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贲友林执教的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练习课,既没有生动鲜亮的多媒体课件,也没有丰富多样的素材,有的只是一张很平常的长方形纸,而整节课的展开围绕着的也正是这张纸。听完这堂课,我只想说:“这节练习课,简约而精彩!”现摘取几个片段,与同仁们共享。
【片段一】开门见山 简洁切入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发的一张长方形纸。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这张纸,上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板书课题)
师:计算它的周长,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生1:要量出四条边。
生2:只要量出相邻的两条边就可以了。
(师标注数据:长8厘米,宽6厘米)
学生的解答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8+6)×2=28(厘米)
第二种:8×2+6×2=28(厘米)
师:如果从这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那这个正方形的周长你会算吗?剪剩下来的长方形呢?想一想,算一算。
正方形的周长:4×6=2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2+6)×2=16(厘米)
师:把长方形分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分别是24厘米、16厘米,他们相加得40厘米,原来长方形的周长是28厘米,怎么多了呢?
生:多了两条长6厘米的边。
师:二六十二,28和40正好相差12。刚才我们把长方形一分为二,分成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赏析】作为练习课,没有生动鲜亮的多媒体情境,只是一张很平常的长方形纸,整节课的展开围绕着的也正是这张长方形纸。基本练习主要涉及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并没有提到周长公式,而是紧紧抓住周长的内涵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周长的含义,也加深了对长方形的认识。而且教师并没有仅限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变化的原因,一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后面探索更为复杂的周长变化规律作了知识准备和经验铺垫。
【片段二】深化拓展 引发精彩
师: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一样的图形,可以怎么分呢?请大家看着长方形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我把它这样对折。(图1)
师:怎么计算它的周长?
生:这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4+6=10(厘米),2×10=20(厘米)。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1:还可以这样折。(图2)
生2:还可以把长方形横着对折。(图3)
■
师:这样对折,其中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你会算吗?
(学生口述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刚才,我们把长方形进行了不同的“一分为二”。现在看我手中的这张长方形纸,老师也把它一分为二。
师:分成的这两部分,周长有什么关系呢?
(一生上台画出图5,在图4和图5中标注:A、B、C、D)
■
生:图A和图B的周长不相等,图C和图D的周长相等。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和我来合作演示,让大家都明白图形周长之间的关系。(先图5再图4)
(教师和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粉笔分别同时描画图A、图B对应的边线,再分别描画图C、图D的边线。)
生1:图C和图D的周长一样长。
生2:图A的周长长,图B的周长短。
师:两种分法,好像一样。但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发现——
生:不一样。
师:那得出的结论也就怎么样?
生:不一样。
师:学习数学,观察非常重要。今天这节课,我们用一张长方形纸分成两部分,分法有很多,我们也就解决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周长计算有关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
【赏析】深化练习是全课的亮点,教师通过将一个长方形一分为二,从直线到曲线,从规则到不规则,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更上一层楼”。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教师多次利用同一素材,相同的学习素材既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课堂的流畅性,又减少了无关因素的干扰,凸显研究主题,包含其中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更是教学艺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
【片段一】开门见山 简洁切入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发的一张长方形纸。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这张纸,上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板书课题)
师:计算它的周长,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生1:要量出四条边。
生2:只要量出相邻的两条边就可以了。
(师标注数据:长8厘米,宽6厘米)
学生的解答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8+6)×2=28(厘米)
第二种:8×2+6×2=28(厘米)
师:如果从这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那这个正方形的周长你会算吗?剪剩下来的长方形呢?想一想,算一算。
正方形的周长:4×6=2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2+6)×2=16(厘米)
师:把长方形分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分别是24厘米、16厘米,他们相加得40厘米,原来长方形的周长是28厘米,怎么多了呢?
生:多了两条长6厘米的边。
师:二六十二,28和40正好相差12。刚才我们把长方形一分为二,分成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赏析】作为练习课,没有生动鲜亮的多媒体情境,只是一张很平常的长方形纸,整节课的展开围绕着的也正是这张长方形纸。基本练习主要涉及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并没有提到周长公式,而是紧紧抓住周长的内涵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周长的含义,也加深了对长方形的认识。而且教师并没有仅限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变化的原因,一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后面探索更为复杂的周长变化规律作了知识准备和经验铺垫。
【片段二】深化拓展 引发精彩
师: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一样的图形,可以怎么分呢?请大家看着长方形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我把它这样对折。(图1)
师:怎么计算它的周长?
生:这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4+6=10(厘米),2×10=20(厘米)。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1:还可以这样折。(图2)
生2:还可以把长方形横着对折。(图3)
■
师:这样对折,其中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你会算吗?
(学生口述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刚才,我们把长方形进行了不同的“一分为二”。现在看我手中的这张长方形纸,老师也把它一分为二。
师:分成的这两部分,周长有什么关系呢?
(一生上台画出图5,在图4和图5中标注:A、B、C、D)
■
生:图A和图B的周长不相等,图C和图D的周长相等。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和我来合作演示,让大家都明白图形周长之间的关系。(先图5再图4)
(教师和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粉笔分别同时描画图A、图B对应的边线,再分别描画图C、图D的边线。)
生1:图C和图D的周长一样长。
生2:图A的周长长,图B的周长短。
师:两种分法,好像一样。但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发现——
生:不一样。
师:那得出的结论也就怎么样?
生:不一样。
师:学习数学,观察非常重要。今天这节课,我们用一张长方形纸分成两部分,分法有很多,我们也就解决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周长计算有关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
【赏析】深化练习是全课的亮点,教师通过将一个长方形一分为二,从直线到曲线,从规则到不规则,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更上一层楼”。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教师多次利用同一素材,相同的学习素材既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课堂的流畅性,又减少了无关因素的干扰,凸显研究主题,包含其中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更是教学艺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