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
近年来笔者运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瘫 60 例,疗效确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 60 例,均为来我院中医科就诊的患者,其中 男性 40 例,女性 20 例,年龄 23~60 岁,病程 3 天 ~3 个月,左侧瘫 20 例,右侧瘫 40 例。
2、治疗方法
针灸 :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互配合。发病前 7 天之内急性期取合谷、太冲、风池。7 天后病情稳定取牵正透地仓、颊车透四白,太阳透鱼腰,太阳透下球后,头维透阳白,留针时可用电针,治疗 20~30 分钟,然后在面颊、眼睑、眉及口唇周围施行手法按摩,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 1 次, 12 次为 1 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摩数次。中药 :当归 10g, 川芎 10g,蜈蚣 2 条,全蝎 10g,甘草 10g,地龙 10g,防风 10g,白附子 10g,菊花 15g,葛根15g,水煎服。
3、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额横纹恢复,上下眼睑闭合,鼻唇沟变深,表情自然者为痊愈;显效(基本痊愈):五官端正,额横纹有所恢复,上下眼睑未完全闭合,谈笑时口角有轻微歪斜者为基本痊愈 ;无效 :治疗 3~4 次以上病情无变化者为无效。临床疗效 :本组病例治疗痊愈 40 例,显效 18 例,无效12 例(仅治疗 3~4 次中断治疗)。
4、典型病例
赵某某,男,30 岁,工人,汉族,2012 年 1 月 20 日来我院中医科就诊。患者于前两天,头身疼痛、发热口渴、咽痛,今晨起床出现左耳后疼痛,继之面目偏于右侧,左面目红肿,额横纹消失,眼裂增宽。说话漏风,食欲不振。大便 3 日未行,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痰湿内蕴,外感热毒,痰热相搏,上郁面络。治以祛风散热,化痰通络。以上方加减治之:金银花 30g,连翘 15g,牛蒡子 15g,蜈蚣 2 条,全蝎 10g,防风 10g,黄芩 10g,黄连10g,菊花 15g,栀子 10g,生石膏 30g(先煎),甘草 10g,僵蚕 6g,柴胡 6g,升麻 10g,葛根 10g,草河车 20g,元参10g,竹茹 10g,水煎服 6 剂,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痊愈。
5、讨论
本病大多本虚标实,多以外感引动宿疾而发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标本兼顾,切莫单纯过用辛散之品,以免伤正。本病在治疗过程中,针灸配合中药综合治疗效果颇佳[1]。初起时针灸刺激不宜过强,避免风吹受寒,在治疗期间,注意保暖,心情舒畅,每天自我按摩 2 次,每次务使面部肌肤温度不升潮红为度,改变面部微循环很重要,在初期使用中药治疗可以起到祛风通络,温经散寒的作用;急性期针灸治疗不宜强刺激,故取合谷配太冲循经远取法,对头面之疾最为有效。《白症赋》说“太冲泻唇以速愈”。风池疏散风邪,颊车、牵正、头维、太阳等有疏调经气,养血散寒之功,采用透穴法以加强经气之通调,经筋之濡养[2]。
本病在运用中药治疗过程中,无论外感内伤都不应忽视痰湿阻絡这一病机,而佐以化痰通络之品。本病在治疗过程中,无论针灸及中药,均应根据《灵枢-根结篇》“痿疾者,取之阳明”之论而行为佳。本病青壮年气血旺盛,得之宜恢复;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正不易驱邪外透,故很难恢复,需要病人有信心,坚持治疗。另外本病凡口歪而眼不斜,目能闭合者难治。
参考文献
[1]潘风琴 . 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J]. 针灸临床杂志 ,2013,(07):41.
[2] 李常度 , 黄信勇 , 杨娟娟 . 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选择相关关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J]. 中国针灸 ,2012,(01):7.
近年来笔者运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瘫 60 例,疗效确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 60 例,均为来我院中医科就诊的患者,其中 男性 40 例,女性 20 例,年龄 23~60 岁,病程 3 天 ~3 个月,左侧瘫 20 例,右侧瘫 40 例。
2、治疗方法
针灸 :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互配合。发病前 7 天之内急性期取合谷、太冲、风池。7 天后病情稳定取牵正透地仓、颊车透四白,太阳透鱼腰,太阳透下球后,头维透阳白,留针时可用电针,治疗 20~30 分钟,然后在面颊、眼睑、眉及口唇周围施行手法按摩,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 1 次, 12 次为 1 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摩数次。中药 :当归 10g, 川芎 10g,蜈蚣 2 条,全蝎 10g,甘草 10g,地龙 10g,防风 10g,白附子 10g,菊花 15g,葛根15g,水煎服。
3、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额横纹恢复,上下眼睑闭合,鼻唇沟变深,表情自然者为痊愈;显效(基本痊愈):五官端正,额横纹有所恢复,上下眼睑未完全闭合,谈笑时口角有轻微歪斜者为基本痊愈 ;无效 :治疗 3~4 次以上病情无变化者为无效。临床疗效 :本组病例治疗痊愈 40 例,显效 18 例,无效12 例(仅治疗 3~4 次中断治疗)。
4、典型病例
赵某某,男,30 岁,工人,汉族,2012 年 1 月 20 日来我院中医科就诊。患者于前两天,头身疼痛、发热口渴、咽痛,今晨起床出现左耳后疼痛,继之面目偏于右侧,左面目红肿,额横纹消失,眼裂增宽。说话漏风,食欲不振。大便 3 日未行,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痰湿内蕴,外感热毒,痰热相搏,上郁面络。治以祛风散热,化痰通络。以上方加减治之:金银花 30g,连翘 15g,牛蒡子 15g,蜈蚣 2 条,全蝎 10g,防风 10g,黄芩 10g,黄连10g,菊花 15g,栀子 10g,生石膏 30g(先煎),甘草 10g,僵蚕 6g,柴胡 6g,升麻 10g,葛根 10g,草河车 20g,元参10g,竹茹 10g,水煎服 6 剂,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痊愈。
5、讨论
本病大多本虚标实,多以外感引动宿疾而发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标本兼顾,切莫单纯过用辛散之品,以免伤正。本病在治疗过程中,针灸配合中药综合治疗效果颇佳[1]。初起时针灸刺激不宜过强,避免风吹受寒,在治疗期间,注意保暖,心情舒畅,每天自我按摩 2 次,每次务使面部肌肤温度不升潮红为度,改变面部微循环很重要,在初期使用中药治疗可以起到祛风通络,温经散寒的作用;急性期针灸治疗不宜强刺激,故取合谷配太冲循经远取法,对头面之疾最为有效。《白症赋》说“太冲泻唇以速愈”。风池疏散风邪,颊车、牵正、头维、太阳等有疏调经气,养血散寒之功,采用透穴法以加强经气之通调,经筋之濡养[2]。
本病在运用中药治疗过程中,无论外感内伤都不应忽视痰湿阻絡这一病机,而佐以化痰通络之品。本病在治疗过程中,无论针灸及中药,均应根据《灵枢-根结篇》“痿疾者,取之阳明”之论而行为佳。本病青壮年气血旺盛,得之宜恢复;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正不易驱邪外透,故很难恢复,需要病人有信心,坚持治疗。另外本病凡口歪而眼不斜,目能闭合者难治。
参考文献
[1]潘风琴 . 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J]. 针灸临床杂志 ,2013,(07):41.
[2] 李常度 , 黄信勇 , 杨娟娟 . 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选择相关关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J]. 中国针灸 ,201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