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简约而精彩的练习课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t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贲友林执教的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练习课,既没有生动鲜亮的多媒体课件,也没有丰富多样的素材,有的只是一张很平常的长方形纸,而整节课的展开围绕着的也正是这张纸。听完这堂课,我只想说:“这节练习课,简约而精彩!”现摘取几个片段,与同仁们共享。
  【片段一】开门见山 简洁切入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发的一张长方形纸。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这张纸,上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板书课题)
  师:计算它的周长,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生1:要量出四条边。
  生2:只要量出相邻的两条边就可以了。
  (师标注数据:长8厘米,宽6厘米)
  学生的解答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8+6)×2=28(厘米)
  第二种:8×2+6×2=28(厘米)
  师:如果从这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那这个正方形的周长你会算吗?剪剩下来的长方形呢?想一想,算一算。
  正方形的周长:4×6=2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2+6)×2=16(厘米)
  师:把长方形分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分别是24厘米、16厘米,他们相加得40厘米,原来长方形的周长是28厘米,怎么多了呢?
  生:多了两条长6厘米的边。
  师:二六十二,28和40正好相差12。刚才我们把长方形一分为二,分成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赏析】作为练习课,没有生动鲜亮的多媒体情境,只是一张很平常的长方形纸,整节课的展开围绕着的也正是这张长方形纸。基本练习主要涉及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并没有提到周长公式,而是紧紧抓住周长的内涵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周长的含义,也加深了对长方形的认识。而且教师并没有仅限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变化的原因,一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后面探索更为复杂的周长变化规律作了知识准备和经验铺垫。
  【片段二】深化拓展 引发精彩
  师: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一样的图形,可以怎么分呢?请大家看着长方形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我把它这样对折。(图1)
  师:怎么计算它的周长?
  生:这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4+6=10(厘米),2×10=20(厘米)。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1:还可以这样折。(图2)
  生2:还可以把长方形横着对折。(图3)
   ■
  师:这样对折,其中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你会算吗?
  (学生口述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刚才,我们把长方形进行了不同的“一分为二”。现在看我手中的这张长方形纸,老师也把它一分为二。
  师:分成的这两部分,周长有什么关系呢?
  (一生上台画出图5,在图4和图5中标注:A、B、C、D)
  ■
  生:图A和图B的周长不相等,图C和图D的周长相等。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和我来合作演示,让大家都明白图形周长之间的关系。(先图5再图4)
  (教师和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粉笔分别同时描画图A、图B对应的边线,再分别描画图C、图D的边线。)
  生1:图C和图D的周长一样长。
  生2:图A的周长长,图B的周长短。
  师:两种分法,好像一样。但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发现——
  生:不一样。
  师:那得出的结论也就怎么样?
  生:不一样。
  师:学习数学,观察非常重要。今天这节课,我们用一张长方形纸分成两部分,分法有很多,我们也就解决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周长计算有关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
  【赏析】深化练习是全课的亮点,教师通过将一个长方形一分为二,从直线到曲线,从规则到不规则,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更上一层楼”。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教师多次利用同一素材,相同的学习素材既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课堂的流畅性,又减少了无关因素的干扰,凸显研究主题,包含其中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更是教学艺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我国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就是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认为学校教育既要为学生的当前成长负责,更应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这既是教育的本质使命,又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如何才能既对当前负责,又为长远着想呢?我认为尊重规律办学,是解决一切矛盾的着力点。  一是尊重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创造学生全面成长的
期刊
文字承载着作者认识社会生活的意义,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饱满深沉的思想感情。透过这些文字,读者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描绘的多彩世界,体验传递于自己的真挚情感。教师如何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抵达文字描绘的美好殿堂呢?名师指导学生依文想象,沉潜在文字中涵泳体悟、还原具化的策略给了我们启示。    【片段一】想象,挺起一个不屈的脊梁(《青海高原一株柳》盛新凤)  师:你从这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
期刊
萍乡是江西的西大门,市郊有座鳌头山,风光秀丽,声名远播,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在鳌头山一水之隔的沙洲上建立起了鳌洲书院,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到了清朝末年,在助光绪帝维新变法的文廷式兴办新学的倡导下,鳌洲书院改制为萍乡学堂,从此方兴未艾。民国初年,吉安诗人于京友《谒乡城》中便有“素闻萍城鳌头山,山有学堂不等闲”之佳句。  萍乡学堂于1906年正式命名为萍乡中学堂。如今,100年前的校址关帝庙已难觅踪影,
期刊
【片段一】感性的语文味(《鱼游到了纸上》王崧舟)  (在学生找出了课文中七个含有“游”字的句子之后)  师:我读旁白,你们接着我的旁白读出每个“游”字句的味道来。现在开始。(朗读)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  (生接读:坐在池边的茶室里……真是赏心悦目)  师:味道出来了,就这么读。(朗读)就在茶室的后院,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
期刊
如何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让学生学得更好,是很多教师踌躇犯难的操作性问题。通过实践和研究,我们发现,在初中科学学科,尝试使用“学习单”导学,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是课堂嬗变之路。它是以“学习单”为媒介,一堂课由3 ~4个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学习模块组成。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体验学习过程,感悟思想方法,展示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通过讲授、点拨、评价等方式帮助和
期刊
“榕树爷爷,您那耀眼的翠绿,让校园更加璀璨。我永远爱您啊,苍翠挺拔的榕树爷爷!”  在赣州市嵯峨寺小学五(1)班赵书淳笔下,学校里的那棵被他昵称为“榕树爷爷”的古榕树已在他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棵古榕树有500多年了,是赣州市的一号古树。近年来,赣州市嵯峨寺小学围绕这棵大榕树积极建设榕树文化,取得良好反响。  走进校园,环顾四周,一棵榕树覆盖了大半个校园,茂盛的树叶中,又有许多嫩绿的新叶
期刊
为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奉新二中开展了为期3天的艺术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开展以“校园、生活、和谐”为主题的钢笔、毛笔、绘画和电脑制作作品展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二是开展以“放飞梦想”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近年来,为将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奉新二中坚持举办以学生书法、绘画作品和文艺汇演为主要内容的 “校园艺术节”,激发了全校师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语文教育书简-八》)这种“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特征,应该在练习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为“练习”本就是学生的练习,自然应该让学生“自为”“自求”。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自主”。  围绕练习课通过“自主”练习提高有效性,四位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精彩的阐述。  他们对练习课的定义比较一致:是新授课的
期刊
在杭州“千课万人”会上,特级教师许卫兵执教的“认识小数”这节课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教师的课前预设与生成是那么的自然贴切,教学过程处理是那么的准确与灵活,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充分体现了教师自身丰厚的数学素养和敏捷的教学思维。这堂课,如一道清澈的小溪,自然、清晰,简约又充满张力。  【片段一】对接的智慧  师:许老师到了杭州后,到超市买了一些东西。(课件出示:美工刀、铅笔、橡皮等,)提问:用了多少
期刊
算法初步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增内容,算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已逐渐成为每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循环结构是算法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宋老师在教学这节课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立足教材,以教材内容为新知生长点,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教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让学生主动建构新概念。  【片段一】以教材实例引入创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