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是语言界和文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也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无数次的调查和研究。相同文化圈内的汉语言学习者是否会因文化的影响而使汉语学习更加容易一些呢?本文主要以日本学生学习汉语为例来讨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分析日本文化对汉语学习产生的影响,进而研究如何利用文化来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一 、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的优势
(一)中日文化的亲缘关系
周一良先生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一书中说:“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能体现出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例子,是中国与只隔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交流可谓源远流长,加之汉语和日语同属汉字文化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方便。从历史上的中日宗教的传播和互派留学生的种种交流活动来看,中日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日本的传统文化很早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早在姬周时期,中日之间就已有交往。可以说,在学习汉语方面,日本有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良好的“汉字学”铺垫
据调查,1981年修订的《常用汉字表》中,有1945个汉字,人名用字为166字,而JIS(日本工业规格用字)则有700余字。据有关统计,汉语常用的2500个字中有1683个日语常用汉字,1000个次常用汉字中有153个日语常用汉字。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汉字在日语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使用频率极高。汉字是中国的唯一文字,而日语发展到今天,却成为了汉字和假名的混合型。在日本,汉字地位不是绝对的,但是字音、字训、送假名等表音问题更加复杂,因此汉字的重要性丝毫未减。
日语中有片假名,其实乍一看就可以发现,这些都是来自汉字的笔画,而且,日语借用了相当多的汉字。由于中日文化交流时间要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所以日本学生比欧美国家的学生对汉语汉字的认识要早得多。从读音到结构都较之欧美学生有很大的优势。
(三)日本“汉语教学”的发展
信息化的时代,各国都纷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像是广播电视教学、互联网教学、通信教学都已不足为奇。在日本,有一些官方的教育类电视节目台,年复一年地坚持举办汉语电视教学,实行滚动式开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的学习和教育。互联网的时代,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进行互动。在这个知识多产的时代,汉语教学在日本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
汉语在日本的发展不是间隔的、单一的,相反它已经逐渐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除了汉语教学,日本也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考试机制。因为HSK的宣传力度还有难度等种种原因,日本开发了适合自己国家的评测汉语水平的考试。日本中国语检定协会组织的《中国语检定》,将成绩分为四个等级来评测应试者的汉语水平。在日本,此项考试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推广,所以广大的汉语学习者将这门考试作为检验自己汉语水平的标尺。
二、文化对语言学习者的负迁移影响
(一)不说、不写为美德
日本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日本人的言语表现》一书中指出:“以不说、不写为美德,这是日本人语言生活的最大特色。”“日本人尊崇不说、不写,即便不得已必须说、必须写的时候,也将其停留在最低限度 。”这是日本人言语行为的首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不说为美”、“少说为佳”。
这样的特点在日本留学生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很多来中国学习汉语的日本留学生,上课多半都是很沉默的。在他们的汉语教学课堂上,老师永远都是“主导性”的,若非与自己已知知识有很大分歧,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是全盘接受老师的观点。日本人行事一向仔细认真,这在汉语学习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是很多日本留学生都会做的。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上课也会很认真听讲,认真对待自己的各项考试,成绩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好。但是鉴于日本人的“不说为美”“少说为佳”,他们在口语操练环节会表现出一定的落后性,缺乏自信,不够大胆。相应的,口试成绩便落后于书面成绩。
在日本,日語口语中省略人称代词是非常常见的。日语里有尊敬语、谦让语和叮咛语三种不同语言表达形式。口语中即使受事、施事不出现,语义结构关系仍然很明确,而在汉语中这样的语言项是不成立的。所以,对于许多日本学生来说,学习汉语特别容易漏掉一些代词,出现类似“他要求跟自己结婚”这样的偏误。
(二)对待“汉文化”的态度
日本人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持肯定、钦佩的态度;对待近现代中国文化则褒贬不一。每每提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所作所为,总是采取回避态度。日本人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群体也有较大的差异性。一般的老年人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兴趣较大,而中青年人更大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欧美现代文化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就日本来说,学习汉语的大部分人基本都是中青年,由于对近现代文化的兴趣不是很大,所以直接影响了其对汉语学习的成效。假如只是死记硬背、被动灌输、那汉语的学习也就毫无意义可言。
三、相同文化圈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汉语学习方面,比起欧美国家,相同文化圈的学生学习汉语更为简单一些。某些相似的语音、词汇乃至语法都对文化圈内的学生有很大的幫助,学起来也更加容易。同时,同源的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文化来提高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也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因为相似,所以就容易产生迁移。面对正迁移和负迁移,我们要保持客观中正的态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保留正迁移的促进作用,减少负迁移的阻碍作用,让学生自主的热爱汉语学习,提高主动性。
(一)充分利用正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不同语言在使用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如何把握好存在的差异,将之充分利用,为汉语教学服务,是值得好好研究和思索的。汉语教学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差异和背景知识的缺乏。对于相同文化圈的学生来说,由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和认同感,所以能够对语言的学习起到正迁移的作用,从而促进对汉语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要适时适量增加文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本着文化教学为汉语教学服务的原则来组织教学。所以,与其说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中国文化,倒不如说是通过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来掌握汉语更为合适。
(二)减少负迁移的影响
(1)采取弹性编班制度。目前国内开设了许多对外汉语教学的院校,但按照文化背景、语种编班的学校极少。鉴于中日文化的亲缘关系,日本留学生在听、说与读、写技能训练之间的不平衡,我认为采取弹性编班是很有必要的。
(2)对课外教学的延伸。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一种非语言教学的活动,但却可以在实践中练习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从而进行习得,这也是直接体验目的语文化的重要途径。多组织一些外出旅游、参观、社交之类的活动,创造学生了解、掌握汉语和汉文化的“生活化条件”,增加对汉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使其意识到中国人的思维与其差别之所在,避免因为文化而导致汉语学习失误,从而减少文化负迁移对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汉语言博大精深,蕴藏着伟大民族的深厚文化。对于汉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想要掌握好汉语,就必须深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只蒙头背诵记忆汉字、词汇,是不可能真正学好汉语的。只有认真学习中国的文化,躬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汉语言的精华和内涵。不论处在什么时代,什么年月,文化和语言永远都不会分家,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高青芝.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安徽文学,2008(12).
[2]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3]金田一春彦.日本人的言语表现[M].讲谈社,日本,1975.
[4]严莉.日本人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特征[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3).
[5]拉里·A·萨母瓦.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1988.
[6]赵文花.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作家,2008(3).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是语言界和文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也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无数次的调查和研究。相同文化圈内的汉语言学习者是否会因文化的影响而使汉语学习更加容易一些呢?本文主要以日本学生学习汉语为例来讨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分析日本文化对汉语学习产生的影响,进而研究如何利用文化来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一 、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的优势
(一)中日文化的亲缘关系
周一良先生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一书中说:“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能体现出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例子,是中国与只隔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交流可谓源远流长,加之汉语和日语同属汉字文化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方便。从历史上的中日宗教的传播和互派留学生的种种交流活动来看,中日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日本的传统文化很早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早在姬周时期,中日之间就已有交往。可以说,在学习汉语方面,日本有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良好的“汉字学”铺垫
据调查,1981年修订的《常用汉字表》中,有1945个汉字,人名用字为166字,而JIS(日本工业规格用字)则有700余字。据有关统计,汉语常用的2500个字中有1683个日语常用汉字,1000个次常用汉字中有153个日语常用汉字。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汉字在日语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使用频率极高。汉字是中国的唯一文字,而日语发展到今天,却成为了汉字和假名的混合型。在日本,汉字地位不是绝对的,但是字音、字训、送假名等表音问题更加复杂,因此汉字的重要性丝毫未减。
日语中有片假名,其实乍一看就可以发现,这些都是来自汉字的笔画,而且,日语借用了相当多的汉字。由于中日文化交流时间要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所以日本学生比欧美国家的学生对汉语汉字的认识要早得多。从读音到结构都较之欧美学生有很大的优势。
(三)日本“汉语教学”的发展
信息化的时代,各国都纷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像是广播电视教学、互联网教学、通信教学都已不足为奇。在日本,有一些官方的教育类电视节目台,年复一年地坚持举办汉语电视教学,实行滚动式开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的学习和教育。互联网的时代,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进行互动。在这个知识多产的时代,汉语教学在日本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
汉语在日本的发展不是间隔的、单一的,相反它已经逐渐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除了汉语教学,日本也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考试机制。因为HSK的宣传力度还有难度等种种原因,日本开发了适合自己国家的评测汉语水平的考试。日本中国语检定协会组织的《中国语检定》,将成绩分为四个等级来评测应试者的汉语水平。在日本,此项考试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推广,所以广大的汉语学习者将这门考试作为检验自己汉语水平的标尺。
二、文化对语言学习者的负迁移影响
(一)不说、不写为美德
日本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日本人的言语表现》一书中指出:“以不说、不写为美德,这是日本人语言生活的最大特色。”“日本人尊崇不说、不写,即便不得已必须说、必须写的时候,也将其停留在最低限度 。”这是日本人言语行为的首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不说为美”、“少说为佳”。
这样的特点在日本留学生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很多来中国学习汉语的日本留学生,上课多半都是很沉默的。在他们的汉语教学课堂上,老师永远都是“主导性”的,若非与自己已知知识有很大分歧,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是全盘接受老师的观点。日本人行事一向仔细认真,这在汉语学习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是很多日本留学生都会做的。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上课也会很认真听讲,认真对待自己的各项考试,成绩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好。但是鉴于日本人的“不说为美”“少说为佳”,他们在口语操练环节会表现出一定的落后性,缺乏自信,不够大胆。相应的,口试成绩便落后于书面成绩。
在日本,日語口语中省略人称代词是非常常见的。日语里有尊敬语、谦让语和叮咛语三种不同语言表达形式。口语中即使受事、施事不出现,语义结构关系仍然很明确,而在汉语中这样的语言项是不成立的。所以,对于许多日本学生来说,学习汉语特别容易漏掉一些代词,出现类似“他要求跟自己结婚”这样的偏误。
(二)对待“汉文化”的态度
日本人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持肯定、钦佩的态度;对待近现代中国文化则褒贬不一。每每提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所作所为,总是采取回避态度。日本人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群体也有较大的差异性。一般的老年人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兴趣较大,而中青年人更大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欧美现代文化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就日本来说,学习汉语的大部分人基本都是中青年,由于对近现代文化的兴趣不是很大,所以直接影响了其对汉语学习的成效。假如只是死记硬背、被动灌输、那汉语的学习也就毫无意义可言。
三、相同文化圈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汉语学习方面,比起欧美国家,相同文化圈的学生学习汉语更为简单一些。某些相似的语音、词汇乃至语法都对文化圈内的学生有很大的幫助,学起来也更加容易。同时,同源的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文化来提高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也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因为相似,所以就容易产生迁移。面对正迁移和负迁移,我们要保持客观中正的态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保留正迁移的促进作用,减少负迁移的阻碍作用,让学生自主的热爱汉语学习,提高主动性。
(一)充分利用正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不同语言在使用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如何把握好存在的差异,将之充分利用,为汉语教学服务,是值得好好研究和思索的。汉语教学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差异和背景知识的缺乏。对于相同文化圈的学生来说,由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和认同感,所以能够对语言的学习起到正迁移的作用,从而促进对汉语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要适时适量增加文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本着文化教学为汉语教学服务的原则来组织教学。所以,与其说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中国文化,倒不如说是通过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来掌握汉语更为合适。
(二)减少负迁移的影响
(1)采取弹性编班制度。目前国内开设了许多对外汉语教学的院校,但按照文化背景、语种编班的学校极少。鉴于中日文化的亲缘关系,日本留学生在听、说与读、写技能训练之间的不平衡,我认为采取弹性编班是很有必要的。
(2)对课外教学的延伸。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一种非语言教学的活动,但却可以在实践中练习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从而进行习得,这也是直接体验目的语文化的重要途径。多组织一些外出旅游、参观、社交之类的活动,创造学生了解、掌握汉语和汉文化的“生活化条件”,增加对汉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使其意识到中国人的思维与其差别之所在,避免因为文化而导致汉语学习失误,从而减少文化负迁移对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汉语言博大精深,蕴藏着伟大民族的深厚文化。对于汉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想要掌握好汉语,就必须深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只蒙头背诵记忆汉字、词汇,是不可能真正学好汉语的。只有认真学习中国的文化,躬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汉语言的精华和内涵。不论处在什么时代,什么年月,文化和语言永远都不会分家,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高青芝.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安徽文学,2008(12).
[2]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3]金田一春彦.日本人的言语表现[M].讲谈社,日本,1975.
[4]严莉.日本人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特征[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3).
[5]拉里·A·萨母瓦.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1988.
[6]赵文花.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作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