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研究区区域地质简况入手,搜集整理该区的区域构造特征、沉积演化史、地层沉积特征资料。综合钻井、测井及地震解释落实该井区断裂特征。在构造解释过程中应用构造倾角、相干体等多种新技术、新方法,确保小断裂的准确识别。最终分析得出断裂演化与油气运聚、成藏模式。通过对该区构造特征以及成藏机理进一步认识,对研究区风城组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拐凸起;二叠系;構造特征;油藏认识
一、区域地质概况
(一)地理位置
研究区行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距克拉玛依市东偏南约30km。区域构造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的东北斜坡带。区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克拉玛依至石西油田的公路经过该区,交通电力方便,具备较好的开发地面条件。
(二)区域构造演化
中拐凸起在石炭纪末期形成,为向南东倾伏、向北西抬升的大型鼻状构造。二叠系各层组依次超覆在石炭系之上,二叠纪末期抬升加剧,隆起顶部的石炭系、二叠系遭到剥蚀。三叠纪盆地持续下沉,中拐凸起从三叠纪至白垩纪广泛超覆沉积,呈现向东南倾没的单斜构造。区内主要发育海西期、燕山期深浅层断裂系统,海西期深层断裂为石炭系断至三叠系的逆断裂,近北西—南东走向,断距较大;燕山期形成的张扭性正断裂,断面陡直,断开层位为侏罗系至白垩系,近东西走向和北西走向,断距一般为10~60m。这类深浅层断裂组合,纵向上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提供良好通道(图1)。
(三)区域地层划分
研究区地层发育较全,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白碱滩组、克拉玛依组、百口泉组),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下乌尔禾组、夏子街组、风城组和佳木河组)及石炭系(图1)。
二、构造精细解释
(一)地层对比与层位标定
本次解释首先对研究区钻至二叠系风城组重点探井进行精细的层位标定,并利用已完钻井的合成地震记录,对各地质层位进行了准确标定,从而准确确定工区范围内主要地震层序界面;二叠系风城组底界为强反射同相轴,波组特征稳定,连续性好。采用LANDMARK中制作各井的合成地震记录,并结合Jason 软件的标定技术进行地震合成记录单井标定。
(二)断裂解释
构造解释过程中,为了落实小断裂的分布规律及规模,准确解释断点位置、延伸长度及断裂平面组合。研究主要是依据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建立盆地腹部断裂展布特征,结合其深浅断裂发育状况,建立一定的构造模式和样式;同时采用了相干体切片分析,构造倾角、方位角扫描等新技术,确保小断裂准确识别。在地震数据体和相干体上交互解释断层,做到地震数据体的主测线、相干体水平切片,在三维空间中同时解释,从而准确地刻画断层的空间展布形态(图2)。
(三)构造成图
本次采用已对比解释的T0层位作为模型来计算层速度,剔除异常速度层,同时进行约束处理,用滤波处理后的小层速度作为建模速度参数,经模型最终迭代得到最终三维速度场,最后用已解释的T0层位提取沿层的平均速度。研究区二叠系风城组构造形态为北西高、南东低的单斜,圈闭北侧受南断裂控制,西侧高部位为地层尖灭,整体形成向东南倾斜的断层-地层圈闭。
三、油藏认识
(一)油气运聚
根据中拐凸起彼邻准噶尔盆地富生烃凹陷玛湖凹陷和盆1井西凹陷,是准噶尔盆地最重要的油气聚集单元之一。油气从烃源岩到目的层的所有运移过程不可能单靠一种运移通道或运移方式来完成,而是在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以某种运移方式为主,选择最有利于运移的通道。在中拐地区油气以不整合面(侧向)和断裂(垂向)对油气运移作用更为突出(图1)。
(二)油藏类型及有利区分析
根据构造解释、储层研究、试油成果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二叠系风城组油藏为受地层尖灭线和断裂共同控制的构造地层油藏。从西北缘斜坡区沿主断裂带下盘成带分布扇三角洲群,这些冲积扇或扇三角洲沉积以扇体为单元独自成藏,自成体系。油气成藏后即使发生倾斜或褶皱,油气仍封存其中。扇体上倾部位为稠油层遮档,相邻扇之间的扇间地带是一个岩性多变、渗透性差的地带,砂层厚度减薄,泥质成份增加,成为油气侧向遮档条件,可以形成扇体岩性油藏。
四、结论
(一)研究区二叠系风城组油藏顶面构造形态为一东南倾的单斜,在西部高部位地层尖灭,南北向受近东西向逆断层封闭遮挡;
(二)研究区内发育的断层与不整合面为该区油藏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三)研究区二叠系风城组油藏为受地层尖灭线和断裂共同控制的构造地层油藏;
(四)研究区油气资源丰富,而勘探开发程度相对比较低,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
参考文献
[1] 蔡忠贤,陈发景,贾振远.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J].地学前缘,2000(04)
[2] 雷振宇,鲁兵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与扇体形成和分布[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01)
[3] 石昕,张立平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模式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04)
关键词:中拐凸起;二叠系;構造特征;油藏认识
一、区域地质概况
(一)地理位置
研究区行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距克拉玛依市东偏南约30km。区域构造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的东北斜坡带。区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克拉玛依至石西油田的公路经过该区,交通电力方便,具备较好的开发地面条件。
(二)区域构造演化
中拐凸起在石炭纪末期形成,为向南东倾伏、向北西抬升的大型鼻状构造。二叠系各层组依次超覆在石炭系之上,二叠纪末期抬升加剧,隆起顶部的石炭系、二叠系遭到剥蚀。三叠纪盆地持续下沉,中拐凸起从三叠纪至白垩纪广泛超覆沉积,呈现向东南倾没的单斜构造。区内主要发育海西期、燕山期深浅层断裂系统,海西期深层断裂为石炭系断至三叠系的逆断裂,近北西—南东走向,断距较大;燕山期形成的张扭性正断裂,断面陡直,断开层位为侏罗系至白垩系,近东西走向和北西走向,断距一般为10~60m。这类深浅层断裂组合,纵向上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提供良好通道(图1)。
(三)区域地层划分
研究区地层发育较全,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白碱滩组、克拉玛依组、百口泉组),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下乌尔禾组、夏子街组、风城组和佳木河组)及石炭系(图1)。
二、构造精细解释
(一)地层对比与层位标定
本次解释首先对研究区钻至二叠系风城组重点探井进行精细的层位标定,并利用已完钻井的合成地震记录,对各地质层位进行了准确标定,从而准确确定工区范围内主要地震层序界面;二叠系风城组底界为强反射同相轴,波组特征稳定,连续性好。采用LANDMARK中制作各井的合成地震记录,并结合Jason 软件的标定技术进行地震合成记录单井标定。
(二)断裂解释
构造解释过程中,为了落实小断裂的分布规律及规模,准确解释断点位置、延伸长度及断裂平面组合。研究主要是依据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建立盆地腹部断裂展布特征,结合其深浅断裂发育状况,建立一定的构造模式和样式;同时采用了相干体切片分析,构造倾角、方位角扫描等新技术,确保小断裂准确识别。在地震数据体和相干体上交互解释断层,做到地震数据体的主测线、相干体水平切片,在三维空间中同时解释,从而准确地刻画断层的空间展布形态(图2)。
(三)构造成图
本次采用已对比解释的T0层位作为模型来计算层速度,剔除异常速度层,同时进行约束处理,用滤波处理后的小层速度作为建模速度参数,经模型最终迭代得到最终三维速度场,最后用已解释的T0层位提取沿层的平均速度。研究区二叠系风城组构造形态为北西高、南东低的单斜,圈闭北侧受南断裂控制,西侧高部位为地层尖灭,整体形成向东南倾斜的断层-地层圈闭。
三、油藏认识
(一)油气运聚
根据中拐凸起彼邻准噶尔盆地富生烃凹陷玛湖凹陷和盆1井西凹陷,是准噶尔盆地最重要的油气聚集单元之一。油气从烃源岩到目的层的所有运移过程不可能单靠一种运移通道或运移方式来完成,而是在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以某种运移方式为主,选择最有利于运移的通道。在中拐地区油气以不整合面(侧向)和断裂(垂向)对油气运移作用更为突出(图1)。
(二)油藏类型及有利区分析
根据构造解释、储层研究、试油成果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二叠系风城组油藏为受地层尖灭线和断裂共同控制的构造地层油藏。从西北缘斜坡区沿主断裂带下盘成带分布扇三角洲群,这些冲积扇或扇三角洲沉积以扇体为单元独自成藏,自成体系。油气成藏后即使发生倾斜或褶皱,油气仍封存其中。扇体上倾部位为稠油层遮档,相邻扇之间的扇间地带是一个岩性多变、渗透性差的地带,砂层厚度减薄,泥质成份增加,成为油气侧向遮档条件,可以形成扇体岩性油藏。
四、结论
(一)研究区二叠系风城组油藏顶面构造形态为一东南倾的单斜,在西部高部位地层尖灭,南北向受近东西向逆断层封闭遮挡;
(二)研究区内发育的断层与不整合面为该区油藏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三)研究区二叠系风城组油藏为受地层尖灭线和断裂共同控制的构造地层油藏;
(四)研究区油气资源丰富,而勘探开发程度相对比较低,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
参考文献
[1] 蔡忠贤,陈发景,贾振远.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J].地学前缘,2000(04)
[2] 雷振宇,鲁兵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与扇体形成和分布[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01)
[3] 石昕,张立平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模式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