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学者朱绍禹先生曾说教育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教师不仅要靠他們多年教学经验知识,还要靠自身的品格艺术魅力,而完美的教学情境的标志是能够为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以下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如何结合新标准语文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生动的教学情境与广大教师共同探讨。
一、导入丰富"作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的丰富生动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作料"则是情境生动的基础。恰当的导入,能活跃学生的精神思维,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导语内容要做到知识、艺术、趣味的完美融合,调动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兴奋的状态,为学生快速接受知识和实现情境教学目标修建一条平稳宽阔的道路,便于让学生轻松愉悦的穿过掌握语文知识和体会语文魅力的必经之门。设计导语是一门艺术也是成功的关键,可以利用文字、生动的故事,也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影像资料,如歌曲、影片等。打破沉闷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教学中,开启学生想象思维。但具体还要看实际情形,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自身的情况,来安排导入的内容。
二、设计问题情境,活跃教学气氛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结合生活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问题情境是教师为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方向而精心设计的,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时,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我的教学中首先在黑板上写个"脚"字,然后让学生们讨论后回答哪些动物有脚,脚的用处是什么?在学生们讨论动物脚的同时话题一转,提问:大家听说过植物也长脚吗?在学生们惊奇的同时,我将今天学习课文的课题《爬山虎的脚》板书在黑板上,问:它的脚长在哪里?又有什么用处呢?这样一连串的问题设计,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开始思考,又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完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语文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对生活的理解和社会的阅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水平。学生的生活阅历毕竟有限,学习课本内容理解会有一定困难,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场景,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生活来感受文章思想,强化对文章主体的理解。例如在《匆匆》的学习中,作者朱自清表达了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无法体会时光的匆匆流逝与作者的彷徨不安。于是,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于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你的每一天都做了些什么事?周围的朋友都做了什么事……,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和阅历水平的局限性来引导学生,与学生生活实际偏离较大的场景要利用多媒体手段发挥学生想象力,调动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展现文中场景,让学生体会文章中心。
四、利用角色转换,创设表演情境教学
学生对某些场景的理解难度可能会比较大,教师为了把文章场景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引领学生扮演文中角色,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某个角色进行情景剧的演绎,让学生角色转换,站在文中人物的位置看待问题。由于角色的转变,学生会主动深入的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并对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心理位置的改变,好像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教学场景会因此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将相和》中负荆请罪和完璧归赵两个经典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廉颇和蔺相如,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通过思考后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当然,情景剧的方法适用于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可能会浪费学习的时间和占用思考问题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站在角色的位置看待问题,用角色的思想深入理解情境。
综上而论,情境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不可阻挡的趋势,教师要加以重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情境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更高效的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彦,廖凤兰.《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方法和途径》[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罗玉蓉.《浅谈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的几点思考和研究》[J].2010,(11)
[3]甘小红.《如何在语文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S1)
[4]陈少月.《谈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12)
[5]范国容.《促学生乐学,教学生会学——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法指导》[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一、导入丰富"作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的丰富生动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作料"则是情境生动的基础。恰当的导入,能活跃学生的精神思维,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导语内容要做到知识、艺术、趣味的完美融合,调动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兴奋的状态,为学生快速接受知识和实现情境教学目标修建一条平稳宽阔的道路,便于让学生轻松愉悦的穿过掌握语文知识和体会语文魅力的必经之门。设计导语是一门艺术也是成功的关键,可以利用文字、生动的故事,也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影像资料,如歌曲、影片等。打破沉闷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教学中,开启学生想象思维。但具体还要看实际情形,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自身的情况,来安排导入的内容。
二、设计问题情境,活跃教学气氛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结合生活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问题情境是教师为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方向而精心设计的,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时,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我的教学中首先在黑板上写个"脚"字,然后让学生们讨论后回答哪些动物有脚,脚的用处是什么?在学生们讨论动物脚的同时话题一转,提问:大家听说过植物也长脚吗?在学生们惊奇的同时,我将今天学习课文的课题《爬山虎的脚》板书在黑板上,问:它的脚长在哪里?又有什么用处呢?这样一连串的问题设计,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开始思考,又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完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语文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对生活的理解和社会的阅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水平。学生的生活阅历毕竟有限,学习课本内容理解会有一定困难,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场景,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生活来感受文章思想,强化对文章主体的理解。例如在《匆匆》的学习中,作者朱自清表达了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无法体会时光的匆匆流逝与作者的彷徨不安。于是,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于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你的每一天都做了些什么事?周围的朋友都做了什么事……,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和阅历水平的局限性来引导学生,与学生生活实际偏离较大的场景要利用多媒体手段发挥学生想象力,调动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展现文中场景,让学生体会文章中心。
四、利用角色转换,创设表演情境教学
学生对某些场景的理解难度可能会比较大,教师为了把文章场景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引领学生扮演文中角色,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某个角色进行情景剧的演绎,让学生角色转换,站在文中人物的位置看待问题。由于角色的转变,学生会主动深入的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并对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心理位置的改变,好像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教学场景会因此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将相和》中负荆请罪和完璧归赵两个经典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廉颇和蔺相如,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通过思考后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当然,情景剧的方法适用于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可能会浪费学习的时间和占用思考问题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站在角色的位置看待问题,用角色的思想深入理解情境。
综上而论,情境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不可阻挡的趋势,教师要加以重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情境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更高效的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彦,廖凤兰.《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方法和途径》[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罗玉蓉.《浅谈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的几点思考和研究》[J].2010,(11)
[3]甘小红.《如何在语文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S1)
[4]陈少月.《谈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12)
[5]范国容.《促学生乐学,教学生会学——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法指导》[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