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视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习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记。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术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工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1.指导学生会读书、会思考
现已启用的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化学》以众多的栏目、醒目的课题、明亮鲜艳的版面、贴近生活的素材对初学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更是便于学生自主阅读。但是要打好基础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要泛读,一般指课前预习。先浏览教材全貌,粗略懂得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不理解的内容打上记号,以便求教于老师和同学。其次是细读,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根据学习的要求,仔细阅读,对化学的概念、数据、实验图、实物图、符号、意义等,务求理解。再次是研读,一般指课后复习。通过研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结构关系,把书读薄。最后归结到教材设置的三道“门槛”,即“要点提示”、“长话短说”、“精彩回放”,以突出教材重点。
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第一,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使学生多思、常思。第二,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如经济、环保、健康、资源等,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以致用的习惯。第三,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挖掘能供学生探求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使其将死内容变成活知识,进而转化为技能,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
2.指导学生会描述、会记忆
化学的学习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和观察方法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对实验中的现象作准确描述,否则会产生谬误。例如,“烟”与“雾”不分,“发光”与“火焰”混用。再如,描述某实验时用“看到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就很不妥当,因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是不能“看到”或“发现”到的。等等之类的问题,要针对具体现象,通过规范的语言准确描述,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化学语言的魅力。
其次要结合具体内容,指导学生记忆,尽可能避免机械呆板的记忆方法。第一,通过知识间的类比、联想,梳理知识的结构和脉络,强化记忆。第二,用精要的语句概括精髓,帮助记忆。如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步骤可总结为:正前负后,标价约分,交叉落数。应用时,边口述,边对照,十分自然。第三,编歌诀帮助记忆。如:对常见28种元素名称及符号,编成“氢氧碳氮硅硫磷,钾钙钠镁铝铁锌,氟氧溴碘氦氖氩,钡锰铅铜汞银金”,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间自背互练,既容易记忆,又增添了学习的乐趣。第四,指导学生绘制图片、卡片等帮助记忆。第五,通过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促使学生理解记忆。
三、指导学生探究
化学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一味地“听科学”,“记科学”,与以往相比,更侧重于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积极去探究。我们必须清楚,探究既是一种学习能力,又是一种教学途径。
在教学中,要多角度挖掘教材,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例如,对“空气”这一主题,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记住空气的成分,而是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空气的组成,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空气的主要性质。再引导学生关注大气污染问题,让他们通过调查了解空气污染来自何方?空气污染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哪些危害?如何净化空气?……遵循“问题-假设-求证-交流-拓展”的探究路径,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运用到学习中来,可引发学生关注周围世界,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在学习中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提高综合能力。
四、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从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物质入手,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积累了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素材,特别是学习了自然、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后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要结合有关内容,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学习“氧气”这一物质时,充分利用氧气曾经是学生所熟知并且是感知最深的物质之一,挖掘学生所熟知和感知的经验——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能代人呼吸、氧气能支持燃烧等,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探究,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知识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表现欲,又能引导学生从化学的不同视角出发来探究化学问题,这样化学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最主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学”化学,鼓励学生提问题,并以此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意识到,他们不仅能提问,可以提问,而且有权提问。此外,还要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懂得学习的主题应该由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自己寻找,验证的过程同样由自己完成。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讲师”,而是“导师”,如此一来,便能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 罗 艳)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视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习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记。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术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工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1.指导学生会读书、会思考
现已启用的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化学》以众多的栏目、醒目的课题、明亮鲜艳的版面、贴近生活的素材对初学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更是便于学生自主阅读。但是要打好基础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要泛读,一般指课前预习。先浏览教材全貌,粗略懂得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不理解的内容打上记号,以便求教于老师和同学。其次是细读,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根据学习的要求,仔细阅读,对化学的概念、数据、实验图、实物图、符号、意义等,务求理解。再次是研读,一般指课后复习。通过研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结构关系,把书读薄。最后归结到教材设置的三道“门槛”,即“要点提示”、“长话短说”、“精彩回放”,以突出教材重点。
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第一,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使学生多思、常思。第二,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如经济、环保、健康、资源等,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以致用的习惯。第三,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挖掘能供学生探求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使其将死内容变成活知识,进而转化为技能,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
2.指导学生会描述、会记忆
化学的学习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和观察方法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对实验中的现象作准确描述,否则会产生谬误。例如,“烟”与“雾”不分,“发光”与“火焰”混用。再如,描述某实验时用“看到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就很不妥当,因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是不能“看到”或“发现”到的。等等之类的问题,要针对具体现象,通过规范的语言准确描述,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化学语言的魅力。
其次要结合具体内容,指导学生记忆,尽可能避免机械呆板的记忆方法。第一,通过知识间的类比、联想,梳理知识的结构和脉络,强化记忆。第二,用精要的语句概括精髓,帮助记忆。如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步骤可总结为:正前负后,标价约分,交叉落数。应用时,边口述,边对照,十分自然。第三,编歌诀帮助记忆。如:对常见28种元素名称及符号,编成“氢氧碳氮硅硫磷,钾钙钠镁铝铁锌,氟氧溴碘氦氖氩,钡锰铅铜汞银金”,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间自背互练,既容易记忆,又增添了学习的乐趣。第四,指导学生绘制图片、卡片等帮助记忆。第五,通过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促使学生理解记忆。
三、指导学生探究
化学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一味地“听科学”,“记科学”,与以往相比,更侧重于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积极去探究。我们必须清楚,探究既是一种学习能力,又是一种教学途径。
在教学中,要多角度挖掘教材,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例如,对“空气”这一主题,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记住空气的成分,而是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空气的组成,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空气的主要性质。再引导学生关注大气污染问题,让他们通过调查了解空气污染来自何方?空气污染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哪些危害?如何净化空气?……遵循“问题-假设-求证-交流-拓展”的探究路径,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运用到学习中来,可引发学生关注周围世界,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在学习中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提高综合能力。
四、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从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物质入手,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积累了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素材,特别是学习了自然、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后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要结合有关内容,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学习“氧气”这一物质时,充分利用氧气曾经是学生所熟知并且是感知最深的物质之一,挖掘学生所熟知和感知的经验——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能代人呼吸、氧气能支持燃烧等,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探究,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知识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表现欲,又能引导学生从化学的不同视角出发来探究化学问题,这样化学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最主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学”化学,鼓励学生提问题,并以此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意识到,他们不仅能提问,可以提问,而且有权提问。此外,还要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懂得学习的主题应该由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自己寻找,验证的过程同样由自己完成。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讲师”,而是“导师”,如此一来,便能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