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高校极端心理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从一则大学生强迫症心理案例入手,深入分析了其形成的诸多原因,并制定了详细的心理帮扶方案,达到较好效果。通过案例分析,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三位一体”共建大学生心理帮扶体系:首先,学校要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实现的环境;其次,应加强家校合作,拓展沟通渠道,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再次,应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三者应整体协作,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帮扶体系。
关键词 “三位一体” 心理健康 心理帮扶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Science Building "Trin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ase of OCD Students
ZHANG Xiaom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ies frequent incidents of extreme mental, psychological health issues have become a priority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an obsessive mental case to start colleg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any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and to develop a detailed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programs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Through case studie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posed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should "Trinity" to buil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system: First, schools need to focus on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student self-realization; Secon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family school cooperation, expand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to create a warm family atmosphere; again, should the rational use of social resource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more practical platform.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the three should form education efforts, and gradually improv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system.
Key words "trinity";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support system
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高校极端事件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2004年的马加爵杀人案到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无不令人发指,引人深思。除此之外,学业压力、家庭贫困、人际交往等问题也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困扰,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们先从一则大学生强迫症心理案例入手进行分析。
1 心理案例分析
1.1 案情简介
鞠某,男,19岁,汉族,系山东政法学院2010级法学专业学生,父母均有较稳定的工作,家庭状况良好。入学之初,从该生的眼神和行为中即发现,该生内向、拘谨、易于紧张,与其他同学有所不同。于是辅导员告诉他同宿舍的学生干部注意观察,如发现问题及时向老师汇报。两个月后,宿舍同学告知,该生搬出宿舍在学校外租房子居住。经过几次较深入的谈话了解到,该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宿舍陈某正常的一些语言和行为,鞠某都认为是针对自己的,只要陈某在宿舍,鞠某就会感觉非常不舒服;同样,在教室中鞠某每次上课时都要选择在最后一排,因为他认为如果他坐在前面,他后面的同学就好像在对他指手画脚;考试时他也要求坐在最后一排,否则他就不能安心答题。鞠某的这些症状给他带来了身心上的痛苦,已不能继续正常地在宿舍生活,所以选择搬出去居住。
该生承认在高中阶段就出现过类似的症状,曾经自己主动到医院就诊,当时诊断为强迫症,虽然进行过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医院以牟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治病救人为目的的诸多行为使他对医院感到强烈的厌恶。该生明知道自己对宿舍特定同学的强烈的反应是因为内心而非外力所致,也知道强迫症状毫无意义,但是症状反复出现,抵抗却不能控制,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和强烈的焦虑及痛苦。该生非常渴望能够解决,但自己无能为力。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判断该生患有强迫症。
1.2 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病情,作为鞠某的辅导员并没有强制要求其搬回宿舍居住,而是希望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和科学的心理治疗,从根本上解决他心理上的痛苦和障碍,让他自愿地回到宿舍集体生活中来。 通过多次心理辅导和交谈,发现该生患强迫症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强迫症严重的直接原因。在高中阶段,虽然鞠某已经出现了强迫症状,但因为不住校,这些症状对他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学校,回到家中他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并没有严重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进入高校后,跟同学们朝夕相处,学习、生活都在一起,接触的范围和频率增加了,这些为强迫行为的发生提供了环境,因此导致了该生病情的严重,这是直接原因。(2)家庭因素。该生告诉辅导员,其父母特别是其父亲对孩子管教的方式,是导致其性格带有强迫性并产生心理障碍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父亲在家中独揽大权,几乎没有孩子发言的机会,父母却从来没有跟他平等、深入地交流过。家长忙于工作,放假期间一家人也很少出去玩,孩子很少感受到家庭的融洽和温暖。长期的成长环境导致该生性格中存在强迫性的特征。辅导员通过跟家长通话发现,家长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孩子心理压力,甚至不承认其有心理障碍,唯恐学校老师对孩子会有偏见,这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和病情。(3)学校因素。据学生讲,他在高中时就存在心理障碍,因为当时学习压力特别大,所以当时比现在的症状还要重。该生所在高中学校追求的仅仅是升学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发展,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使得问题越积越重。(4)社会因素。据该生介绍,在高中时他就曾到医院看过心理医生,但这些医生并不能认真地给他治疗和帮助,仅仅是开药方收钱,不能从情感上进行关心,不能辅之以心理上的辅导,使他对心理医生失去信任,致使自己的心理障碍长期不能有效排除,产生了对社会和他人的猜疑和恐惧心理。
1.3 应对方案和措施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病情,确定如下应对方案:(1)采用心理学上的认知行为治疗,主要是进行暴露和反应预防的治疗。考虑到该生对医院药物治疗的反感,在治疗初期主要采取认知行为治疗。首先,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让该生对老师充分信任,并不断地给他支持、鼓励;其次,向他解释有关强迫症发生及持续的机理,使之理解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的理由;再次,不仅对外显得强迫行为要反应预防,对患者的心理强迫行为也进行反应预防。详细分析了引起该生焦虑并导致仪式动作的活动或情景,根据如果不实施仪式动作所引起的焦虑的严重程度把这些活动或情景进行分级。然后从引起焦虑最轻的活动开始,忍受冲动,直到焦虑不安明显减轻,并告诉该生,事实上只要抑制住强迫性仪式动作,焦虑就会逐渐减轻。同时,对该生认知方面的错误也进行了干预,解除了对过分夸大消极后果的担忧。(2)与家长携手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辅导员有意识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交谈。交谈过程中发现,学生家长有隐瞒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倾向,认为孩子向老师承认自己存在心理障碍会影响其今后在班级中担任班干部和入党等。在辅导员耐心地给家长普及了强迫症的相关知识后,他们认识到了该病的严重性,逐渐地转变过去不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开始正视孩子病情。并积极主动地跟孩子进行平等的交谈,倾听孩子的心声,有意识地与孩子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与辅导员共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劝说其搬回学生宿舍。(3)在班级中营造友好互助的氛围,鼓励其积极参与班级工作,建立自信。辅导员老师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和谐、互助、友爱的氛围,让该生能够感受地到家的温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猜疑情绪。通过观察,该生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包括热爱班集体、热心班级工作、认真仔细、有正义感等,于是辅导员鼓励其在班干部换届中积极参加竞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使用。先根据其有绘画的爱好任命其为宣传委员,主要负责教室板报工作,后来又任命为班级团支部书记。
1.4 治疗效果
通过一系列治疗措施的实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经过3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该生的焦虑明显减轻了,强迫性的行为和情绪也明显减少。虽然有时还会有些担心,但都能坚持暴露和反应预防的原则。经过一年多不懈的努力,该生感到自己学习和生活比过去轻松、自由多了,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令人欣喜的是,在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中,该生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2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建大学生心理帮扶体系
2.1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均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困惑,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问题的产生及彻底解决,不仅仅是学校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独立解决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开放性的工作,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成大学生成长的整体环境。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三者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学校有自己的计划和工作目标,但家庭和社会还尚处于自发阶段。随着通讯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也不断出现,影响着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2.2 “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帮扶体系的构想
心理学中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富有理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我实现。若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的话,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这种潜能只有在真诚、共情、无条件关注的环境和条件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实现。①鉴于以上思想,应该深入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应该尽量给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有可能自我调节。这种环境的营造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和相互协作,具体来讲:
2.2.1 学校要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实现的环境
首先,应在班级和宿舍中营造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从入校开始看,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们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和班级同学,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尽快地融入到新的集体中。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中走出来,在活动中展示自己释放激情。其次,建立定期谈话制度和心理档案制度,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进一步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联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降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力推广朋辈辅导,同学们生活在一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能相互理解,更具有说服力。再次,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特别是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传授一些简单易行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善于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主动进行调节。 2.2.2 加强家校合作,拓展沟通渠道,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影响是一个学生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最关键的因素,学生在校的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与家庭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家庭的关爱更是通过其他任何渠道得到的关爱所无法比拟的,家庭是学生的后盾、是精神支柱、是恢复健康的原动力,能从家庭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爱,对心理恢复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作为学校老师,应建立有效的学校与家长定期沟通机制。坚持普遍与重点相结合的办法,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应重点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在沟通中可以发现学生产生心理困惑的原因并全方位地了解其处境,让家长正确认识相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正确对待可能出现的的问题。在实践中,家访制度也是加强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辅导员老师在寒暑假进行家访,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日常工作。
2.2.3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
社会是源,学校是流。社会的变化发展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社会思潮和环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青年学子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状况。学校教育必须依托其社会大环境,充分发挥其正确的辐射作用,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②同时,学校管理者应敏感地意识到社会消极思想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出现国内外高校发生极端事件时,应及时给予跟踪疏导和关注。
社会是大学生锻炼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平台,学校应该与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机构加强合作,建设学生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进行志愿服务,让学生在社会大熔炉中开阔视野学得真本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纠正自己错误和扭曲的心理,达到心理健康成长。
总之,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有赖于拥有一个自我实现的环境。三者必须相互协调,整体协作,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立体化的格局,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心理帮扶的最佳效果。同时,在三者关系的协调上,学校应该成为三者关系的核心,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综合协调、主动联系的义务和职责,这是建立“三位一体”心理帮扶机制的重中之重。
注释
① [美]罗杰斯.患者中心疗法: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M].李迎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② 范辉.科学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关键词 “三位一体” 心理健康 心理帮扶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Science Building "Trin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ase of OCD Students
ZHANG Xiaom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ies frequent incidents of extreme mental, psychological health issues have become a priority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an obsessive mental case to start colleg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any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and to develop a detailed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programs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Through case studie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posed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should "Trinity" to buil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system: First, schools need to focus on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student self-realization; Secon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family school cooperation, expand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to create a warm family atmosphere; again, should the rational use of social resource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more practical platform.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the three should form education efforts, and gradually improv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system.
Key words "trinity";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support system
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高校极端事件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2004年的马加爵杀人案到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无不令人发指,引人深思。除此之外,学业压力、家庭贫困、人际交往等问题也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困扰,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们先从一则大学生强迫症心理案例入手进行分析。
1 心理案例分析
1.1 案情简介
鞠某,男,19岁,汉族,系山东政法学院2010级法学专业学生,父母均有较稳定的工作,家庭状况良好。入学之初,从该生的眼神和行为中即发现,该生内向、拘谨、易于紧张,与其他同学有所不同。于是辅导员告诉他同宿舍的学生干部注意观察,如发现问题及时向老师汇报。两个月后,宿舍同学告知,该生搬出宿舍在学校外租房子居住。经过几次较深入的谈话了解到,该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宿舍陈某正常的一些语言和行为,鞠某都认为是针对自己的,只要陈某在宿舍,鞠某就会感觉非常不舒服;同样,在教室中鞠某每次上课时都要选择在最后一排,因为他认为如果他坐在前面,他后面的同学就好像在对他指手画脚;考试时他也要求坐在最后一排,否则他就不能安心答题。鞠某的这些症状给他带来了身心上的痛苦,已不能继续正常地在宿舍生活,所以选择搬出去居住。
该生承认在高中阶段就出现过类似的症状,曾经自己主动到医院就诊,当时诊断为强迫症,虽然进行过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医院以牟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治病救人为目的的诸多行为使他对医院感到强烈的厌恶。该生明知道自己对宿舍特定同学的强烈的反应是因为内心而非外力所致,也知道强迫症状毫无意义,但是症状反复出现,抵抗却不能控制,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和强烈的焦虑及痛苦。该生非常渴望能够解决,但自己无能为力。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判断该生患有强迫症。
1.2 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病情,作为鞠某的辅导员并没有强制要求其搬回宿舍居住,而是希望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和科学的心理治疗,从根本上解决他心理上的痛苦和障碍,让他自愿地回到宿舍集体生活中来。 通过多次心理辅导和交谈,发现该生患强迫症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强迫症严重的直接原因。在高中阶段,虽然鞠某已经出现了强迫症状,但因为不住校,这些症状对他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学校,回到家中他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并没有严重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进入高校后,跟同学们朝夕相处,学习、生活都在一起,接触的范围和频率增加了,这些为强迫行为的发生提供了环境,因此导致了该生病情的严重,这是直接原因。(2)家庭因素。该生告诉辅导员,其父母特别是其父亲对孩子管教的方式,是导致其性格带有强迫性并产生心理障碍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父亲在家中独揽大权,几乎没有孩子发言的机会,父母却从来没有跟他平等、深入地交流过。家长忙于工作,放假期间一家人也很少出去玩,孩子很少感受到家庭的融洽和温暖。长期的成长环境导致该生性格中存在强迫性的特征。辅导员通过跟家长通话发现,家长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孩子心理压力,甚至不承认其有心理障碍,唯恐学校老师对孩子会有偏见,这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和病情。(3)学校因素。据学生讲,他在高中时就存在心理障碍,因为当时学习压力特别大,所以当时比现在的症状还要重。该生所在高中学校追求的仅仅是升学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发展,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使得问题越积越重。(4)社会因素。据该生介绍,在高中时他就曾到医院看过心理医生,但这些医生并不能认真地给他治疗和帮助,仅仅是开药方收钱,不能从情感上进行关心,不能辅之以心理上的辅导,使他对心理医生失去信任,致使自己的心理障碍长期不能有效排除,产生了对社会和他人的猜疑和恐惧心理。
1.3 应对方案和措施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病情,确定如下应对方案:(1)采用心理学上的认知行为治疗,主要是进行暴露和反应预防的治疗。考虑到该生对医院药物治疗的反感,在治疗初期主要采取认知行为治疗。首先,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让该生对老师充分信任,并不断地给他支持、鼓励;其次,向他解释有关强迫症发生及持续的机理,使之理解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的理由;再次,不仅对外显得强迫行为要反应预防,对患者的心理强迫行为也进行反应预防。详细分析了引起该生焦虑并导致仪式动作的活动或情景,根据如果不实施仪式动作所引起的焦虑的严重程度把这些活动或情景进行分级。然后从引起焦虑最轻的活动开始,忍受冲动,直到焦虑不安明显减轻,并告诉该生,事实上只要抑制住强迫性仪式动作,焦虑就会逐渐减轻。同时,对该生认知方面的错误也进行了干预,解除了对过分夸大消极后果的担忧。(2)与家长携手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辅导员有意识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交谈。交谈过程中发现,学生家长有隐瞒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倾向,认为孩子向老师承认自己存在心理障碍会影响其今后在班级中担任班干部和入党等。在辅导员耐心地给家长普及了强迫症的相关知识后,他们认识到了该病的严重性,逐渐地转变过去不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开始正视孩子病情。并积极主动地跟孩子进行平等的交谈,倾听孩子的心声,有意识地与孩子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与辅导员共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劝说其搬回学生宿舍。(3)在班级中营造友好互助的氛围,鼓励其积极参与班级工作,建立自信。辅导员老师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和谐、互助、友爱的氛围,让该生能够感受地到家的温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猜疑情绪。通过观察,该生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包括热爱班集体、热心班级工作、认真仔细、有正义感等,于是辅导员鼓励其在班干部换届中积极参加竞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使用。先根据其有绘画的爱好任命其为宣传委员,主要负责教室板报工作,后来又任命为班级团支部书记。
1.4 治疗效果
通过一系列治疗措施的实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经过3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该生的焦虑明显减轻了,强迫性的行为和情绪也明显减少。虽然有时还会有些担心,但都能坚持暴露和反应预防的原则。经过一年多不懈的努力,该生感到自己学习和生活比过去轻松、自由多了,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令人欣喜的是,在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中,该生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2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建大学生心理帮扶体系
2.1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均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困惑,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问题的产生及彻底解决,不仅仅是学校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独立解决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开放性的工作,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成大学生成长的整体环境。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三者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学校有自己的计划和工作目标,但家庭和社会还尚处于自发阶段。随着通讯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也不断出现,影响着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2.2 “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帮扶体系的构想
心理学中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富有理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我实现。若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的话,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这种潜能只有在真诚、共情、无条件关注的环境和条件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实现。①鉴于以上思想,应该深入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应该尽量给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有可能自我调节。这种环境的营造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和相互协作,具体来讲:
2.2.1 学校要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实现的环境
首先,应在班级和宿舍中营造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从入校开始看,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们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和班级同学,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尽快地融入到新的集体中。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中走出来,在活动中展示自己释放激情。其次,建立定期谈话制度和心理档案制度,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进一步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联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降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力推广朋辈辅导,同学们生活在一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能相互理解,更具有说服力。再次,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特别是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传授一些简单易行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善于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主动进行调节。 2.2.2 加强家校合作,拓展沟通渠道,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影响是一个学生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最关键的因素,学生在校的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与家庭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家庭的关爱更是通过其他任何渠道得到的关爱所无法比拟的,家庭是学生的后盾、是精神支柱、是恢复健康的原动力,能从家庭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爱,对心理恢复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作为学校老师,应建立有效的学校与家长定期沟通机制。坚持普遍与重点相结合的办法,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应重点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在沟通中可以发现学生产生心理困惑的原因并全方位地了解其处境,让家长正确认识相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正确对待可能出现的的问题。在实践中,家访制度也是加强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辅导员老师在寒暑假进行家访,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日常工作。
2.2.3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
社会是源,学校是流。社会的变化发展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社会思潮和环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青年学子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状况。学校教育必须依托其社会大环境,充分发挥其正确的辐射作用,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②同时,学校管理者应敏感地意识到社会消极思想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出现国内外高校发生极端事件时,应及时给予跟踪疏导和关注。
社会是大学生锻炼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平台,学校应该与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机构加强合作,建设学生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进行志愿服务,让学生在社会大熔炉中开阔视野学得真本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纠正自己错误和扭曲的心理,达到心理健康成长。
总之,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有赖于拥有一个自我实现的环境。三者必须相互协调,整体协作,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立体化的格局,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心理帮扶的最佳效果。同时,在三者关系的协调上,学校应该成为三者关系的核心,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综合协调、主动联系的义务和职责,这是建立“三位一体”心理帮扶机制的重中之重。
注释
① [美]罗杰斯.患者中心疗法: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M].李迎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② 范辉.科学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