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队”见“点染” “铺叙”写“慢词”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85396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选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诵读”中的《望海潮》(柳永)一词,在被誉为“慢词之祖,婉约之宗”的柳永的作品中,地位非同寻常。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这首词的教学可以以真实情境为载体,采用探究和体验的方式。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点染;铺叙;《望海潮》
  2019年秋季投入使用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古诗词诵读”中收录了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此词在柳永作品中的地位非同寻常。柳词的成就可分为“创体”与“创意”两方面,创体之功是指柳词在体制方面的突破,创意之功是指它的市民情调与自我意识的表现。柳永作为北宋着力写词的作家,被誉为“慢词之祖,婉约之宗”,这点恰好在《望海潮》一词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呢?笔者尝试以真实情境为载体,来探索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向的古典诗词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
  一、教学设计理念
  (一)优先考虑学生需求,关注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核心概念
  课前,笔者作了学情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将每个学生理解为单个个体,对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期望,并相信每个学生的潜力。同时,笔者将柳永这首慢词中的“点染”和“铺叙”作为核心概念,把学生的共性问题(比如预习中圈出的重点字词),“可见可感”地呈现。
  (二)创建“班级学习共同体”,合作探究共享,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践中
  为了让每个学生持续积极投入,笔者在课前设计时有意识地加强了“任务吸睛,分工明确,节奏适度”这几点。在此基础上创建小组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共8组),课前通过任务分工,实现“异质性”组合,各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其中第一组和第八组为总起、总结类(“点”),其他六组为铺叙类(“染”)。课中,笔者引导学生在讨论、展示、互评中完成任务。“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容易变成个别人的展示,因此设计力争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对话”。这点希望在互评环节得到落实。
  (三)实现“以前—现在—以后”的联系,掌握非结构化知识,关注“单元任务”
  《望海潮》所在单元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宋词,都是经典作品。对这样的作品,仅仅关注内容和情感是不够的,于是笔者想从时空穿越的角度,以学生感兴趣的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赡养人类》为材料,设置基于情境转换的课后作业,期望学生在时空穿梭中俯瞰诗词,以柳永词这个“点”来带整个单元诗词的“面”,进而实现“以前—现在—以后”相关知识的联系,掌握非结构化知识,并关注“单元任务”。
  二、教学过程
  了解学情:学生之前学过李清照的《渔家傲》《如梦令》,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卜算子》《水调歌头》,辛弃疾的《丑奴儿》等,对词的内容理解和基本手法有一定了解,但是对柳永慢词长调的特点缺少了解,对“点染”与“铺叙”手法较为陌生。
  教具准备:卷轴(立轴画心30cm?87cm)8个,分别写好词句;展板(30 cm?20cm)4块,分别写好“形胜”“都会”“繁华”“好景”。
  课前预习:抄写全词,用画圈的方法标注觉得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
  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两读”导入
  一读:反馈课前活动中字音、字形的重难点。学生上台板书,填写空白处并改错。
  二读:遵循词的体例,突出词的特点。明确《望海潮》押ɑ韵(标为红色),属洪声韵;超过一半的字(标为绿色)的韵腹中带ɑ和o,属开口音。这些奠定了该词明朗、上扬的基调。
  (二)活动研习
  【活动一】我来站队
  每组拿卷轴一份(8组分别对应8句),第1组派3人拿“形胜”“都会”“繁华”3块展板站好,第2~8组分别派1人拿着卷轴站到“形胜”“都会”“繁华”后方。
  1.拿“形胜”“都会”“繁华”展板的学生分别解释三个词的含义,依次让其他组来选擇。
  2.站队学生先与组内同学商量如何选择,可多次站队,每次站定后解释站队理由。
  3.讨论第8组的站队问题,得出其应拿“好景”展板。
  4.总结“点染”与“铺叙”手法。
  【活动二】我的特色
  分组合作讨论,组内“议、说、写”分工,展示赏析成果,突破“铺叙”难点——多角度,多方法。
  1.承上小结(幻灯片呈现,如表1)。
  2.提供赏析支架——预习资料中的“诗歌鉴赏有关知识”。
  3.小组讨论与展示,每组三人,一人拿卷轴,一人讲解,另一人上台书写要点。
  4.由第一组负责点评二、三、四三组,第八组负责点评五、六、七三组。
  (三)现场完成任务
  任务如下:
  1.你准备在课前演讲时介绍诗词中的“点染”手法,以下诗词中哪几首适合作范例?
  (1)柳永《雨霖铃》    (2)晏殊《蝶恋花》    (3)李颀《送王昌龄》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送王昌龄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2.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嘉兴日报》正举办“我和我的嘉兴”作品征集大赛。摄影、绘画、文学创作等作品均可参赛。你想去拍一组照片并写一首嘉兴版的《望海潮》。你准备去哪里取景,请写出三处:(        )(        ) (        )。
  试仿写其中一句:
   。
  呈现共同创作的《望海潮·嘉兴》。
  (四)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如下:
  公元2119年,你成为了星球上的“终产者”。有一天,你备感寂寥,想穿越到古代找个词人学学写词,听听唱词。以下人选中你会第一个找谁?为什么?
  柳永   李煜    晏殊    李清照    苏轼   辛弃疾
  三、教学反思
  (一)教出“这一篇”的特色
  柳永精通音律,“望海潮”是他创制的新词调。陈振孙评介该词:“音律婉谐,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朗读时要注意节奏、韵律,把握情感基调,感受承平气象。词最初是用来歌唱的,它首先是一种声音,声韵是表达含义的重要手段。罔顾声韵,不但对词的含义理解会不完整,而且还很可能造成认知偏差。苏珊·朗格曾指出,文字可以在其意义未被理解的情况下直接进入音乐结构。因此,由读入境,把握基调,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也是理解词作的钥匙。因此,第一环节的教学重在体现“这一篇”(词)的特点,通过节奏、押韵调整,让学生掌握读词的技巧,实现知识的积累构建,把握情感基调,获得审美感知。
  另外,在第二环节梳理整合词的内容后,学生学习了“点染”“铺叙”手法。柳永之前,词家多采用花间体小令,手法上多用比兴,追求含蓄,讲求余韵不尽的效果。柳永在慢词这相对扩大的客体中,由以往较多地运用比兴手法,发展为较多地运用赋的手法,层层铺叙点染,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丰富了词体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铺展“这一篇”的活动
  学生通过“站队”活动,梳理词的内容,重在概括表达,通过小组“议、说、写”的合作探究与展示活动,体验“铺叙”手法,重在审美鉴赏。道具可感可触,伴随肢体活动,让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图表形式让学生有抓手,动手、动脚、动口、动脑,让身体各处都动起来。学生展开想象,由文字再现画面,是进入词境、品味语言、领悟诗意的有效途径。《望海潮》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点染和铺叙都很出色,但两者有交叉之处,同时考虑到艺术手法较多,所以只要求分析相对明显的即可,不求面面俱到。
  (三)实现“这一篇”的升级
  传道解惑须简洁凝练,活动安排力求巧妙。《望海潮》的教学一环扣一环,和谐自然,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教学任务。茱莉亚·克里斯特娃在阐述“文本间性”理论时曾说:“任何一篇文本的创作都像一幅语录彩图的拼集,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其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如果在阅读某个文本时,通过更多的文本来进行比较、分析、梳理,那么可以在总结中不断丰富对目标文本的理解,阅读将更有广度、深度和厚度。基于这样的认识,完成任务一“运用所学‘点染’,独立完成演讲内容的选择”,就是在對比选择中作决定。而“分工合写《望海潮·嘉兴》一词并展示”,重在美的表达与创造。这两个任务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篇”的升级。
  以下是学生合作写就的《望海潮·嘉兴》:
  烟雨如幕,画舫盛景,古今英豪豪仰。青砖古桥,微风佛渚,悠悠碧波荡漾。乌瓦悬红灯,旌旗照粉墙,月河人攘。泼墨古镇,岸溢菱香,众酣畅。
  青荷兰桂飘香,有醉美西塘,微波荡漾。杨柳拂烟,青石巷弄,蒙蒙菱湖浅阳。月河小轩窗,三塔银杏黄,秋露微凉。与君共饮禾城,酒醒南湖旁。
  ——嘉兴一中高二(8)班2019年10月25日课上作
  此外,引导学生课后主动去了解诗词名家的作品风格、人生经历,思考“穿越时代找谁”的问题,意在使学生对单元的古代诗词有整体认知。《望海潮》是一首投谒之作,其教学如果仅扣住了画面美、音律美和铺叙点染的手法,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看还是不够的。作业的布置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这一专题中的诗人、词人的写作特点,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
  (四)追寻“这一篇”的优化
  经过实践之后,笔者想在如下两方面改进:
  第一,整个课堂容量较大,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用时近50分钟,而平常的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学生基础较好,且课前作了充分预习,对嘉兴的风物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完成度较好。但如果是陌生的班级,课堂效果无法保证。
  第二,课堂技术手段可加强,以实现语文教学与新技术的深度交融。高效课堂也得力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在诗词教学的“唱听”中,在诗词的赏析展示时,在作品的创作展示时,如果能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那就能使传统课堂得到进一步优化。
其他文献
摘 要:统编教材的提示语系统是整部教材的一个亮点,它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呈现出分类层级化、操作精细化、表达理性化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整合单元、组合预习、联合提示等元认知策略用好提示语系统,以达到教读、自读联动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读中落实,在自读中运用,最终获得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提示语系统;教读;自读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编写阅读教学上特别强调由“教读”到“自读”再到“
期刊
摘 要: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两大学习任务群的相关内容可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载体中的德性内容,并以互文本介入和群文阅读为主要途径,基于言文合一的文化习得之道,借鉴传统语文学习经验,采取不偏不倚的中庸态度,在合宜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活动中,传承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从“经典研习”到“专题研讨”学习层级
期刊
直到今天,我还能清晰地回想起2018年9月14日,语文课上那场激烈的辩论——《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卡洛斯·森特诺究竟是不是小偷。认为是小偷的同学(以下简称“正方”)振振有词:“小说第41段,直接提到‘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不认为是小偷的同学(以下简称“反方”)立马反驳:“小偷是镇上民众认定的,但没有确切的证据。”课堂即刻被点燃,双方阵营不断扩大,针锋相对。以下是双方辩论的片段: 
期刊
摘 要:基于“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的设计理念,“情境任务”成为语文教学方式变革不可忽视的关键词。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评审与观摩活动,让人们看到了适切的情境任务设计之于语文教学核心价值追求的意义:媒介融通,使静态知识动态化;美读演绎,使情感体验深刻化;仿真交际,使素养形成综合化。   关键词:情境任务;教
期刊
摘 要: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来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任务群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传承与理解”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可采用如下策略:做好课内外阅读规划,创设传统文化研习的情境;依托语言,以传统文化元素思维导图助力学生掌握整体阅读脉络;鼓励学生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议题,大胆进行学术研究尝试。   关键词:文化传承与理解;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红楼
期刊
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受到推崇,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是探究的探究,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解还欠准确。朱瑜冬老师的课以真实情境为载体,积极探索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向的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在探究性的活动实践中加深对该课核心概念“点染”与“铺叙”的理解,并把它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根据需求进行重构,展现出一定的创造力和灵活性。结合本堂课来看,想到“活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并进行思考。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以“真正的问题”为导向,以真实的阅读状态、深入的阅读讨论、产品化的阅读成果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场域”,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提出议题、筛选整合议题、小组合作解决议题、汇报分享等多个环节,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再辅以多元评价,推动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处
期刊
摘 要:学历案,是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它指的是教师在班级教学情景下,围绕某一具体学习单位的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知识的专业方案。学历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依据课程标准,明确目标,评价任务;提供学法建议,资源助力,引领课堂;完整过程,自主探索,内化知识;分层作业,关注差异,加强反思。  关键词:学历案;课堂教
期刊
摘 要:写作知识教学低效不能全归咎于写作知识本身,而首先应从教学设计上找原因。在设计写作知识教学时,教师要寻找起点,破解疑点,开发基点,创设承载点,安排能力点,让学生在“境中学”“做中写”,使学生“乐写”“善写”。   关键词:写作知识;修辞教学;教学设计;象征  教写作,要不要教写作知识?这曾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一度,许多教师视写作知识为“洪水猛兽”,上公开课闭口不谈“写作知识”,唯恐破坏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