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有人把我们刚出的板报擦掉了。”课间,我正在办公室改作业,刘悦急冲冲地跑来告诉我,我急忙来到教室,一看便明白了:今天比较冷,上课时老师把门窗关得紧,屋里的水蒸汽太多,所以黑板上吸足水蒸气的粉笔字就变得模糊不清了,有的几乎看不见了。这种现象,阴雨天常见。我刚想解释,可眼前突然出现前几天在《新课程与学生发展》中看到的这么几句话: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这才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原则。这是一次让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好机会,于是我便“演”出了下面的一幕:
铃声响后,我假装严肃地问:“黑板报是被谁擦掉的?”同学们都默不作声。“谁愿意当小小侦探家,帮老师调查调查”。“我,我……”’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乔傲“放肆”地跑到我面前,举着手急切地要求:“老师,让我来当侦探长”。“好吧,你来负责这个案件,侦察小组人员有你确定。”我不想打消这个小调皮的热情。这下,乔傲可牛起来了,不过,他确定的几个侦查人员还挺合理:有善于细心观察的,有善于推理分析的,有善于交流言谈的,有善于书写记录的,很快他们就设计了侦探方案:1、询问报案人刘悦当时的情况。2、询问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位同学;3、询问这一段时间是否有其他同学到班级来;4、密切关注现场——“黑板报”的情况。我告诉他们:“在向别人了解情况时要友好,不能有质问的语气,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能随便冤枉人。”他们按照我的要求很快展开了调查。
第二天,乔傲告诉我,他们发现黑板报上的字不知又被谁写上了,这是我意料之中的,“看来案情越来越复杂了。”我假装糊涂,表现出畏难情绪,没想到同学们却觉得更有挑战性了,讨论得更激烈了:
“难道是谁知错改错,他是什么时候改的呢?”
“课间?不对,我们都没看见呀!”
“夜晚?不可能,学校大门锁上了呀!”
“ 难道是一大早?除了老师,只有韩旭一人有钥匙。”大家把目光投向了韩旭。
“不是我!”韩旭急得直摇头,“我和陈逸飞一起走进教室的。”陈逸飞向大家点了点头。同学们正在争辩时,有人喊道:“黑板上的字又没有了。”随着这一声喊叫,教室里又一阵骚乱:“怎么回事,真奇怪,是谁在变魔术吧!”同学们的脸上写满了不解,该我出马了:“小侦探们,让我们分析一下案情,黑板报变化是目前重要的线索,那它变化前后教室有什么不同?”
很快,同学们讨论总结出以下几点:1、板报清楚时,门窗是开着的。2、门窗关上后不一会粉笔字就模糊了,黑板报上有水气。同学们在侦查小组的带领下又讨论起来了,最后又终于查出了作案人是“水蒸气”,作案过程是:屋里水蒸气太多,出不去时就钻到粉笔字里,粉笔字的颜色就会变浅,当空气干燥时,粉笔字中的水蒸气就跑掉了,粉笔字就会重新出现在黑板上。为了证实这个推断,同学们又用湿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果然不出所料,一开始粉笔字几乎看不见,后来越来越清楚。
“侦探行动获得成功!”真相大白后的同学们欢呼着,安静下来以后,同学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何含有水分的粉末颜色不太明显,干掉之后颜色就出现呢?第二天同学们就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答案:粉笔是由很多细的粉末挤压在一起,用粉笔写字在黑板上时,粉笔的粉末沾黏在黑板上,每个粉末的表面都可以反射光线,因为很细小,方便均匀分布,因此达到漫射的效果,能从各种角度观看到,粉笔反射的光线,也就看到所写的字。可是沾上水后,粉笔颗粒表面有水黏附,水因为表面张力,容易形成较平滑的表面,因此入射光线若集中于反射角反射出去,漫射的效果就明显降低,因此不容易看到粉笔的字。
事后,有的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我们的不断探索下,问题终于被解决了,好有成就感哦!我决定以后会更加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我想: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在他们身上本来就不缺少“探究”基因和潜能,我们千万不能小瞧他们。教师是儿童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引领者、指导者,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他们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实践机会,并适时引导,从扶到放,循序渐进,学生一定会大胆猜想,积极实验,主动地去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才可能事半功倍,科学的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让我们多给学生一些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多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铃声响后,我假装严肃地问:“黑板报是被谁擦掉的?”同学们都默不作声。“谁愿意当小小侦探家,帮老师调查调查”。“我,我……”’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乔傲“放肆”地跑到我面前,举着手急切地要求:“老师,让我来当侦探长”。“好吧,你来负责这个案件,侦察小组人员有你确定。”我不想打消这个小调皮的热情。这下,乔傲可牛起来了,不过,他确定的几个侦查人员还挺合理:有善于细心观察的,有善于推理分析的,有善于交流言谈的,有善于书写记录的,很快他们就设计了侦探方案:1、询问报案人刘悦当时的情况。2、询问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位同学;3、询问这一段时间是否有其他同学到班级来;4、密切关注现场——“黑板报”的情况。我告诉他们:“在向别人了解情况时要友好,不能有质问的语气,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能随便冤枉人。”他们按照我的要求很快展开了调查。
第二天,乔傲告诉我,他们发现黑板报上的字不知又被谁写上了,这是我意料之中的,“看来案情越来越复杂了。”我假装糊涂,表现出畏难情绪,没想到同学们却觉得更有挑战性了,讨论得更激烈了:
“难道是谁知错改错,他是什么时候改的呢?”
“课间?不对,我们都没看见呀!”
“夜晚?不可能,学校大门锁上了呀!”
“ 难道是一大早?除了老师,只有韩旭一人有钥匙。”大家把目光投向了韩旭。
“不是我!”韩旭急得直摇头,“我和陈逸飞一起走进教室的。”陈逸飞向大家点了点头。同学们正在争辩时,有人喊道:“黑板上的字又没有了。”随着这一声喊叫,教室里又一阵骚乱:“怎么回事,真奇怪,是谁在变魔术吧!”同学们的脸上写满了不解,该我出马了:“小侦探们,让我们分析一下案情,黑板报变化是目前重要的线索,那它变化前后教室有什么不同?”
很快,同学们讨论总结出以下几点:1、板报清楚时,门窗是开着的。2、门窗关上后不一会粉笔字就模糊了,黑板报上有水气。同学们在侦查小组的带领下又讨论起来了,最后又终于查出了作案人是“水蒸气”,作案过程是:屋里水蒸气太多,出不去时就钻到粉笔字里,粉笔字的颜色就会变浅,当空气干燥时,粉笔字中的水蒸气就跑掉了,粉笔字就会重新出现在黑板上。为了证实这个推断,同学们又用湿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果然不出所料,一开始粉笔字几乎看不见,后来越来越清楚。
“侦探行动获得成功!”真相大白后的同学们欢呼着,安静下来以后,同学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何含有水分的粉末颜色不太明显,干掉之后颜色就出现呢?第二天同学们就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答案:粉笔是由很多细的粉末挤压在一起,用粉笔写字在黑板上时,粉笔的粉末沾黏在黑板上,每个粉末的表面都可以反射光线,因为很细小,方便均匀分布,因此达到漫射的效果,能从各种角度观看到,粉笔反射的光线,也就看到所写的字。可是沾上水后,粉笔颗粒表面有水黏附,水因为表面张力,容易形成较平滑的表面,因此入射光线若集中于反射角反射出去,漫射的效果就明显降低,因此不容易看到粉笔的字。
事后,有的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我们的不断探索下,问题终于被解决了,好有成就感哦!我决定以后会更加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我想: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在他们身上本来就不缺少“探究”基因和潜能,我们千万不能小瞧他们。教师是儿童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引领者、指导者,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他们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实践机会,并适时引导,从扶到放,循序渐进,学生一定会大胆猜想,积极实验,主动地去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才可能事半功倍,科学的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让我们多给学生一些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多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