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日国庆节那天,浦江两岸隔水相望的两大文化地标“开始出发”——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试展。
为了让公众快捷方便地进入场馆,轨交7号、8号线耀华路站1号、4号出口已增设“中华艺术宫”指路标志,从指定出口步行至中华艺术宫门口,不会超过10分钟。同时,轨交8号线暂未启用的周家渡站将更名为中华艺术宫站,直接通往中华艺术宫,观众出了站口抬头便可看到中华艺术宫矗立在眼前。
中华艺术宫在6.4万平方米的场地上开辟出27个展厅,第一批将有《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锦绣中华——行进中的新世纪中国美术》,《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名家专馆及名家艺术陈列联合展》。
走进馆内0米层,也即一楼的“名家专馆及名家艺术陈列联合馆”,这是最值得期待的重头戏,可以看到贺天健、林风眠、滑田友、关良、谢稚柳、程十发、吴冠中等7位艺术大师的391件作品,被置于相对独立的区域集中展示,以绿色、紫色等不同的背景墙颜色加以区分,这也是中华艺术宫的长期陈列展之一。
首批推出的7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值得细细品味,他们均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成就,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且有作品完整捐献给国家机构。其中,贺天健、谢稚柳、程十发是海派绘画的健将,林风眠、关良、吴冠中是中西艺术融合的表率,滑田友则是现代中国雕塑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无论从艺术门类——水墨、油画、雕塑,还是从艺术的实践方向,乃至与上海的渊源来看,均具有历史代表性和艺术涵盖性。
《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共有600余件展品,将分为“海上墨林”、“摩登时代”、“激情岁月”三大板块,展现了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发源地的波澜壮阔的美术画卷,无论作为“海上画派”开端的任伯年《群仙祝寿图》、虚谷《杂画册页》,还是新中国现实主义时代的刘海粟《复兴公园》、吴湖帆《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及笔墨再造的时代新篇如陈逸飞、魏景山的《开路先锋》、哈琼文的《祖国万岁》等,都详细地梳理了上海近现代美术史及新中国发展的鲜明脉络,承载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则以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的开幕,标志这个由南市发电厂成功改建的艺术馆的辉煌起步,“重新发电”的主题,也从形而上的层面,向艺术家自身提出了正能量聚集与传递的历史使命。
值此开馆之际,记者就一宫一馆今后的运作、机制创新、功能拓展以及如何满足公众文化需要等方面问题,专访了上海文广局艺术总监滕俊杰。
改变原有模式,探索机制创新
财富堂:据称,一宫一馆正式开馆后,对公众是基本免费开放的。如此庞大的建筑体量,维持日常运营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大概需要多少资金?
滕俊杰:上海美术馆以前一直是市政府全额拨款单位,上海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是充分的,基本能保持正常运作。现在,在接受政府拨款的同时,也想在机制上有所创新,我们要成立一个汇集各方面领导与专家为主体的理事会,全面把握两个馆的发展方向,整个机制就是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执行制。
还有一个学术委员会,由数十位专家组成,主要负责策展、布展、典藏、研讨、教育等几块具体业务。还有一个基金会,主要是负责经营层面的运作,目前已经有国内外好几家大的银行主动与我们接洽,形势相当乐观,这也说明一宫一馆的文化魅力、品牌优势,特别是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号召力越来越大。
拓展公共空间,提升教育功能
财富堂:中华艺术宫的面积是上海美术馆的十倍,应该说为实现美好愿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无限的可能,除了办好常设和临时展览之外,一宫一馆的主要工作还有哪几块?
滕俊杰:上海美术馆是一个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文化传播与学术机构,但老建筑的展厅面积只有6000平方米,许多典藏作品常年深藏库房,只能在某些大型综合性大展期间挑几件展出,展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月,典藏品的价值无法显现,更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许多国内外大展也有意来上海办展,但限于客观条件,往往不能尽如人意,甚至可说留下诸多遗憾。现在场地扩大了十倍,我们认为这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放大,更应该是办展思路以及机制与功能方面的拓展与创新。比如说今后应该下大力气的就是研究与教育功能的拓展与深化。
学术层面的有中外艺术家交流、研讨等活动可以广泛发展,你想上海美术馆几乎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可以向广大民众开放的报告厅,现在这种情况得到了根本改变。再从功能拓展上、公共服务上看,获得的空间更为巨大,我们应该将一宫一馆办成文化大课堂,成为文化艺术的“种子基地”。在这里,观众可以与艺术家平等交流,分享他们的思想与成果,理解他们的作品。特别是学校方面,我们已经与教委取得联系,欢迎中小学生进入中华艺术宫上美术课,在展厅里临摹名家名作。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馆里欣赏课文里提及的名画,比如程十发的《歌唱春天》,再比如米勒的《拾麦穗者》在今年年底前随奥塞美术馆重返上海,可以通过直观的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准备提前一小时向学生开放,这一小时是属于他们的,开馆后他们可继续留在馆内进行活动。大学生在四五年里,也应该来几次美术馆看看大展,熏陶一下吧。教委方面的反应很积极,具体方案很快就会出来。
财富堂:在欧洲一些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能看到幼儿园的孩子也坐在那里听老师讲解作品,接受最初的启蒙与熏陶。
滕俊杰:有的是在做游戏,感受氛围。我们第一阶段是针对中小学生,还有老年人,也是我们必须关照的。现在上海已经进入老年化时代,老年大学很多,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再是梦想。但是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没有进美术馆的习惯,他们的文化消费还处于低水平,所以必须引导他们进来,积累艺术经验,才能读懂大师的作品。
财富堂:国外还有些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大的企业集团常常借美术馆、博物馆举办新品发布会、招待会和其他联谊活动,上海博物馆已经做过这样的尝试,效果相当不错。
滕俊杰:我们也将这样做。不同阶层的对象,对美术馆可以有多元的需求,但教育功能必须强化。如果一个人对美术作品所承载的人文精神缺乏感受,他的人文品质、文化素养就不可能很高,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教养的人。美术馆不是陈列、显耀奢侈品的高档商场,它不能排斥大众,参观美术展应该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美术馆应该办成民众接受继续教育的大课堂,感受先进文化熏陶的大园圃。这个工作其实是文化惠民、文化民生工程。 传承世博精神
刻录历史切面
财富堂:一宫一馆在机制上的创新还体现在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与培训,这是不是对世博遗产的继承呢?
滕俊杰:确实是对世博精神的最好继承。世博期间我们的“小白菜”赢得了民众的高度肯定,体现了上海精神,现在一宫一馆的志愿者,要求会更加高,不仅仅是引导,更要求他们能讲解。我们在媒体上发布征集信息后,接到数千人报名,最后确定第一批志愿者为800人,这里面有退休的专家教授、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老师、有美术情结的普通市民等。但这是技术活啊,所以必须得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财富堂:据悉,中华艺术宫还设有放映厅?
滕俊杰:有,我们辟有两座中国美术电影专厅,分别可容纳400人和700人,用于播放关于美术史、美术大家、美术事件等方面的专题片、传记片和外国交流片,还有些美术动漫电影,以满足不同观众的观看需求。告诉你,中华艺术宫开始筹建时,我们电视台就派了两个摄制组将整个过程拍下来,这也是为上海美术史留下档案。组织上海画家参与《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创作后,我们也深入有关单位或画家工作室跟踪拍摄,他们讨论方案,相互争论,甚至吵得面红耳赤的情景都拍下来了。以后我们还有更好的条件为中外艺术大师、美术大展拍专题片,上海电视台有这方面的摄制组,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财富堂:据说这次国外重要美术馆的祝贺展也有不少精彩呈现?
滕俊杰:是的,七个国家的重要美术馆来办展,大英博物馆、美国惠特尼美术馆、荷兰国家美术馆、法国雨果美术馆、墨西哥国家美术馆、新西兰美术馆等。荷兰国家美术馆十分友好,拿来了约翰尼斯·维米尔的《读信的蓝衣妇人》和伦勃朗的数件作品,约翰尼斯·维米尔在荷兰的地位非常高,是国宝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从来没有出过国门,这次真是破例了。所以他们的馆长写信给我们说:“这件作品是荷兰的女儿,这是第一次出远门,请你们善待她。”说得充满感情,令人动容。
加快典藏步伐,鼓励社会捐赠
财富堂:据悉,中华艺术宫将在目前1.4万件馆藏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系列等藏品体系。上海美术馆的展品以近代中国本土艺术家为主,而且以平面作品居多,雕塑很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几乎没有藏品。新馆落成后,接下来的征集工作如何展开?
滕俊杰:典藏这一块由基金会负责。确实如你所说,我们错过了征集藏品的最佳时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当代艺术兴起并引领全球,他们为了实施世界艺术转移至美国,故意贬低欧洲古典绘画的价值,于是不少收藏家抛售藏品,导致这类艺术品价格跳水。而我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百乱待理的阶段,首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搞建设、搞开放,再说当时的经济实力也不强。那个时候国内不少艺术家正值艺术创作的高峰期,精力旺盛,思想解放,出了不少好作品,在办展的时候也愿意向机构捐赠。但到了90年代艺术市场启动后,画可以卖价钱了,而且越来越贵,征集就越来越困难了。所以像吴冠中这样多次向上海美术馆捐赠的豪举,成了特大新闻。
上海美术馆的意识还是较强的,政府也是支持的,所以才积有1万多件藏品。本届双年展后,肯定会有一批作品被收藏,成为第一批藏品。
现在,一宫一馆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藏品的征集工作有条件大规模展开。但也不是“抓到篮里就是菜”,选定艺术家,挑选作品等工作都会在艺委会的指导下有序展开。购买也不是唯一途径,今后还是要鼓励艺术家及他们家属捐赠,这在发达国家是一种美德,能获得社会普遍的赞誉。我们也希望国家在捐赠抵税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这在国外已经是一种制度或惯例了。
我相信,只要有恒心,积少成多,沙土也可以堆成泰山。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一定要有对艺术的信仰来支撑,以虔诚而敬畏的态度来操作,这样才能坚持下去,而非一时的兴趣推动。
上海要建成国际大都市,我觉得首先应该建成文化大都市。文化可能体现我们的价值观,展现城市的魅力与吸引力,提供高雅的文化产品,提升国民素养,使上海真正成为魅力之城。今后中外游客来上海,我们希望他们的旅游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参观一宫一馆,一天看不完,可以多看几天。这是艺术的宫殿,民众的天堂。一条母亲河,南北有两座大型艺术馆隔江相望,这在国际大都市里也只有伦敦有,现在上海也有了。
为了让公众快捷方便地进入场馆,轨交7号、8号线耀华路站1号、4号出口已增设“中华艺术宫”指路标志,从指定出口步行至中华艺术宫门口,不会超过10分钟。同时,轨交8号线暂未启用的周家渡站将更名为中华艺术宫站,直接通往中华艺术宫,观众出了站口抬头便可看到中华艺术宫矗立在眼前。
中华艺术宫在6.4万平方米的场地上开辟出27个展厅,第一批将有《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锦绣中华——行进中的新世纪中国美术》,《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名家专馆及名家艺术陈列联合展》。
走进馆内0米层,也即一楼的“名家专馆及名家艺术陈列联合馆”,这是最值得期待的重头戏,可以看到贺天健、林风眠、滑田友、关良、谢稚柳、程十发、吴冠中等7位艺术大师的391件作品,被置于相对独立的区域集中展示,以绿色、紫色等不同的背景墙颜色加以区分,这也是中华艺术宫的长期陈列展之一。
首批推出的7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值得细细品味,他们均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成就,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且有作品完整捐献给国家机构。其中,贺天健、谢稚柳、程十发是海派绘画的健将,林风眠、关良、吴冠中是中西艺术融合的表率,滑田友则是现代中国雕塑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无论从艺术门类——水墨、油画、雕塑,还是从艺术的实践方向,乃至与上海的渊源来看,均具有历史代表性和艺术涵盖性。
《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共有600余件展品,将分为“海上墨林”、“摩登时代”、“激情岁月”三大板块,展现了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发源地的波澜壮阔的美术画卷,无论作为“海上画派”开端的任伯年《群仙祝寿图》、虚谷《杂画册页》,还是新中国现实主义时代的刘海粟《复兴公园》、吴湖帆《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及笔墨再造的时代新篇如陈逸飞、魏景山的《开路先锋》、哈琼文的《祖国万岁》等,都详细地梳理了上海近现代美术史及新中国发展的鲜明脉络,承载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则以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的开幕,标志这个由南市发电厂成功改建的艺术馆的辉煌起步,“重新发电”的主题,也从形而上的层面,向艺术家自身提出了正能量聚集与传递的历史使命。
值此开馆之际,记者就一宫一馆今后的运作、机制创新、功能拓展以及如何满足公众文化需要等方面问题,专访了上海文广局艺术总监滕俊杰。
改变原有模式,探索机制创新
财富堂:据称,一宫一馆正式开馆后,对公众是基本免费开放的。如此庞大的建筑体量,维持日常运营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大概需要多少资金?
滕俊杰:上海美术馆以前一直是市政府全额拨款单位,上海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是充分的,基本能保持正常运作。现在,在接受政府拨款的同时,也想在机制上有所创新,我们要成立一个汇集各方面领导与专家为主体的理事会,全面把握两个馆的发展方向,整个机制就是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执行制。
还有一个学术委员会,由数十位专家组成,主要负责策展、布展、典藏、研讨、教育等几块具体业务。还有一个基金会,主要是负责经营层面的运作,目前已经有国内外好几家大的银行主动与我们接洽,形势相当乐观,这也说明一宫一馆的文化魅力、品牌优势,特别是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号召力越来越大。
拓展公共空间,提升教育功能
财富堂:中华艺术宫的面积是上海美术馆的十倍,应该说为实现美好愿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无限的可能,除了办好常设和临时展览之外,一宫一馆的主要工作还有哪几块?
滕俊杰:上海美术馆是一个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文化传播与学术机构,但老建筑的展厅面积只有6000平方米,许多典藏作品常年深藏库房,只能在某些大型综合性大展期间挑几件展出,展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月,典藏品的价值无法显现,更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许多国内外大展也有意来上海办展,但限于客观条件,往往不能尽如人意,甚至可说留下诸多遗憾。现在场地扩大了十倍,我们认为这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放大,更应该是办展思路以及机制与功能方面的拓展与创新。比如说今后应该下大力气的就是研究与教育功能的拓展与深化。
学术层面的有中外艺术家交流、研讨等活动可以广泛发展,你想上海美术馆几乎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可以向广大民众开放的报告厅,现在这种情况得到了根本改变。再从功能拓展上、公共服务上看,获得的空间更为巨大,我们应该将一宫一馆办成文化大课堂,成为文化艺术的“种子基地”。在这里,观众可以与艺术家平等交流,分享他们的思想与成果,理解他们的作品。特别是学校方面,我们已经与教委取得联系,欢迎中小学生进入中华艺术宫上美术课,在展厅里临摹名家名作。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馆里欣赏课文里提及的名画,比如程十发的《歌唱春天》,再比如米勒的《拾麦穗者》在今年年底前随奥塞美术馆重返上海,可以通过直观的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准备提前一小时向学生开放,这一小时是属于他们的,开馆后他们可继续留在馆内进行活动。大学生在四五年里,也应该来几次美术馆看看大展,熏陶一下吧。教委方面的反应很积极,具体方案很快就会出来。
财富堂:在欧洲一些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能看到幼儿园的孩子也坐在那里听老师讲解作品,接受最初的启蒙与熏陶。
滕俊杰:有的是在做游戏,感受氛围。我们第一阶段是针对中小学生,还有老年人,也是我们必须关照的。现在上海已经进入老年化时代,老年大学很多,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再是梦想。但是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没有进美术馆的习惯,他们的文化消费还处于低水平,所以必须引导他们进来,积累艺术经验,才能读懂大师的作品。
财富堂:国外还有些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大的企业集团常常借美术馆、博物馆举办新品发布会、招待会和其他联谊活动,上海博物馆已经做过这样的尝试,效果相当不错。
滕俊杰:我们也将这样做。不同阶层的对象,对美术馆可以有多元的需求,但教育功能必须强化。如果一个人对美术作品所承载的人文精神缺乏感受,他的人文品质、文化素养就不可能很高,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教养的人。美术馆不是陈列、显耀奢侈品的高档商场,它不能排斥大众,参观美术展应该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美术馆应该办成民众接受继续教育的大课堂,感受先进文化熏陶的大园圃。这个工作其实是文化惠民、文化民生工程。 传承世博精神
刻录历史切面
财富堂:一宫一馆在机制上的创新还体现在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与培训,这是不是对世博遗产的继承呢?
滕俊杰:确实是对世博精神的最好继承。世博期间我们的“小白菜”赢得了民众的高度肯定,体现了上海精神,现在一宫一馆的志愿者,要求会更加高,不仅仅是引导,更要求他们能讲解。我们在媒体上发布征集信息后,接到数千人报名,最后确定第一批志愿者为800人,这里面有退休的专家教授、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老师、有美术情结的普通市民等。但这是技术活啊,所以必须得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财富堂:据悉,中华艺术宫还设有放映厅?
滕俊杰:有,我们辟有两座中国美术电影专厅,分别可容纳400人和700人,用于播放关于美术史、美术大家、美术事件等方面的专题片、传记片和外国交流片,还有些美术动漫电影,以满足不同观众的观看需求。告诉你,中华艺术宫开始筹建时,我们电视台就派了两个摄制组将整个过程拍下来,这也是为上海美术史留下档案。组织上海画家参与《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创作后,我们也深入有关单位或画家工作室跟踪拍摄,他们讨论方案,相互争论,甚至吵得面红耳赤的情景都拍下来了。以后我们还有更好的条件为中外艺术大师、美术大展拍专题片,上海电视台有这方面的摄制组,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财富堂:据说这次国外重要美术馆的祝贺展也有不少精彩呈现?
滕俊杰:是的,七个国家的重要美术馆来办展,大英博物馆、美国惠特尼美术馆、荷兰国家美术馆、法国雨果美术馆、墨西哥国家美术馆、新西兰美术馆等。荷兰国家美术馆十分友好,拿来了约翰尼斯·维米尔的《读信的蓝衣妇人》和伦勃朗的数件作品,约翰尼斯·维米尔在荷兰的地位非常高,是国宝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从来没有出过国门,这次真是破例了。所以他们的馆长写信给我们说:“这件作品是荷兰的女儿,这是第一次出远门,请你们善待她。”说得充满感情,令人动容。
加快典藏步伐,鼓励社会捐赠
财富堂:据悉,中华艺术宫将在目前1.4万件馆藏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系列等藏品体系。上海美术馆的展品以近代中国本土艺术家为主,而且以平面作品居多,雕塑很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几乎没有藏品。新馆落成后,接下来的征集工作如何展开?
滕俊杰:典藏这一块由基金会负责。确实如你所说,我们错过了征集藏品的最佳时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当代艺术兴起并引领全球,他们为了实施世界艺术转移至美国,故意贬低欧洲古典绘画的价值,于是不少收藏家抛售藏品,导致这类艺术品价格跳水。而我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百乱待理的阶段,首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搞建设、搞开放,再说当时的经济实力也不强。那个时候国内不少艺术家正值艺术创作的高峰期,精力旺盛,思想解放,出了不少好作品,在办展的时候也愿意向机构捐赠。但到了90年代艺术市场启动后,画可以卖价钱了,而且越来越贵,征集就越来越困难了。所以像吴冠中这样多次向上海美术馆捐赠的豪举,成了特大新闻。
上海美术馆的意识还是较强的,政府也是支持的,所以才积有1万多件藏品。本届双年展后,肯定会有一批作品被收藏,成为第一批藏品。
现在,一宫一馆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藏品的征集工作有条件大规模展开。但也不是“抓到篮里就是菜”,选定艺术家,挑选作品等工作都会在艺委会的指导下有序展开。购买也不是唯一途径,今后还是要鼓励艺术家及他们家属捐赠,这在发达国家是一种美德,能获得社会普遍的赞誉。我们也希望国家在捐赠抵税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这在国外已经是一种制度或惯例了。
我相信,只要有恒心,积少成多,沙土也可以堆成泰山。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一定要有对艺术的信仰来支撑,以虔诚而敬畏的态度来操作,这样才能坚持下去,而非一时的兴趣推动。
上海要建成国际大都市,我觉得首先应该建成文化大都市。文化可能体现我们的价值观,展现城市的魅力与吸引力,提供高雅的文化产品,提升国民素养,使上海真正成为魅力之城。今后中外游客来上海,我们希望他们的旅游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参观一宫一馆,一天看不完,可以多看几天。这是艺术的宫殿,民众的天堂。一条母亲河,南北有两座大型艺术馆隔江相望,这在国际大都市里也只有伦敦有,现在上海也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