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泥咕咕”作为浚县独有的泥塑样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发展至今扔保留了珍贵的民间艺术特色。从文化入手,探讨泥咕咕的色彩形态特征,对这一古老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有一定的意义。泥咕咕的用色在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古朴沉稳又具有现代感,既达到了热烈而协調的视觉效果,又体现了中原人淳朴热烈的审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关键词:泥咕咕;色彩;视觉;象征
一、浚县泥咕咕的的起源与概述
浚县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古称“黎阳”,这片土地孕育了古老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泥咕咕”,被誉为“豫北大地上盛开的一支民间美术奇葩”。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曾率军与隋军在黎阳会战,激战之后,杨玘与士兵捏了泥人、泥马来祭奠和纪念阵亡将士。后来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成为传统的泥玩具,又经庙会传播而成为民俗艺术形式。因其特殊构造,吹的时候能够发出“咕咕”声响,故得名“泥咕咕”。泥咕咕发展至今已经衍生出许多种类,主要有鸟禽类,兽类,人物类。而斑鸠是浚县泥塑众多样式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有时也用“泥咕咕”特指泥塑斑鸠。
浚县泥咕咕作为中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代表,发展至今依旧保留了最珍贵的民间艺术特色,它早已不仅仅是早期在庙会上传播的民间手工艺品,更是代表传统文化的艺术品,深受老百姓和艺术家的喜爱。
二、浚县泥咕咕的的色彩形态特征
色彩作为民间泥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浚县泥塑在色彩造型方面表现出大方、概括、洒脱、随意。敷彩的效果既保留着中国的传统风格——以黑为底,显得古朴沉稳;又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感——色彩斑斓,对比强烈。
传统泥咕咕在色彩选择上沿用中国传统五色观,五色即蓝、红、黄、白、黑(青、赤、黄、白、黑),五色被作为色彩之正,其中黑色为众色之首。
(一)泥咕咕的黑色文化
传统泥咕咕绝大部分以黑为底,这与尚黑信仰有关。中国自古尚黑,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有大量出土的黑陶可以印证这一点。《易经》中讲“天玄地黄”,天色为玄,玄即黑,幽冥之色。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主张玄学,崇尚黑色,将黑色列为众色之首。阴阳高于万物,黑白高于五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丹青”中的地位。
我国中古及之前的主流社会皆以黑为贵。例如,夏朝建立了较完整的尚黑服色制度;商代传说“天命玄鸟下而生商”;春秋战国及秦汉的帝王服饰用色都以黑为主,这些都足以说明古人的尚黑思想。民间有些地方依然传承这种尚黑信仰。作为殷商后裔的浚县人就在他们的传统婚礼中保留着“抹黑”这一习俗,即把黑色锅灰抹在新人的父母脸上,来祈求家族薪火相传。
浚县泥咕咕选择黑色打底,一方面是沿袭了自古尚黑的习俗;另一方面,黑色是具有包容性的颜色,在黑底上使用彩色描绘,会更突显色彩的亮丽而不其原有属性,视觉效果更好。
(二)华丽淳朴的色彩形象
民间艺术色彩选择的主要倾向是明快艳丽、对比强烈。泥咕咕在黑底上施以白、红、黄、蓝等高明度高纯度的原色或间色颜料绘制纹样,有的也用颜料与蛋黄调和绘制,使色彩更鲜明亮丽。泥咕咕的色彩搭配看似随意洒脱,实则有固定模式。五色之中,黑色为底;白色提亮;红蓝(绿)两色为艳色,冷暖对比强烈,为泥咕咕用色中最出彩的对比色;黄色为和色,用来调和泥咕咕整体色调,使其对比强烈但和谐。在五色的搭配使用上,民间艺人有自己的小技巧,如“红色画一片,绿色点一点”,“红加黄,亮堂堂”以及“上色不要多,多了就砸锅”。除此之外,艺人们还娴熟掌握色彩的色相与冷暖对比,以及面积比例的合理搭配,再与点线面完美结合,呼之欲出的是中原地区独有的乡土气息,达到华丽又质朴,活泼又庄重,热烈而协调的视觉效果。
“青,生也,象物生时之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泥咕咕以黑色为底,稳重大气;青、赤、黄三种颜色为主要描绘色,其中,青色为生命色,红色为太阳色,黄色为日光色,意为生命与光明。如此看来,泥咕咕的色彩搭配不仅为了视觉效果,更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载体,它反映了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三、结语
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是华夏民族智慧和思想的结晶,浚县泥咕咕是中原大地孕育出的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文章从传统文化为入口探讨了浚县泥咕咕的设色,这种以黑为底,以白提亮,红黄蓝(绿)为描绘色的色彩搭配,古朴沉稳又具有现代感,既达到了热烈而协调的视觉效果,又体现了中原人淳朴热烈的审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张文丽.浚县“泥咕咕”的人文之美[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 左汉中.王学峰世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 孔静.河南浚县泥塑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圆圆(1992.12- ),女,河南鹤壁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关键词:泥咕咕;色彩;视觉;象征
一、浚县泥咕咕的的起源与概述
浚县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古称“黎阳”,这片土地孕育了古老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泥咕咕”,被誉为“豫北大地上盛开的一支民间美术奇葩”。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曾率军与隋军在黎阳会战,激战之后,杨玘与士兵捏了泥人、泥马来祭奠和纪念阵亡将士。后来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成为传统的泥玩具,又经庙会传播而成为民俗艺术形式。因其特殊构造,吹的时候能够发出“咕咕”声响,故得名“泥咕咕”。泥咕咕发展至今已经衍生出许多种类,主要有鸟禽类,兽类,人物类。而斑鸠是浚县泥塑众多样式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有时也用“泥咕咕”特指泥塑斑鸠。
浚县泥咕咕作为中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代表,发展至今依旧保留了最珍贵的民间艺术特色,它早已不仅仅是早期在庙会上传播的民间手工艺品,更是代表传统文化的艺术品,深受老百姓和艺术家的喜爱。
二、浚县泥咕咕的的色彩形态特征
色彩作为民间泥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浚县泥塑在色彩造型方面表现出大方、概括、洒脱、随意。敷彩的效果既保留着中国的传统风格——以黑为底,显得古朴沉稳;又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感——色彩斑斓,对比强烈。
传统泥咕咕在色彩选择上沿用中国传统五色观,五色即蓝、红、黄、白、黑(青、赤、黄、白、黑),五色被作为色彩之正,其中黑色为众色之首。
(一)泥咕咕的黑色文化
传统泥咕咕绝大部分以黑为底,这与尚黑信仰有关。中国自古尚黑,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有大量出土的黑陶可以印证这一点。《易经》中讲“天玄地黄”,天色为玄,玄即黑,幽冥之色。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主张玄学,崇尚黑色,将黑色列为众色之首。阴阳高于万物,黑白高于五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丹青”中的地位。
我国中古及之前的主流社会皆以黑为贵。例如,夏朝建立了较完整的尚黑服色制度;商代传说“天命玄鸟下而生商”;春秋战国及秦汉的帝王服饰用色都以黑为主,这些都足以说明古人的尚黑思想。民间有些地方依然传承这种尚黑信仰。作为殷商后裔的浚县人就在他们的传统婚礼中保留着“抹黑”这一习俗,即把黑色锅灰抹在新人的父母脸上,来祈求家族薪火相传。
浚县泥咕咕选择黑色打底,一方面是沿袭了自古尚黑的习俗;另一方面,黑色是具有包容性的颜色,在黑底上使用彩色描绘,会更突显色彩的亮丽而不其原有属性,视觉效果更好。
(二)华丽淳朴的色彩形象
民间艺术色彩选择的主要倾向是明快艳丽、对比强烈。泥咕咕在黑底上施以白、红、黄、蓝等高明度高纯度的原色或间色颜料绘制纹样,有的也用颜料与蛋黄调和绘制,使色彩更鲜明亮丽。泥咕咕的色彩搭配看似随意洒脱,实则有固定模式。五色之中,黑色为底;白色提亮;红蓝(绿)两色为艳色,冷暖对比强烈,为泥咕咕用色中最出彩的对比色;黄色为和色,用来调和泥咕咕整体色调,使其对比强烈但和谐。在五色的搭配使用上,民间艺人有自己的小技巧,如“红色画一片,绿色点一点”,“红加黄,亮堂堂”以及“上色不要多,多了就砸锅”。除此之外,艺人们还娴熟掌握色彩的色相与冷暖对比,以及面积比例的合理搭配,再与点线面完美结合,呼之欲出的是中原地区独有的乡土气息,达到华丽又质朴,活泼又庄重,热烈而协调的视觉效果。
“青,生也,象物生时之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泥咕咕以黑色为底,稳重大气;青、赤、黄三种颜色为主要描绘色,其中,青色为生命色,红色为太阳色,黄色为日光色,意为生命与光明。如此看来,泥咕咕的色彩搭配不仅为了视觉效果,更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载体,它反映了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三、结语
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是华夏民族智慧和思想的结晶,浚县泥咕咕是中原大地孕育出的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文章从传统文化为入口探讨了浚县泥咕咕的设色,这种以黑为底,以白提亮,红黄蓝(绿)为描绘色的色彩搭配,古朴沉稳又具有现代感,既达到了热烈而协调的视觉效果,又体现了中原人淳朴热烈的审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张文丽.浚县“泥咕咕”的人文之美[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 左汉中.王学峰世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 孔静.河南浚县泥塑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圆圆(1992.12- ),女,河南鹤壁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