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考古文物作为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在考古发掘现场需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在文物出土后是文物受破坏最为严重的阶段,刚出土的文物也特别容易受到腐蚀,因此在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应该将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作为最为重要的内容,从而达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即是在发掘现场文物及其他考古材料被放置在大气环境下直至被转移到实验室之前这一段时间,需要采集、记录文物及相应的考古资料,并进行简单的处理。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进行保护,其最终目的是确保出土文物资料的完整性,并利用现场保护技术来进行简单的处理,为后续实验室保护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尽可能地降低新环境对文物可能带来的破坏,在最短时间内对文物进行临时性抢救的保护。
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考古现场发掘出来的文物,由于其一直存在于特有固定的环境下,当其被放置在新环境中时,由于环境变化会对其带来物理和化学性损害,从而对其完整性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需要对可能导致文物损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尽可能地减少环境突然变化而对文物可能产生的影响。因此在考古发掘现场,为了实现对现场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需要坚持少干扰的原则,尽可能地采取最少处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的原始状态,以此来保证刚出的土文物的完好性。同时还要在出土之后做好每一项工作,以此来避免文物材料可能会受到的伤害,为后续工作人员对文物的再次保护处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另外,对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过程中,还要坚持事先取样原则,在考古现场做好事先取样,并对样品进行有效保存,为后期文物送检工作提供完整的记录支持。
考古发掘的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由于文物是对各个历史阶段特征的直观显示,能够将传统的艺术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来,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性意义和价值,一旦受到破坏,则无法恢复原样,因此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进行保护具有必要性。通过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进行保护,不仅有利于古代文物流传的完整性,而且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且在考古发的发掘现场文物进行必要的保护,还有利于促进我国与他国的文化交流,更好地推动我国科学领域的发展研究,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为地域性文化旅游建设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另外,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进行保护,还有利于我国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和鉴定等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一)对出土文物埋葬环境和文物出土状况进行调查
文物埋葬环境主要是指墓葬所处地质环境和墓葬遗址埋葬环境,对于埋葬在墓葬中的器物,由于受水分、空气、土壤酸碱度、温度和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埋葬器物本身材质发生腐变。因此对文物埋葬环境进行调查后,通过分析和研究引起或是造成文物所发生腐蚀的机理,从而为出土文物保护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持。当埋葬环境因素发生腐变后,文物自身材质特理性能和结构强度都会变得脆弱,而且在时间推移下器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不断减弱,腐变速度变缓,最后则会与埋葬环境相适应并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当器物被发掘出来后,当其直接暴露在大气环境中时,保存环境发生瞬时改变,为所保持的相对动态平衡被打破,腐蚀则会继续发生。通常情况下在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在实验室内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但这种做法已无法与文物保护的要求和原则相符合,特别是对于出土有机质文物,则需要在出土现场采取应急处理措施,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环境变化而对文物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二)获取现场保护影像资料及进行现场抢救
在文物出土发掘过程中利用影像来进行记录,可以更完整地将文物的真实面貌、人文信息和历史遗迹展现在大家面前,在考古发掘现场在出土器物进行拍照,并利用摄像仪器来对现场文物处理过程进行摄像,有效地保留出土文物现场保护资料的完整性,这样科研人员即使没有亲临现场,也可以通过调阅影像资料全面掌握和了解出土文物的出土状况,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和措施。另外,对于现场挖掘的出土文物,需要针对文物出土状况来对其进行现场回固抢救保护,及时保护和处理损毁严重的文物,并对可能造成文物损害的潜在隐患进行消除,尽可能地将出土文物保存出来,并安全运抵实验室。
(三)做好发掘现场文物虫害的早期防治工作
在田野考古发掘过程中,虫害及其他微生物会对出土文物和遗址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特别是部分墓葬出土文物多为腐化的木质及其他有机质,其对害虫和微生长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会对出土文物和遗址带来较大的损害。因此对于出土文物,需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重视害虫的防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害虫适宜生存的环境进行破坏,可以有效地抑制害虫的生长,但却无法彻底杀灭害虫,因此在实际灭杀过程中,会利用熏蒸剂来渗透到固态药物所无法达到的缝隙,这种物质具有较强的渗透性、挥发性和扩散性,而且与被熏蒸物的接触面较广,并能够从被熏蒸物上及内部快速散去,没有残留物产生,因此利用其对藏品害虫进行熏蒸,可以有效地对早期虫害起到防范作用。
三、发掘现场几种常见的保护应急措施
(一)加强湿度和温度控制
考古发掘中,测量和控制文物出土时含水率关系到下一步保护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因此控制文物出土后保存环境的湿度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保持文物出土时的含水率,通常可针对器物材质含水率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含水率大于100%的竹、木、漆器可采用清水浸泡;含水率低于100%的器物要保持其原有湿度,防止因周围环境湿度变化过快而损害文物,可酌情采取密封措施;对于需要保持干燥的器物,主要使用干燥剂来控制,目前国内外的干燥剂的类产品较多,一般实验室常使用的干燥剂有硅胶。硅胶属物理干燥剂,作为人工合成的化学,其具有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外表呈粒状,这种内部分子之间形成的多毛细孔网络结构,具有吸收及凝结作用。硅胶的种类分为原色、变色、粗孔、细孔,原色硅胶吸水后不变色,变色硅胶吸收后颜色逐渐由蓝—淡蓝—紫红—红色。硅胶除与高氟或强碱物质反应外,一般呈惰性,而且不會潮解、不腐蚀、不溶于水,即使吸满水后,仍旧感觉是干燥的,且无毒、无味,对人体无威胁,尤其是不污染文物,烘干后可反复使用,是较为理想的干燥剂,因此,发掘现场控制文物保存环境湿度建议使用硅胶。 (二)密封处理
文物通常都是在地下埋葬了几百年、上千年之久,在地下所处环境也有所不同,部分文物过早与空气接触,受酸、碱及盐的侵蚀及温湿度变化影响较大。当其出土后暴露在大气开放环境中,大气中的各种物质又会对出土文物带来较大的危害,持别是当湿度改变后,会对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由于环境变化会对文物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尽量避免出土文物与大气开放环境的直接接触,可以对出土文物采用密封处理,使其与大气环境保留一定的缓冲空间,以使其与外界保存环境能够慢慢适应。
(三)采用氮气或缺氧保存
刚出土文物易受到氧化,因此在考古发掘现象,可以利用抽真空法和除氧剂法,将文物放置在密封的容器或是特制的真空密封袋内进行保存,也可以利用氮气来对文物进行保管。即利用野外袖珍型制氮设备,利用空气分离氮气,对出土文物进行充氮保存,以此来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原貌。
(四)遮光保护
对于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文物,部分古文物怕光,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黑色塑料袋来对这些怕光文物进行遮光保护。这主要是由于黑色塑料袋能够有效地阻挡可见光,而且对紫外线具有较好的阻隔作用,可以有效地避免文物受到损害。特别是对于开放环境中考古挖掘现场中的怕光古文物,利用黑色塑料袋对于光对文物的损害能够降低到最低程度,而且这种方法不仅成本较低,且具有较高的推廣价值。
四、结束语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具有必要性,其能够为后续实验室保护处理起到关键的作用。而且通过对现场文物进行科学保护抢救,还能够为文物保存创造有利的条件,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虽然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具有临时性特点,但其对后续实验室的修复和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考古发掘现场需要对出土文物采取临时性处理措施,实现对出土文物的科学保护,以便于为后续实验室的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彩霞.论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性与科学性[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8).
[2]陈庚龄.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J].丝绸之路,2011(14).
[3]陈敏.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探究[J].企业导报,2016(5).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即是在发掘现场文物及其他考古材料被放置在大气环境下直至被转移到实验室之前这一段时间,需要采集、记录文物及相应的考古资料,并进行简单的处理。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进行保护,其最终目的是确保出土文物资料的完整性,并利用现场保护技术来进行简单的处理,为后续实验室保护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尽可能地降低新环境对文物可能带来的破坏,在最短时间内对文物进行临时性抢救的保护。
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考古现场发掘出来的文物,由于其一直存在于特有固定的环境下,当其被放置在新环境中时,由于环境变化会对其带来物理和化学性损害,从而对其完整性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需要对可能导致文物损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尽可能地减少环境突然变化而对文物可能产生的影响。因此在考古发掘现场,为了实现对现场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需要坚持少干扰的原则,尽可能地采取最少处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的原始状态,以此来保证刚出的土文物的完好性。同时还要在出土之后做好每一项工作,以此来避免文物材料可能会受到的伤害,为后续工作人员对文物的再次保护处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另外,对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过程中,还要坚持事先取样原则,在考古现场做好事先取样,并对样品进行有效保存,为后期文物送检工作提供完整的记录支持。
考古发掘的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由于文物是对各个历史阶段特征的直观显示,能够将传统的艺术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来,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性意义和价值,一旦受到破坏,则无法恢复原样,因此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进行保护具有必要性。通过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进行保护,不仅有利于古代文物流传的完整性,而且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且在考古发的发掘现场文物进行必要的保护,还有利于促进我国与他国的文化交流,更好地推动我国科学领域的发展研究,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为地域性文化旅游建设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另外,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进行保护,还有利于我国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和鉴定等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一)对出土文物埋葬环境和文物出土状况进行调查
文物埋葬环境主要是指墓葬所处地质环境和墓葬遗址埋葬环境,对于埋葬在墓葬中的器物,由于受水分、空气、土壤酸碱度、温度和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埋葬器物本身材质发生腐变。因此对文物埋葬环境进行调查后,通过分析和研究引起或是造成文物所发生腐蚀的机理,从而为出土文物保护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持。当埋葬环境因素发生腐变后,文物自身材质特理性能和结构强度都会变得脆弱,而且在时间推移下器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不断减弱,腐变速度变缓,最后则会与埋葬环境相适应并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当器物被发掘出来后,当其直接暴露在大气环境中时,保存环境发生瞬时改变,为所保持的相对动态平衡被打破,腐蚀则会继续发生。通常情况下在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在实验室内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但这种做法已无法与文物保护的要求和原则相符合,特别是对于出土有机质文物,则需要在出土现场采取应急处理措施,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环境变化而对文物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二)获取现场保护影像资料及进行现场抢救
在文物出土发掘过程中利用影像来进行记录,可以更完整地将文物的真实面貌、人文信息和历史遗迹展现在大家面前,在考古发掘现场在出土器物进行拍照,并利用摄像仪器来对现场文物处理过程进行摄像,有效地保留出土文物现场保护资料的完整性,这样科研人员即使没有亲临现场,也可以通过调阅影像资料全面掌握和了解出土文物的出土状况,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和措施。另外,对于现场挖掘的出土文物,需要针对文物出土状况来对其进行现场回固抢救保护,及时保护和处理损毁严重的文物,并对可能造成文物损害的潜在隐患进行消除,尽可能地将出土文物保存出来,并安全运抵实验室。
(三)做好发掘现场文物虫害的早期防治工作
在田野考古发掘过程中,虫害及其他微生物会对出土文物和遗址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特别是部分墓葬出土文物多为腐化的木质及其他有机质,其对害虫和微生长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会对出土文物和遗址带来较大的损害。因此对于出土文物,需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重视害虫的防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害虫适宜生存的环境进行破坏,可以有效地抑制害虫的生长,但却无法彻底杀灭害虫,因此在实际灭杀过程中,会利用熏蒸剂来渗透到固态药物所无法达到的缝隙,这种物质具有较强的渗透性、挥发性和扩散性,而且与被熏蒸物的接触面较广,并能够从被熏蒸物上及内部快速散去,没有残留物产生,因此利用其对藏品害虫进行熏蒸,可以有效地对早期虫害起到防范作用。
三、发掘现场几种常见的保护应急措施
(一)加强湿度和温度控制
考古发掘中,测量和控制文物出土时含水率关系到下一步保护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因此控制文物出土后保存环境的湿度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保持文物出土时的含水率,通常可针对器物材质含水率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含水率大于100%的竹、木、漆器可采用清水浸泡;含水率低于100%的器物要保持其原有湿度,防止因周围环境湿度变化过快而损害文物,可酌情采取密封措施;对于需要保持干燥的器物,主要使用干燥剂来控制,目前国内外的干燥剂的类产品较多,一般实验室常使用的干燥剂有硅胶。硅胶属物理干燥剂,作为人工合成的化学,其具有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外表呈粒状,这种内部分子之间形成的多毛细孔网络结构,具有吸收及凝结作用。硅胶的种类分为原色、变色、粗孔、细孔,原色硅胶吸水后不变色,变色硅胶吸收后颜色逐渐由蓝—淡蓝—紫红—红色。硅胶除与高氟或强碱物质反应外,一般呈惰性,而且不會潮解、不腐蚀、不溶于水,即使吸满水后,仍旧感觉是干燥的,且无毒、无味,对人体无威胁,尤其是不污染文物,烘干后可反复使用,是较为理想的干燥剂,因此,发掘现场控制文物保存环境湿度建议使用硅胶。 (二)密封处理
文物通常都是在地下埋葬了几百年、上千年之久,在地下所处环境也有所不同,部分文物过早与空气接触,受酸、碱及盐的侵蚀及温湿度变化影响较大。当其出土后暴露在大气开放环境中,大气中的各种物质又会对出土文物带来较大的危害,持别是当湿度改变后,会对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由于环境变化会对文物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尽量避免出土文物与大气开放环境的直接接触,可以对出土文物采用密封处理,使其与大气环境保留一定的缓冲空间,以使其与外界保存环境能够慢慢适应。
(三)采用氮气或缺氧保存
刚出土文物易受到氧化,因此在考古发掘现象,可以利用抽真空法和除氧剂法,将文物放置在密封的容器或是特制的真空密封袋内进行保存,也可以利用氮气来对文物进行保管。即利用野外袖珍型制氮设备,利用空气分离氮气,对出土文物进行充氮保存,以此来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原貌。
(四)遮光保护
对于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文物,部分古文物怕光,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黑色塑料袋来对这些怕光文物进行遮光保护。这主要是由于黑色塑料袋能够有效地阻挡可见光,而且对紫外线具有较好的阻隔作用,可以有效地避免文物受到损害。特别是对于开放环境中考古挖掘现场中的怕光古文物,利用黑色塑料袋对于光对文物的损害能够降低到最低程度,而且这种方法不仅成本较低,且具有较高的推廣价值。
四、结束语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具有必要性,其能够为后续实验室保护处理起到关键的作用。而且通过对现场文物进行科学保护抢救,还能够为文物保存创造有利的条件,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虽然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具有临时性特点,但其对后续实验室的修复和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考古发掘现场需要对出土文物采取临时性处理措施,实现对出土文物的科学保护,以便于为后续实验室的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彩霞.论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性与科学性[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8).
[2]陈庚龄.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J].丝绸之路,2011(14).
[3]陈敏.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探究[J].企业导报,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