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高和体重都增加了,“小胖墩”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学生的握力体重指数,800米(女)、1000米(男)跑,坐位体前屈等指数明显下降。体质下降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资料表明,近20年来学生体质持续下降,肥胖率和近视比例从小学、初中到大学不断增长,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而肺活量、速度、耐力、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出现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根源在哪?应如何应对呢?
一、 缺乏措施,难以点带面,锻炼流于形式
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智育效果,看体育荣誉的少,不像有的国家,学校篮球队或者足球队取得州或区的冠军比有几个学生考上名牌大学还要重要。学校对学生的文化课抓得很紧,而对体育仅是上好体育课而已,没有什么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措施和办法,甚至让学生自由活动都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指导,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风气,学生体质下降,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一些班主任对学生出去参加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比较反感,怕影响班集体的学习氛围。这样很难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学校专门开设体育课,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学生喜欢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体育课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时空场所,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影响学生的成长。体育课堂也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对教师自身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好的教学质量应该是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真实、生动、充满诗意的,课堂效果应该达到怡情、益智、愉悦身心。课改后,由于教师的主动适应性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主观努力不够,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有关专家认为,一个体育教师的满工作量为一周6次课12学时,但由于体育老师少,一位体育老师往往要承担几个体育老师的工作量,体能消耗比较大,教学质量自然大打折扣。当然把学生体质下滑归咎于体育课没上好,有失偏颇。因为,光靠一周几节体育课,并不能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学生还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是要有健身意识,学生在学校上完体育课后,再增加30~40分钟的体育活动,才能达到锻炼的基本要求。学校大课间活动时将学校的体育老师和有体育特长的老师充分利用起来,分布学校操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体育老师和特长老师的带领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学校举行运动会时,采取流动比赛的方法——将“裁判”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测试学生一个项目,学生这个项目测好了,还可以到其他项目,鼓励学生都参加、多参加,最后得出各个项目的前几名。这样学校的体育比赛就不可能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了,而是面向了绝大部分学生。
二、重主轻体、进取心不强,影响锻炼质量
小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重主轻体”的现象。学生对体育课的偏爱往往是出于个人兴趣,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体育课是单纯的游戏课,为了活动而活动,不像语数等主课那样,测验获得好成绩就欢呼雀跃,而对体育成绩高分及满分的追求欲不是很高,进取心不强,学生家长也看重主课学习成绩,而对体育成绩普遍不够重视,导致了重视主课、轻视体育的现象。
学生作业量过大、无暇运动。绝大部分学生有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有家长布置的,还要参加培训班,导致学生无法参加各项体育运动。江苏“五严”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以内。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家庭作业的时间均超过规定的标准。由于大量的作业负担,多数学生晚睡早起,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没有达到规定的睡眠时间标准(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由于睡眠不足,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神经衰弱及某些神经症的发生,对于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学生个体体质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无力参加体育活动。
学生营养不均衡,体质下降,不能参加较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摄入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肥胖也成为危害中小学生,尤其是城市中小学生健康的一个新问题;另一方面挑食、偏食等都造成了学生营养不均衡,身心发育迟缓,影响体育锻炼质量。
避免学生体质下降,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不仅仅是学校要上好体育课、利用好课间操、大课间活动,更重要的是,学校和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应确立体育健身的生活观、幸福观,真正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真实地让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熟练掌握2到4个项目的运动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
出现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根源在哪?应如何应对呢?
一、 缺乏措施,难以点带面,锻炼流于形式
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智育效果,看体育荣誉的少,不像有的国家,学校篮球队或者足球队取得州或区的冠军比有几个学生考上名牌大学还要重要。学校对学生的文化课抓得很紧,而对体育仅是上好体育课而已,没有什么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措施和办法,甚至让学生自由活动都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指导,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风气,学生体质下降,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一些班主任对学生出去参加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比较反感,怕影响班集体的学习氛围。这样很难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学校专门开设体育课,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学生喜欢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体育课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时空场所,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影响学生的成长。体育课堂也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对教师自身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好的教学质量应该是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真实、生动、充满诗意的,课堂效果应该达到怡情、益智、愉悦身心。课改后,由于教师的主动适应性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主观努力不够,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有关专家认为,一个体育教师的满工作量为一周6次课12学时,但由于体育老师少,一位体育老师往往要承担几个体育老师的工作量,体能消耗比较大,教学质量自然大打折扣。当然把学生体质下滑归咎于体育课没上好,有失偏颇。因为,光靠一周几节体育课,并不能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学生还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是要有健身意识,学生在学校上完体育课后,再增加30~40分钟的体育活动,才能达到锻炼的基本要求。学校大课间活动时将学校的体育老师和有体育特长的老师充分利用起来,分布学校操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体育老师和特长老师的带领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学校举行运动会时,采取流动比赛的方法——将“裁判”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测试学生一个项目,学生这个项目测好了,还可以到其他项目,鼓励学生都参加、多参加,最后得出各个项目的前几名。这样学校的体育比赛就不可能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了,而是面向了绝大部分学生。
二、重主轻体、进取心不强,影响锻炼质量
小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重主轻体”的现象。学生对体育课的偏爱往往是出于个人兴趣,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体育课是单纯的游戏课,为了活动而活动,不像语数等主课那样,测验获得好成绩就欢呼雀跃,而对体育成绩高分及满分的追求欲不是很高,进取心不强,学生家长也看重主课学习成绩,而对体育成绩普遍不够重视,导致了重视主课、轻视体育的现象。
学生作业量过大、无暇运动。绝大部分学生有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有家长布置的,还要参加培训班,导致学生无法参加各项体育运动。江苏“五严”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以内。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家庭作业的时间均超过规定的标准。由于大量的作业负担,多数学生晚睡早起,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没有达到规定的睡眠时间标准(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由于睡眠不足,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神经衰弱及某些神经症的发生,对于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学生个体体质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无力参加体育活动。
学生营养不均衡,体质下降,不能参加较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摄入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肥胖也成为危害中小学生,尤其是城市中小学生健康的一个新问题;另一方面挑食、偏食等都造成了学生营养不均衡,身心发育迟缓,影响体育锻炼质量。
避免学生体质下降,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不仅仅是学校要上好体育课、利用好课间操、大课间活动,更重要的是,学校和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应确立体育健身的生活观、幸福观,真正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真实地让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熟练掌握2到4个项目的运动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