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自拟和胃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 例患者随机分为2 组,其中治疗组56例,采用自拟和胃消痞汤口服,对照组50例,以多潘立酮(吗丁啉) 治疗, 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5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 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自拟和胃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舒肝法;中医药疗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00-0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科常见性疾病,有数据显示,本病占消化科就诊人数的20 %~30 %[1]。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笔者应用自拟和胃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6 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12 年6月到2013 年6月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选取10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 ,其中观察组有男26例,女30例,患者年龄介于27 -67 岁之间,平均为35.8岁;对照组有男24 例,女26例,患者年龄介于29 -65岁之间,平均为37.1岁,所有患者均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及手术史、药物过敏史,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2]。中医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 [3]。
1.3 排除标准
以上106例患者经理化检查均除外消化性溃疡、食道、胃肿瘤,B 超、X 线检查等排除肝、胆、胰疾病,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肾脏病及腹部手术史。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自拟和胃消痞汤,药物组成:党参20g,茯苓15g,炒白术15g,枳壳10 g,白芍15g,延胡索15 g,川楝子10g,升麻10 g,桔梗10 g,藿香15 g,佩兰15 g,炙甘草10g,每日1 剂,文火煎煮2 次,取汁200ml ,分2 次早晚温服。对照组:多潘立酮10 mg ,每日3 次,餐前30分钟口服。观察期间停用其他胃动力药以及具有解痉、止呕、抑酸、止痛等作用的药物。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基本消失,尚存轻微不适感;有效:用药后症状由轻微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治愈+ 显效+ 有效)/总例数×100% [ 4,5] 。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 检验。
2.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见表1 。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上腹不适、早饱、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证候群持续或反复发作,而通过理化检查排除消化及全身各系统器质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予抑酸、保护胃黏膜、中和胃酸、促胃动力、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治疗,其中胃肠动力药应用比较广泛。根据疾病证候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痞满”、“呕吐”等范畴,与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七情内伤相关,脾胃虚为本,气滞肝郁湿租为标,病位在胃,而与肝脾关系密切, ,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因此和胃舒肝为治疗本病之关键。方中党参补元气,白术补脾胃气,两药相须为用,使中气与元气相互资生源源不绝。茯苓其性平和,具健脾利湿,益气补中之功。与党参同用可增强健脾益气之功效。柴胡舒肝解郁,枳壳行气消痞, 白芍酸收,治心下痞,胁下痛,补肝体而合肝用,使肝气得疏,肝血得补。配柴胡疏柔相济,以更好的发挥柴胡疏肝解郁之能。川楝子与延胡索合用增强疏肝行气止痛之功。升麻升举阳气,为升脾胃元气之主药。藿香化里湿而醒脾开胃,佩兰醒脾化湿之力較强,长于化粘腻之湿,为治脾瘅口甘要药,两药相须为用,芳香化浊醒脾,对湿阻中焦所致脘痞不舒等症有良好疗效。诸药共奏健脾和胃消痞之功。
参考文献
[1] 邹多武,许国铭.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流行病学及西沙必利治疗多因素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1997 ,17 (增刊) :65.
[2] 罗马委员会. 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S]. 胃肠病学,2006,11(12):761-765.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9.
[4] 张声生,李乾构,汪红兵.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30(5) :533‐537 .
[5] 符小聪,胡 珂,纪云西.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25(2) :99‐102 .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舒肝法;中医药疗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00-0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科常见性疾病,有数据显示,本病占消化科就诊人数的20 %~30 %[1]。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笔者应用自拟和胃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6 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12 年6月到2013 年6月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选取10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 ,其中观察组有男26例,女30例,患者年龄介于27 -67 岁之间,平均为35.8岁;对照组有男24 例,女26例,患者年龄介于29 -65岁之间,平均为37.1岁,所有患者均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及手术史、药物过敏史,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2]。中医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 [3]。
1.3 排除标准
以上106例患者经理化检查均除外消化性溃疡、食道、胃肿瘤,B 超、X 线检查等排除肝、胆、胰疾病,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肾脏病及腹部手术史。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自拟和胃消痞汤,药物组成:党参20g,茯苓15g,炒白术15g,枳壳10 g,白芍15g,延胡索15 g,川楝子10g,升麻10 g,桔梗10 g,藿香15 g,佩兰15 g,炙甘草10g,每日1 剂,文火煎煮2 次,取汁200ml ,分2 次早晚温服。对照组:多潘立酮10 mg ,每日3 次,餐前30分钟口服。观察期间停用其他胃动力药以及具有解痉、止呕、抑酸、止痛等作用的药物。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基本消失,尚存轻微不适感;有效:用药后症状由轻微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治愈+ 显效+ 有效)/总例数×100% [ 4,5] 。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 检验。
2.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见表1 。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上腹不适、早饱、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证候群持续或反复发作,而通过理化检查排除消化及全身各系统器质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予抑酸、保护胃黏膜、中和胃酸、促胃动力、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治疗,其中胃肠动力药应用比较广泛。根据疾病证候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痞满”、“呕吐”等范畴,与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七情内伤相关,脾胃虚为本,气滞肝郁湿租为标,病位在胃,而与肝脾关系密切, ,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因此和胃舒肝为治疗本病之关键。方中党参补元气,白术补脾胃气,两药相须为用,使中气与元气相互资生源源不绝。茯苓其性平和,具健脾利湿,益气补中之功。与党参同用可增强健脾益气之功效。柴胡舒肝解郁,枳壳行气消痞, 白芍酸收,治心下痞,胁下痛,补肝体而合肝用,使肝气得疏,肝血得补。配柴胡疏柔相济,以更好的发挥柴胡疏肝解郁之能。川楝子与延胡索合用增强疏肝行气止痛之功。升麻升举阳气,为升脾胃元气之主药。藿香化里湿而醒脾开胃,佩兰醒脾化湿之力較强,长于化粘腻之湿,为治脾瘅口甘要药,两药相须为用,芳香化浊醒脾,对湿阻中焦所致脘痞不舒等症有良好疗效。诸药共奏健脾和胃消痞之功。
参考文献
[1] 邹多武,许国铭.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流行病学及西沙必利治疗多因素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1997 ,17 (增刊) :65.
[2] 罗马委员会. 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S]. 胃肠病学,2006,11(12):761-765.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9.
[4] 张声生,李乾构,汪红兵.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30(5) :533‐537 .
[5] 符小聪,胡 珂,纪云西.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25(2) :99‐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