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游仙诗文研究综述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游仙诗文研究开始复苏,但仅限于单篇论文研究较多,且多集中于游仙诗文发端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及其全盛时期-唐朝。而其后续的宋代游仙诗文相关研究,今更少见。宋代游仙诗文研究的综述,对于今后游仙诗文系统而全面展开大有助益。以下,笔者将依据资料收集数据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九十年代以来的宋代游仙诗文研究进行综述:一是古代诗论;二是有关研究专著;三是关于宋代游仙诗文主要研究论文。
  关键词:游仙诗文;宋;综述
  一、古代诗论
  诗以“游仙”为题始于曹植,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诗分二十类,游仙为第九类,游仙诗正式被确立为一种诗体。至唐李善最早将其作为一种诗歌题材进行描述。
  古代诗论方面对游仙诗文也早有涉及,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起源和分类。
  关于起源,主要有屈子离骚说及乐府说。前如明朝贝琼在《陶菊庄游仙诗序》中:“游仙诗何所始乎?始于《离骚》《远游》之作也。”。清人朱乾有“屈子《远游》,乃后世游仙之祖”。后有晚明诗论家许学夷:“郭景纯五言游仙诗,始于汉人《仙人骑白鹿》、《邪径过空庐》、《今日乐上乐》及曹子建‘远游临四海’、‘九州不足步’、‘仙人揽六著’等篇”。
  关于分类。钟嵘《诗品》提出自然论、感情论和风骨论等关于诗歌本质及诗创作及鉴赏批评理论。指出诗歌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认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他将游仙诗分“列仙之趣”“坎壈咏怀”两类。何焯则以和劭之作为“正体”,郭璞之作位“其变”。
  二、研究专著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游仙诗文研究逐渐发展。对于游仙诗文相关研究专著,且对游仙诗的系统研究始于近现代学者。
  首先,朱光潜和程千帆从角度、方法上开启了当代游仙诗研究。朱氏《游仙诗》首开其端,参照西方神话和史诗,游仙诗史进行系统梳理。程氏《郭景纯、曹尧宾游仙诗辨异》通过对郭景纯、曹尧宾游仙诗的创作意图及背景分析,揭示游仙创作复杂性。其次,一些文学史论专著也单辟专篇,陈述其游仙之解。
  其次,近年来游仙诗文研究相关专著有:颜进雄《唐代游仙诗研究》(文津出版社,1996)、《六朝服食风气与诗歌》(文津出版社,1993),李丰楙《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研究论集》(学生书局,1984)、《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中华书局,2010),汪涌豪《中国游仙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其中,汪氏一书依托大量史料,运用社会史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游仙文化发生发展做了全面系统考察。此外,由于仙道关系,在道教文学研究专著中不可避免的论及游仙诗文,多将游仙诗作为道教文学的一部分进行解析。如杨建波《道教文学史论稿》(武汉出版社,2001),以时间为序,对魏晋至明清道教文化进行分析,为了解魏晋至明清的游仙文学提供了清晰思路。
  三、相关研究论文
  (一) 整体研究
  由于游仙诗文与儒释道的渊源,游仙诗文相关研究常只作为道教文学的一部分出现在另辟专篇之中,系统又整体研究的单篇学位论文较少,当前只有硕士论文两篇。卢晓辉《宋代游仙诗研究》(2004)是迄今为止第一篇从整体上研究宋代游仙诗的论文。文分上、下两篇,上篇探究游仙诗的来源、背景、发展历程、内容和艺术研究。下编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游仙诗人作品进行了个案研究。在第七章中,对于思想融合下的宋代儒释游仙诗、以及七夕题材的游仙诗进行了简单探究。秦永红《宋代游仙词研究》(2012)则是第一篇整体意义上进行宋游仙词的论文。文章考察了游仙诗词的渊源流变,儒释道融合背景下的宋代游仙词的内容分析,宋代游仙词的三大主题研究以及宋游仙词的艺术表现。作者深化了卢氏对于儒释道结合背景下的游仙词研究,可说对于宋游仙词的研究发展開辟了道路。但只是在整体上对于游仙词进行宏观研究,对具体的游仙创作者并未进行考察。另外,相关期刊论文主要有,赵红《唐宋文学中的女仙妓化现象论略_以女仙嫦娥的妓化为例》(2010/02)、张振谦《试论北宋文人游仙诗》(2010/06)、《论唐宋游仙词》(2012/03)。赵氏人为游仙文学中仙女妓化现象是魏晋至隋唐道教神仙观念世俗化、人情化的过渡。张认为由于神仙“无验”,北宋文人的创作动机并非与道教神仙观念有必然的联系,是三教融合带来的影响和改变。自李清照开始,多以“以梦游仙”为主,通过“梦会”“幻游”达到游仙目的。
  (二)个案研究
  宋代以词的创作为主,对词中仙道意蕴探讨从清李调元开始,此后,历代学者也相继论及。近年对于宋朝游仙诗文的关注度开始提高。但多出现在论述道教文学的著作中,单篇论文较少,其中论及较多的有柳永、苏轼以及陆游,其余有张镃,郭祥正,徐积,辛弃疾等研究也开始得到关注。
  首先,柳永游仙诗文研究。早期,詹石窗、杨建波、杨伯岭的道教文学研究著作中多有言及。詹石窗《道教文学史》(上海文艺,1992)中称:“柳永把‘承平’气象带进了神仙道事活动题材作品中”;杨建波《道教文学史论稿》(2001)认为《巫山一段云》五首“写得极其浪漫。源于典故却又不囿于典故,创造出似曾相识却又未曾相见的颇有情趣的新意境。”。杨伯岭则开始关注柳永游仙词对金元道士词形成潜移默化影响。《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2007)一书分析了王所作道士词对柳永词的继承发展,该文视野较为新颖且具参考价值。期刊论文有:刘方《柳永游仙词与北宋真宗时期道教文化》(《宗教学研究》,2016/02),认为宋真宗“天书事件”是其词政治文化背景,及象征、指涉对象,这也是其游仙词独特之处。
  其次,苏轼游仙诗文研究。作为词史最伟大的词作家苏轼,其游仙题材词作研究近年来开始有了进展。当然,探讨最多的还是其与道教的关系,而近年来其作品中神仙意象、游仙经历也受到学界研究重视,其中港台地区成果较为明显。杨建波《道教文学史论稿》(武汉出版社)认为,苏词既有‘庄生梦蝶’的情趣,亦有浓厚的神仙道教意境。比如其《戚氏》、《醉翁操》有大量的神仙意象、历游仙境与仙人交往场景。   学位论文中只有硕士论文四篇:姜鹏飞《试论东坡词的仙道用典》(2006)从苏轼游仙词的仙道用典作为切入点,文分四章,从道家道教的内涵,苏轼对道教的接受,仙道典故的引用范围,运用情况及词史意义入手,结合相关词作展开研究。陈雅娟《苏轼游仙诗研究》(2006)采用传记批评法,从北宋崇道风起鼎盛的文化背景以及苏轼的成长环境以及其与道教渊源出发,考察其游仙诗的题材类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探究深层心灵意识,阐述其真实思想与情感面貌的同时,找出其因革创变之处。吴诗晴《苏轼词中的游仙意识研究》(2015)认为,苏轼游仙意识的词扩展了其词的词境,具有鲜明的悲剧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等特征,并以其全新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创新特征,对宋词的诗、雅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杨方婷《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游”》(2007)认为苏轼一反前人面对放逐的穷愁,视异地经验为人生奇游;在放逐中找寻“以不归为归”的精神归返。期刊论文方面,如贾喜鹏《苏轼与道教》、刘政《唐宋之际道教的变化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以李白和苏轼为例》等,仍从传统佛道哲学观念入手进行研究。
  另外,对于辛弃疾、陆游游仙诗文研究也开始得到关注。卢雪玲《辛稼轩游仙词研究》(2009)运用历史研究法,归纳法等,在对其作品发展以及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进行考察基础上,探寻其游仙词文化心理源流,进而探讨其深层心灵意识以及精神内涵,以及对于魏晋以来游仙诗的继承与创新。从游仙角度考察其爱国主题,这也为辛游仙词主题研究的突破。期刊论文有,蔡君逸《论陆游之游仙词》(《东海大学图书馆馆讯》,新104期),直接研究其游仙词。卢晓辉《论陆游的道教信仰与爱国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1》),从“道”入手进行间接研究。前者较为详细介绍了陆十余首游仙词,改变了传统的大量集中于其爱国词的偏执观念。
  四、结论
  综上,关于宋代游仙诗文相关研究综述可知,当前宋代游仙诗文研究方面存有以下薄弱之处:1. 文本编撰和整理寥寥。随着今后游仙研究深入系统化,其诗集分类和整理也是不可或缺的方面。2. 相关研究专著等稀少。3.个案研究不全面,整体研究比重大。当期宋游仙诗文研究仍集中于整体性质的研究。对于个案研究的深入,有助于完善游仙诗文研究的整体性,使系统化的研究不失片面。4.缺少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引入。研究者多采用传统的历时研究、归纳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当然,这也是宥于研究历史实在太短,若要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撑势在必行。5.主题研究的缺失。由于对于“游仙”的定义确立不明,对于“梦仙”是否是“游仙”等问题也各执一词,对于主题研究也未深入,这也是今后游仙研究道路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注释:
  贝琼:《清江贝先生文集》卷七《游仙诗序》。
  朱乾:《乐府正义》卷十 ,清乾隆刻本。
  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版,第95页
  周振甫:《诗品译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1页。
  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詹士窗著:《道教文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01页。
  杨建波:《道教文学史稿》,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页。
  参考文献:
  专著
  [1]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何焯.义门读书记[M].中华书局,1987.
  [3]李丰楙.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研究论集[M].学生书局,1984.
  [4]颜进雄.唐代游仙诗研究[M].文津出版社,1996.
  [5]杨建波.道教文学史论稿[M].武汉出版社,2001.
  [6]詹石窗.道教文学史[M].上海文艺,1992.
  [7]钟来因.中古仙道诗精华[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8]汪涌豪,俞灏敏.中国游仙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学位论文
  [1]陈子梅.魏晋诗人之游仙主题研究[D].国立高雄师范大学,2014.
  [2]陈雅娟.苏轼游仙诗研究[D].国立彰化师范大学,2006.
  [3]卢雪玲.辛稼轩游仙词研究[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6.
  [4]吴诗晴.苏轼词中的游仙意识研究[D].国立新竹教育大学,2015.
  [5]杨方婷.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游」[D].国立清华大学2007.
  [6]刘汉初.六朝诗发展述论[D].台湾大学中国研究所,1983.
  [7]秦永红.宋代游仙词研究[D].湖北大学,2012.
  [8]卢晓辉.宋代游仙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9]姜鹏飞.试论东坡词的仙道用典[D].吉林大学,2006.
  期刊论文
  [1]张振谦.论唐宋游仙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2]赵红.唐宋文学中的女仙妓化现象论略——以女仙嫦娥的妓化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3]姜广振.宋前神仙小说仙凡之恋内涵的演变[J].文艺评论,2014,06.
  [4]蔡君逸.论陆游之游仙词[J].东海大学图书馆馆讯,新104期.
  [5]卢晓辉.论陆游的道教信仰与爱国思想[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9,01.
  [6]刘方.柳永游仙词与北宋真宗时期道教文化[J]. 宗教学研究,2016,02.
  [7]贾喜鹏.苏轼与道教[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8]刘政.唐宋之际道教的变化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以李白和苏轼为例[J].河北工程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其他文献
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拥有高度思想性的作品,高举反封建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大旗,通过对以荣、宁二府为主的四百多位女性的形象塑造,深刻地反映出了封建社會对女子的禁锢以及女性对爱情的诉求。本文就《红楼梦》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婚姻爱情观  一、《红楼梦》社会背景及对女性婚姻爱情观的影响  《红楼梦》中明确提示过,故事发生在一个“末世”当中,不管是“凡鸟偏从末世
摘要:《傲慢与偏见》的作者是简·奥斯汀,她是英国著名的女性文学作家,她所创作的《傲慢与偏见》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性,在每一个情节的描写过程中都具有极其高超的反讽艺术,同时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的一些想法和观念,展示了对理想爱情观的憧憬。《傲慢与偏见》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艺术效果,不仅仅是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对作品主题进行了深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可以说《傲慢与偏见》是反
摘要:在文本这个被编织出来可以不断繁殖的想象空间里,人们对《小王子》一书多次解释。象征,隐喻,翻译操纵论视角,儿童教育观等。为避免过度诠释,本文将紧贴文本内容,分析小王子生命里那些奇怪的旅人们虽然作为过客,却切实的参与和支撑了小王子的形成与实在。  关键词:小王子;认知;爱;勇敢  一、B612  在B612星球,小王子的眼睛跟踪着“需要清理的树苗”“不及他膝盖高的火山”“挪挪凳子就能再次出现的夕
摘要:《王子与贫儿》是由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在十九世纪后期编著的小说,为了深刻映射出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现状,作者决定凭借十六世纪的英国作为背景,开展不同形式的对比描写,不单单勾勒出一系列紧张激烈的情节、性格各异的角色,收获令人捧腹的戏剧幽默效应,同时更由此展现出作者弥足深入的中心思想。在此类背景下,笔者决定结合丰富实践经验集中化探讨这部小说原著中的对比艺术,希望能够借此挖掘出全新的解读路径,
摘要:《等待戈多》与《车站》是塞缪尔·贝克特和高行健的代表作,两部作品因其荒诞性于发表之初轰动一时。虽然诞生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但在存在主义的框架下却能够发现两剧主题上的相似性,即“等待与希望”和“社会与人民”。以“相似性”而非“差异性”为着眼点,可为两剧对比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等待戈多》;《车站》;存在主义;主题;相似性  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影响着欧洲乃至世界的戏剧文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要:发表于1928年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丁玲通过日记体的小说形式,以细腻的笔触,反应了现代文学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莎菲反封建的倔强个性和反叛精神,成为后世女性主义沿袭、借鉴的精神资源。本文着重探讨这部小说中最引入瞩目的三大亮点。  关键词: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日记体小说;女性主义  作为丁玲的代表性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似的意义
主要研究植物胶(胍胶、魔芋胶、香豆胶)替代淀粉在灌肠制品中的应用,同时加入适量的大豆蛋白和膳食纤维,增加灌肠制品的功能性及营养性.利用正交设计和模糊数学的理论方法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