出:除1,2,3以外。然后针对第三小题,追问:“如何改变其中的一条边,使它能围成三角形?”这就引出了改变2厘米的边,在自然数范围内,最短是3厘米,最长是7厘米;改变6厘米的边,最短是1厘米,最长是3厘米。通过这样层层提问,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要能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在师生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其他文献
考场试题  请以“_________的感觉真好”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一、构思引路  你一定到很多地方旅游过吧?想象一下,我们来到深山之中,坐上汽车沿着窄窄的盘山公路绕呀绕,是不是感觉很刺激呢?试想,如果是一马平川的公路,会带来这样的感觉吗?肯定没有吧?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故事讲得精彩,也是一样的道理。故事情节只有写得曲折生动,一波三折,才能吸引读者。  我们在写“__
期刊
老师带我們去赏樱花。
期刊
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它今天特别高兴,在天空中撒了不少白云棉花糖。早就听说白云棉花糖的味道特别棒,可是小刺猬多多从来都没有尝过。  此时,多多正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望着白云棉花糖,“咕噜咕噜”地吞口水。多多想:白云棉花糖到底是香蕉味的,还是草莓味的?听说还有一种味道叫“幸福”,简直妙不可言!多多爬起来,使劲儿向上跳,可无论它怎么努力,也够不到白云棉花糖啊!  长颈鹿多莉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笑了。“多多,
期刊
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很多小朋友都长级做了哥哥或姐姐,小宝宝的到来让你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喜欢这个新来的宝宝吗?  在澳大利亚女作家琼·爱泼斯坦的作品《亚历山大》中,女孩莉斯做姐姐了,可她并不喜欢弟弟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是个刚出生的小宝宝。他刚生下来的时候,所有的叔叔、婶婶和堂哥堂姐都来看他。妈妈解开包着他的毯子,大家数着他的十个小脚趾和小手指说,他的手指和脚趾好小,粉粉的。每个人都说:
期刊
摘要 教师文本细读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于纸上,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同时,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拓宽学生使用语言的渠道。  关键词 文本细读 智性表达 语言形式 文本“生处”  文本细读的功力有多深,决定了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走多远。文本细读的功力显示了一个老师
期刊
摘要 通过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自主管理,亲身经历活动的实践过程,获得问题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我、同伴、社会及自然的理解,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践中看到了学生的收获与不足,明确了以后教学的方向与弊端,可以更好地扬长避短,提高效率。  关键词 实践活动 反思 历练 体验 形成原因  “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期刊
摘要 习作练习是课内教学活动与课外教学活动的相互扩展、延伸、补充的系统工程。课内得法,课外练功。学写结合,边学边写;在学中感悟,在写中运用,必能看到作文教学的新局面,给语文教学展示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使整个作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课堂赏析 课外练习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理论对语文教师在生活化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他的教育思想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
期刊
1.问题的提出。体育新课程把课程开发的权力交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取消了小学体育课本,一些教师没有做好准备,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挑战,我校开始积极推进“小学主题单元教学开发与建设”研究,培养小学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制定一套便于操作、具有详细的教学规范要求、并有一定的约束性的地方性教学参考案例,引导我校小学体育教学沿着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的轨道规范发展,全面提
期刊
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遇到过很多怕做作业的学生,但要懒到、怕到像夏志鹏这样的,我还是头一回遇到。  他就是我现在的学生,读六年级,却与初二的学生同龄。由于成绩差,小学留了两次级,这次留到了我班里。这个老大难,智商并不低,最大的问题就是懒,怕吃苦,怕做作业。家庭作业几乎不做,今天好不容易补上了,明天又送你一片空白。课堂上练习时,他也能装模作样地提着笔,低着头,不做声,也没什么大动作,可就是半天不写一个
期刊
摘要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选择有效适用的激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些事物的兴趣或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的行为能力,促进其成长。关键词激励班主任有效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叶子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