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066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充分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
(一)情境素材的现实性
每一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每一名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基本的积累是学生进一步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如果情境的素材选择违背了学生的认知习惯,甚至严重脱离生活的实际,这样的情境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二)情境创设的目的性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善于、乐于和易于去理解教学的内容。因此,情境的创设应该看成课堂的有效补充,千万不可将其看作是额外的内容。所以,数学情境的创设千万不能背离于教学内容,否则只能是与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
(三)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游离引发学生思维的本质。作为一种有效激发学习的工具,情境的创设应该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产生思考的冲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情境创设必须要科学而有效。
二、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如在开始上课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联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必然产生求知欲。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可以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许多方法。再者,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较为复杂的应用题,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如在学生学习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课尾可出示这样的思考题:小花猫、大公鸡和山羊是好朋友,它们年龄虽然都不同,但爱好都很相似,正如它们对外夸口说的“忘年交”。一天,大象伯伯看到它们三个正在讲故事,便上前问道:“你们三个,究竟谁最大?谁最小?”山羊幽默地说:“我的年龄乘以11/12,公鸡的年龄乘以13/15,小花猫的年龄乘以10/3,这样算出来的三个年龄就一样大了。你能把我们三个按年龄的大小依次排列起来吗?”大象伯伯糊涂了,同学们,你们能在课后帮大象伯伯找出答案吗?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进行钻研。这一问题表面看“山穷水尽疑无路”很有难度,但学生一旦把握住“算出来的三个年龄就一样大了”这个关键,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三、在新知的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动”境: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检查剪的情况,随后,老师设问:“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摆拼(有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紧接着老师又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面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老师又引发学生再次探讨“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新课之前我们可以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發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如教学《中位数和众数》时,我创设了一个找工作的生活情境,在教学时,出示一则招聘广告:某超市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000元。李叔叔看到这份招聘广告后决定去应聘,超市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经理3000元、副经理2000元、员工A900元、员工B800元、员工C700元、员工D650元、员工E600元、员工F600元、员工G600元、员工H600元、员工I500元。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数据,利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帮李叔叔分析这样两个问题:1.经理所说的超市员工平均工资1000元能真实反映员工月工资水平吗?为什么?2.你认为用哪个数表示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通过分析、交流,学生会发现中位数650元和众数600元,都能表示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最后追问学生:如果换作你找工作,有了今天的学习,你会怎样去了解工作报酬?通过这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学生不仅能很好地解释中位数、众数的实际意义,而且能感受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创设出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教学气氛中学习,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5):56-58.
[2]赵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03):110-11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066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充分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
(一)情境素材的现实性
每一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每一名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基本的积累是学生进一步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如果情境的素材选择违背了学生的认知习惯,甚至严重脱离生活的实际,这样的情境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二)情境创设的目的性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善于、乐于和易于去理解教学的内容。因此,情境的创设应该看成课堂的有效补充,千万不可将其看作是额外的内容。所以,数学情境的创设千万不能背离于教学内容,否则只能是与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
(三)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游离引发学生思维的本质。作为一种有效激发学习的工具,情境的创设应该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产生思考的冲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情境创设必须要科学而有效。
二、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如在开始上课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联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必然产生求知欲。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可以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许多方法。再者,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较为复杂的应用题,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如在学生学习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课尾可出示这样的思考题:小花猫、大公鸡和山羊是好朋友,它们年龄虽然都不同,但爱好都很相似,正如它们对外夸口说的“忘年交”。一天,大象伯伯看到它们三个正在讲故事,便上前问道:“你们三个,究竟谁最大?谁最小?”山羊幽默地说:“我的年龄乘以11/12,公鸡的年龄乘以13/15,小花猫的年龄乘以10/3,这样算出来的三个年龄就一样大了。你能把我们三个按年龄的大小依次排列起来吗?”大象伯伯糊涂了,同学们,你们能在课后帮大象伯伯找出答案吗?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进行钻研。这一问题表面看“山穷水尽疑无路”很有难度,但学生一旦把握住“算出来的三个年龄就一样大了”这个关键,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三、在新知的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动”境: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检查剪的情况,随后,老师设问:“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摆拼(有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紧接着老师又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面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老师又引发学生再次探讨“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新课之前我们可以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發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如教学《中位数和众数》时,我创设了一个找工作的生活情境,在教学时,出示一则招聘广告:某超市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000元。李叔叔看到这份招聘广告后决定去应聘,超市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经理3000元、副经理2000元、员工A900元、员工B800元、员工C700元、员工D650元、员工E600元、员工F600元、员工G600元、员工H600元、员工I500元。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数据,利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帮李叔叔分析这样两个问题:1.经理所说的超市员工平均工资1000元能真实反映员工月工资水平吗?为什么?2.你认为用哪个数表示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通过分析、交流,学生会发现中位数650元和众数600元,都能表示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最后追问学生:如果换作你找工作,有了今天的学习,你会怎样去了解工作报酬?通过这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学生不仅能很好地解释中位数、众数的实际意义,而且能感受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创设出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教学气氛中学习,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5):56-58.
[2]赵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0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