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各种互联网新型社交媒体的不断涌现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而当代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等的独特个性,使得他们已经逐渐成为新型社交媒体的最大应用群体,对其网络社交行为习惯的影响也尤为深刻。为帮助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把握尺度,规范其社交行为,提倡积极健康的社交行为,应认清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并对新型社交媒体上的大学生的社交行为及心理进行引导,以帮助大学生们形成健康的社交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 新型社交媒体 社交行为习惯
一、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是指一种网站和技术,用户借助网站和技术这样的工具和平台,进行沟通、分享、自由讨论和评价等一切社会互动活动,并在互动过程中,满足‘建立关系’或‘发挥影响’等需求”。传统的社交媒体包括网络、论坛、博客等社交形式,如今的新社交媒体主要指微博、微信等社交形式。新型社交媒体相较于传统的社交工具有更注重传受交互性,使用的实用性、便利性,信息传播及时性、广泛性的新特征。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高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1.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习惯特点。当代大学生是一群个性鲜明,拥有独立思想、人格、精神的特殊群体。当前,新型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传播大学生思想、表达意见的桥梁纽带,它的迅速繁荣促进了大学阶段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也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其一,积极正面的应用新型社交媒体以帮助实现自我提升,新型社交媒体使大学生们有价值的思想实现表达及获得接受,并实现与另外的是思想互动。大学生通过积极关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时事热点,并对各类热点事件表达意见观点,他们的观点大胆而不失理性,进而实现自我提升。
其二,他们也利用社交媒体宣泄情绪,营造颓废氛围。新型社交媒体既然为大学生们发表个人观点意见提供了平台,自然也少不了成为他们宣泄负能量的场所,大学生与大家一样,也并不是所有的都积极、阳光,也有不少的学生消极、颓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游手好闲、抱怨社会、满腹怨言等,他们会利用社交媒体恶意宣泄萎靡颓废的社会氛围,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其三,有的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没有主见,顺波逐流。部分大学生不喜欢主动思考提出个人意见,容易被他人思想和观念左右。他们参与网络社交只不过是为了休闲和打发时间,对网络信息很少花时间去辨别,有甚者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却浑然不知。他们能够接受社会正能量,但也会被负能量冲昏头脑,在网络社交中随波逐流。
2.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2.1轻松的获取丰富的网络资源,帮助大学生自主学习提升。目前各类的网络资源,诸如网易公开课、可汗学院等正是通过社交平台为大学生们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各类的公开课涵盖人文、社会、艺术、科学等等各个领域,能帮助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和眼界,帮助他们提升自我。
2.2极大的拓宽社交圈,提高社交能力。型社交媒体的发展,尤其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轻松的接触外部世界,时刻与人交流,社交平台帮助他们突破时空限制,极大的拓展他们的社交圈。网络社交中,大学生们改变以往的单向文化接受为多向交流,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友机会,并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他们可以积极的展示自我,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交流或对某一观点、事件的评论赢得认同,并通过资讯共享不断增长见识,进而满足自身情感、认知、释放压力等方面的需要。
2.3满足娱乐需要,丰富学习生活。新型社交媒体不仅提供沟通交流平台、丰富多彩的信息、大量的新鲜资讯,同时也能帮助大家记录生活分享经历,帮助大学生们丰富学习生活,放松身心。
3.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消极影响。
3.1易依赖新型社交媒体,影响学业。新型社交媒体为大学生带来的全新的媒介体验、自我展示平台,同时也易使大学生们对新型社交媒体产生依赖,影响学业。有研究表明,有将近百分之五十的大学生对社交媒体产生依赖,他们常常因过度关注网络朋友圈,尤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动态评论等,从而导致分散学习注意力。他们经常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在网络碎片化、无意义的信息上,拖延、怠慢学业。
3.2个人信息易暴露,安全利益存隐患。新型社交媒体的普及,伴随着腾讯财付通、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和各种网络支付的兴起,越来越多大学生在网络支付平台中填写个人真实信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监管措施却不完善,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存在安全隐患,一旦信息泄露,学生的安全利益就无法保障。再者,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对那些隐蔽性或诱惑性等较强的信息辨别、判断能力弱,不法分子通过虚假信息和网络诈骗对大学生人生、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3.3影响正常人际交往。新型社交媒体的优越性极易使得一些自制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们过度的沉迷网络虚拟世界,影响现实的正常人际交往。虚拟人格与真实自我的错位冲突,可能最终导致学生抑郁、焦虑、自恋、冷漠、偏执等心理疾病。绝大多数学生将大把的时间放在手机网络上,他们都喜欢宅在家里或寝室上网聊天,玩朋友圈,不愿意参与课外活动、集体活动,长此以往,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化,人际关系冷漠。
三、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行为习惯的引导策略
1.加强网络社交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交规范管理。立法机关要不断加强网络社交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使得网络社交活动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运行。同时,针对大学生社交群体特点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交管理,引导大学生健康积极参与网络社交,提高网络交往的安全性,保护大学生网络社交权利及利益,同时也避免大学生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提高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责任及风险意识。
2.创新高校网络社交教育管理。高校要适应新型社交媒体发展,积极利用自身网络优势引导学生。
2.1要建设好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就需要高校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网络教育管理知识的队伍,并具备专业技术及心理辅导能力为一体,能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及时引导和干预,从而有效规范其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
2.2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必须解放思想,了解并积极利用新媒体为学生和学校管理工作服务,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新媒体阵地。比如通过建立公众号或传播正确信息,抵制不实信息的传播,引导学生获取正确信息传播正能量。
2.3高校学生管理者要积极营造线下环境,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的真切魅力。新社交媒体虽好,但現实生活也不仅精彩,而且无可代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上多彩的校园文化,同学们参与到校园活动中,不仅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培养了兴趣爱好,也可以通过活动建立良性人际关系,在现实中满足他们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获得真实和成就感,充实精神世界,享受生活。
除此之外,高校学生管理者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如要有意识的时刻关注新型社交媒体上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防范于未然,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学生诉求等,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积极成长。在新型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行为习惯从某种程度反映了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高校管理者应时刻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寻找正确的方法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意识、爱国敬业态度等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网络社交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0.
[2]李萍.推进网络伦理建设[N].光明日报,2015.
[3]孙步宽.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5.
[4]车桂兰.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5.
[5]朱魏.习近平互联网思想体系的辩证分析[J].中国广播,2016.
[6]张义涛.邓雪琴.以微信为例浅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4.
关键词:大学生 新型社交媒体 社交行为习惯
一、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是指一种网站和技术,用户借助网站和技术这样的工具和平台,进行沟通、分享、自由讨论和评价等一切社会互动活动,并在互动过程中,满足‘建立关系’或‘发挥影响’等需求”。传统的社交媒体包括网络、论坛、博客等社交形式,如今的新社交媒体主要指微博、微信等社交形式。新型社交媒体相较于传统的社交工具有更注重传受交互性,使用的实用性、便利性,信息传播及时性、广泛性的新特征。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高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1.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习惯特点。当代大学生是一群个性鲜明,拥有独立思想、人格、精神的特殊群体。当前,新型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传播大学生思想、表达意见的桥梁纽带,它的迅速繁荣促进了大学阶段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也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其一,积极正面的应用新型社交媒体以帮助实现自我提升,新型社交媒体使大学生们有价值的思想实现表达及获得接受,并实现与另外的是思想互动。大学生通过积极关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时事热点,并对各类热点事件表达意见观点,他们的观点大胆而不失理性,进而实现自我提升。
其二,他们也利用社交媒体宣泄情绪,营造颓废氛围。新型社交媒体既然为大学生们发表个人观点意见提供了平台,自然也少不了成为他们宣泄负能量的场所,大学生与大家一样,也并不是所有的都积极、阳光,也有不少的学生消极、颓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游手好闲、抱怨社会、满腹怨言等,他们会利用社交媒体恶意宣泄萎靡颓废的社会氛围,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其三,有的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没有主见,顺波逐流。部分大学生不喜欢主动思考提出个人意见,容易被他人思想和观念左右。他们参与网络社交只不过是为了休闲和打发时间,对网络信息很少花时间去辨别,有甚者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却浑然不知。他们能够接受社会正能量,但也会被负能量冲昏头脑,在网络社交中随波逐流。
2.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2.1轻松的获取丰富的网络资源,帮助大学生自主学习提升。目前各类的网络资源,诸如网易公开课、可汗学院等正是通过社交平台为大学生们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各类的公开课涵盖人文、社会、艺术、科学等等各个领域,能帮助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和眼界,帮助他们提升自我。
2.2极大的拓宽社交圈,提高社交能力。型社交媒体的发展,尤其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轻松的接触外部世界,时刻与人交流,社交平台帮助他们突破时空限制,极大的拓展他们的社交圈。网络社交中,大学生们改变以往的单向文化接受为多向交流,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友机会,并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他们可以积极的展示自我,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交流或对某一观点、事件的评论赢得认同,并通过资讯共享不断增长见识,进而满足自身情感、认知、释放压力等方面的需要。
2.3满足娱乐需要,丰富学习生活。新型社交媒体不仅提供沟通交流平台、丰富多彩的信息、大量的新鲜资讯,同时也能帮助大家记录生活分享经历,帮助大学生们丰富学习生活,放松身心。
3.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消极影响。
3.1易依赖新型社交媒体,影响学业。新型社交媒体为大学生带来的全新的媒介体验、自我展示平台,同时也易使大学生们对新型社交媒体产生依赖,影响学业。有研究表明,有将近百分之五十的大学生对社交媒体产生依赖,他们常常因过度关注网络朋友圈,尤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动态评论等,从而导致分散学习注意力。他们经常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在网络碎片化、无意义的信息上,拖延、怠慢学业。
3.2个人信息易暴露,安全利益存隐患。新型社交媒体的普及,伴随着腾讯财付通、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和各种网络支付的兴起,越来越多大学生在网络支付平台中填写个人真实信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监管措施却不完善,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存在安全隐患,一旦信息泄露,学生的安全利益就无法保障。再者,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对那些隐蔽性或诱惑性等较强的信息辨别、判断能力弱,不法分子通过虚假信息和网络诈骗对大学生人生、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3.3影响正常人际交往。新型社交媒体的优越性极易使得一些自制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们过度的沉迷网络虚拟世界,影响现实的正常人际交往。虚拟人格与真实自我的错位冲突,可能最终导致学生抑郁、焦虑、自恋、冷漠、偏执等心理疾病。绝大多数学生将大把的时间放在手机网络上,他们都喜欢宅在家里或寝室上网聊天,玩朋友圈,不愿意参与课外活动、集体活动,长此以往,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化,人际关系冷漠。
三、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行为习惯的引导策略
1.加强网络社交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交规范管理。立法机关要不断加强网络社交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使得网络社交活动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运行。同时,针对大学生社交群体特点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交管理,引导大学生健康积极参与网络社交,提高网络交往的安全性,保护大学生网络社交权利及利益,同时也避免大学生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提高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责任及风险意识。
2.创新高校网络社交教育管理。高校要适应新型社交媒体发展,积极利用自身网络优势引导学生。
2.1要建设好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就需要高校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网络教育管理知识的队伍,并具备专业技术及心理辅导能力为一体,能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及时引导和干预,从而有效规范其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
2.2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必须解放思想,了解并积极利用新媒体为学生和学校管理工作服务,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新媒体阵地。比如通过建立公众号或传播正确信息,抵制不实信息的传播,引导学生获取正确信息传播正能量。
2.3高校学生管理者要积极营造线下环境,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的真切魅力。新社交媒体虽好,但現实生活也不仅精彩,而且无可代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上多彩的校园文化,同学们参与到校园活动中,不仅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培养了兴趣爱好,也可以通过活动建立良性人际关系,在现实中满足他们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获得真实和成就感,充实精神世界,享受生活。
除此之外,高校学生管理者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如要有意识的时刻关注新型社交媒体上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防范于未然,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学生诉求等,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积极成长。在新型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行为习惯从某种程度反映了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高校管理者应时刻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寻找正确的方法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意识、爱国敬业态度等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网络社交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0.
[2]李萍.推进网络伦理建设[N].光明日报,2015.
[3]孙步宽.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5.
[4]车桂兰.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5.
[5]朱魏.习近平互联网思想体系的辩证分析[J].中国广播,2016.
[6]张义涛.邓雪琴.以微信为例浅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