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前农村孩子存在的道德教育的现状
1.思想上淡化德育,德育工作不被学生和学校重视
在农村一些学校对于学生的,成绩很重视,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以我所在学校为例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都会依据重大节日及其纪念日选择升旗稿,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情感教育,但是真正能够认真倾听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团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一是资料少、教育基地少;二是空口说教,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三是怕耽误学生学习;四是怕外出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在每一学期我们都会依据相应的纪念开展一些教育活动,但只是限于简单的倡议、班会、演讲之类的活动,而且范围有局限性。班主任对于开展类似的活动尽是应付了事,并没有从根本上想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农村家长素质偏低。多数农村家长思想、文化等素质较低,制约了家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作为现代社会弱势文化群体的农村家庭.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弱势文化代代相传.使得相当部分农民的综合素质与现代理念的家庭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没有能够意识到自身在家庭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和意义,对自身言传身教的方面认识不够,忽略了自身的修养素质的典型示范作用。他它们的言行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极大,并且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因此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极大的难度。比如在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中有60%是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20%中学毕业,还有近20%的家长小学都没有毕业,这样的文化水平当然素质也不会很高,他们大多对孩子的学习并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也根本没有。孩子在家里的一点一滴的行为没有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对是非的判断并不是很清晰。加之父母对孩子仅是一味的溺爱,只要孩子不吃亏就好。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没有家长的支持,有些时候还受到一些蛮不讲理的家长阻碍。家长对家长会和家长学校不够重视。农村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看到孩子成绩落后,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往往到会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家长。导致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不够,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并不知情。
2.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德育之花难以绽放
在农村,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更多的人认为升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应试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强调“服从”、“应试”、“分数”,培养的学生都具备了这些“共性”,千篇一律,忽视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而在当今,正是由于这种“应试”观念的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把道德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客体,并不断强化其性价值,因而,道德教育成为政治的传声筒,经济的扬声器,文化的维护者。其主要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和美育,分数就是一切。没有按规定课程开课。有些学校,课程表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丝毫不差,但是实际上课就只上主要学科,其余的课少上或干脆另有所用。班会、晨会名存实亡,不是改为自习课,就是被老师占用。所以,实施素质教育首要且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教师,就应当具备创新的素质,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去打破原有的条框约束,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才能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让德育之花绽放在菁菁校园。
3.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健康发展较难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家庭成为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以我所在的年级为例,属于留守儿童的学生约占总数的39%。有的家长为了挣钱,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在这些家庭中,或是单亲监护型,或是祖辈监护型,或是亲朋监护型,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断被弱化,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些留守儿童中较为普遍的产生了自卑、疑虑、妒嫉、逆反和极端等心理问题。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二、促进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
1.领导重视,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事关教育事业发展大局。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领导重视了,全体教职工才重视。学校要对班主任工作要定期进行检查、培训、指导,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另外,还要协调与教务处、政教处的配合,指导并促进各科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要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农村可行的资源
(1)充分利用纪念传统节日凝聚民族精神。
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高雅的民族传统文化只是认识民族文化的冰山一角,但就是这冰山一角,已令学生看到了民族文化的蔚为壮观,感受中华传统礼仪及“孝”、“和”等民族精神的实质。通过各种形式的节日纪念了解历史,铭记历史,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无数志士的事迹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日子的纪念流于形式,教育意义被简单的数字、文字呈现出来,很难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当然也就起不到教育的目的。
(2)积极营造家庭德育教育的社会环境
将农村家庭德育教育建设与当前推行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强化农村家长的修养,丰富提高他们的知识和素质,让家长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典型示范作用,培养家长们一种平淡平静的心态和民主、宽容的态度。
(3)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
家庭德育教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儿童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儿童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道而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家庭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
4.学校、家长和学生三位一体,倾力合作。
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现状,农村的条件有限,留守儿童较多,思想浮动较大,学校应与家长多进行电话沟通,对学生更加关心,共同唱响爱的旋律。开展“师生心灵对话”、“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留守孩子”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建立导师制、征集言警句、撰写心灵日记、组织感恩体验活动、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挫折教育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使德育工作深入学生心灵深处。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县横道镇中心小学)
1.思想上淡化德育,德育工作不被学生和学校重视
在农村一些学校对于学生的,成绩很重视,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以我所在学校为例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都会依据重大节日及其纪念日选择升旗稿,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情感教育,但是真正能够认真倾听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团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一是资料少、教育基地少;二是空口说教,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三是怕耽误学生学习;四是怕外出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在每一学期我们都会依据相应的纪念开展一些教育活动,但只是限于简单的倡议、班会、演讲之类的活动,而且范围有局限性。班主任对于开展类似的活动尽是应付了事,并没有从根本上想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农村家长素质偏低。多数农村家长思想、文化等素质较低,制约了家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作为现代社会弱势文化群体的农村家庭.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弱势文化代代相传.使得相当部分农民的综合素质与现代理念的家庭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没有能够意识到自身在家庭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和意义,对自身言传身教的方面认识不够,忽略了自身的修养素质的典型示范作用。他它们的言行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极大,并且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因此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极大的难度。比如在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中有60%是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20%中学毕业,还有近20%的家长小学都没有毕业,这样的文化水平当然素质也不会很高,他们大多对孩子的学习并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也根本没有。孩子在家里的一点一滴的行为没有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对是非的判断并不是很清晰。加之父母对孩子仅是一味的溺爱,只要孩子不吃亏就好。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没有家长的支持,有些时候还受到一些蛮不讲理的家长阻碍。家长对家长会和家长学校不够重视。农村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看到孩子成绩落后,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往往到会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家长。导致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不够,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并不知情。
2.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德育之花难以绽放
在农村,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更多的人认为升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应试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强调“服从”、“应试”、“分数”,培养的学生都具备了这些“共性”,千篇一律,忽视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而在当今,正是由于这种“应试”观念的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把道德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客体,并不断强化其性价值,因而,道德教育成为政治的传声筒,经济的扬声器,文化的维护者。其主要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和美育,分数就是一切。没有按规定课程开课。有些学校,课程表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丝毫不差,但是实际上课就只上主要学科,其余的课少上或干脆另有所用。班会、晨会名存实亡,不是改为自习课,就是被老师占用。所以,实施素质教育首要且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教师,就应当具备创新的素质,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去打破原有的条框约束,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才能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让德育之花绽放在菁菁校园。
3.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健康发展较难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家庭成为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以我所在的年级为例,属于留守儿童的学生约占总数的39%。有的家长为了挣钱,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在这些家庭中,或是单亲监护型,或是祖辈监护型,或是亲朋监护型,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断被弱化,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些留守儿童中较为普遍的产生了自卑、疑虑、妒嫉、逆反和极端等心理问题。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二、促进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
1.领导重视,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事关教育事业发展大局。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领导重视了,全体教职工才重视。学校要对班主任工作要定期进行检查、培训、指导,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另外,还要协调与教务处、政教处的配合,指导并促进各科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要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农村可行的资源
(1)充分利用纪念传统节日凝聚民族精神。
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高雅的民族传统文化只是认识民族文化的冰山一角,但就是这冰山一角,已令学生看到了民族文化的蔚为壮观,感受中华传统礼仪及“孝”、“和”等民族精神的实质。通过各种形式的节日纪念了解历史,铭记历史,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无数志士的事迹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日子的纪念流于形式,教育意义被简单的数字、文字呈现出来,很难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当然也就起不到教育的目的。
(2)积极营造家庭德育教育的社会环境
将农村家庭德育教育建设与当前推行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强化农村家长的修养,丰富提高他们的知识和素质,让家长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典型示范作用,培养家长们一种平淡平静的心态和民主、宽容的态度。
(3)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
家庭德育教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儿童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儿童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道而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家庭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
4.学校、家长和学生三位一体,倾力合作。
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现状,农村的条件有限,留守儿童较多,思想浮动较大,学校应与家长多进行电话沟通,对学生更加关心,共同唱响爱的旋律。开展“师生心灵对话”、“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留守孩子”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建立导师制、征集言警句、撰写心灵日记、组织感恩体验活动、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挫折教育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使德育工作深入学生心灵深处。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县横道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