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育》给我插上隐形翅膀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we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89年我的第一篇论文《实际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在《江西教育》发表后,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仅见证了我20多年来成长的足迹,更鼓励我在实践和理论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她不仅让我这个小学教师找到了自信,更让我在与编辑的交流中领略到江西教育杂志社每一位师者的风范。
  今年,《江西教育》迎来了她的60华诞,在这喜庆的时刻,我想把自己22年从教生涯中最深的感受告诉大家,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江西教育》。
  我喜欢那种朴素而温暖,偶尔带点浪漫的生活。说实话,我很少去设计自己的未来,理想也称不上远大,儿时看着漂亮的姨妈穿高跟鞋时的那种迷人风姿,当时我就想,自己长大了也要像姨妈那样引领时尚;看到当教师的母亲这么受人尊敬,我就想,长大了也要像妈妈那样当教师;看着父亲经常拿着他发表的作品与家人分享快乐,我就暗下决心,自己长大后也要像爸爸那样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在杂志上。后来,这些梦想都顺利实现了,我很知足。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锤炼,我从教以来,经历了人教版、景山学校实验版和北师大版等7个版本教材的教学工作,从老大纲到新课标,我经历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巨变;从师范毕业到电大自学再到北师大培训,我聆听了新课程改革奏出的激昂旋律。
  以前,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要想静下心来看杂志、学理论,并把心得体会写下来,然后投寄给杂志社以求发表,是一种奢望。不过,如今我早已不再这么认为了。
  你看,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让枯燥的数字长出“五官”和“手脚”;一道低年级学生总也弄不明白的连续退位减法题目,如果加上动画版配音,我想孩子到老了也不会忘记;有时你可以把课堂变成综艺形式的课堂频道,有时又变成了头脑奥林匹克的赛场……孩子们是课堂的主角,他们会在自觉和不经意间快乐地学习着,这就是我的数学课堂,而我的灵感就来自《江西教育》。当我在课堂上验证它的作用后,我又把它写成体会投给《江西教育》。开始我也挺紧张,怕编辑笑话我的这些做法是“小儿科”,没想到我的做法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肯定。于是,接下来我便有了《课改我们这样做》《小组合作学习在成班额较高的班级教学中的运用》《“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与评析》《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莫让课改“换汤不换药”》等30余篇论文的陆续发表,真的让我有些“教授”般的感受和自信。
  这一系列的做法不仅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得到了同行的赞扬和组织的肯定。我所做的公开课曾五次获得省、市、区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并代表江西省参加了全国优质课竞赛获二等奖,2007年获得全国第六届新世纪小学数学观摩交流示范课一等奖。同时,我还当选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西部教育顾问,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西省首批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并先后获得“江西省十佳青年教师”“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跟《江西教育》对我的关爱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幸福如衣,冷暖自知,当我们被爱包围的时候,不要认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也不要因为没有得到而焦急浮躁,抱怨的结果只能导致放弃,善于感受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缕阳光,才能使人从容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得与失。让我们把“感恩”当成一种习惯,这样就能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让我们把“勤奋”也当成一种习惯,这样就能保持永远与时代同行的步伐。◆
  (作者系赣州市章贡区教育局副局长兼赣州市文清路小学校长,小学特高级教师。连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江西省人大代表。曾荣获第十五届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西省“巾帼建功标兵”,江西省“十佳青年教师”等称号。)
其他文献
对于红河哈尼族这一具有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而言,如何充分加工民族文化,包装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旅游产品,来适应旅游行业新的竞争态势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本文目的是挖掘哈尼文化中旅游元素构建独特旅游IP产品,运用全新的开发模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哈尼文化。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网络知名旅游IP案例的IP性质、用发展历程论证旅游IP形成路径的可行性;以及从IP的视角分析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借鉴其成
学位
佳事流芳千古,好书播惠九洲。伴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坚定的步伐,经历了灿烂的阳光,也经历了坎坷的风雨,《江西教育》走过了60个春秋,迎来了她创刊60周年纪念日。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报刊中,每逢捧读《江西教育》,闻着油墨的芬芳,我都会倍感亲切和温暖。因为,多年以来,《江西教育》与我一路相伴。  考试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我被南昌师范学校录取,1979年底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时,我
问世宣功六十年,  开明启智此期刊。  修文辑稿春秋事,  焕出辉煌教史篇。  《江西教育》是为江西教育的持续改革和永续发展创立的刊物,同时,也是为辛勤耕耘于赣鄱红色土地上的教育工作者开办的期刊。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高悬风向标,便成了《江西教育》60年的服务要义;为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点亮心灯,更成了《江西教育》60年的服务要务。60年风云变幻,但《江西教育》始终矢志不移、立行不废。这种涵养静气的修
数字媒体艺术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数字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的艺术设计形式,打破了传统艺术设计形式单一、只追求美感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更加寻求差异性,结合
与《江西教育》相逢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刚迈出师范学校大门、初涉教坛的我似蹒跚学步的幼儿,在教育教学天地里摇摇晃晃。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交响乐刚奏响序曲,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教育类报刊难得一见。一天,我在学校教导处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本教育杂志,随手翻了翻,只记得从封面到封底都是黑白的。这就是《江西教育》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两年后深秋的一天下午,学校通知部分教师到小会议室开会。到了会场才得知,
目的 评价利什曼原虫K26序列应用于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鉴定的价值. 方法 收集我国不同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16个分离株和6个国际参照株,培养后收集前鞭毛体,提取DNA,扩增K26
自从1953年在《教育工作》(《江西教育》的前身)发表处女作以后,我便跟她结下了不解的情缘。1954年春,我正式调入杂志社工作,开始了我与《江西教育》一生的情缘。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南昌师范求学时,经常和几位爱好写作的同学,将身边发生的事情写成稿件,然后向报刊社投寄。17岁那年,我写的一篇小通讯《做斯大林的好学生》发表在《教育工作》1953年第3期上。当时,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这是我的处女
屈指算来,我与《江西教育》结缘已有30年之久。上世纪80年代初,《江西教育》发表了一篇由我执笔、集体署名的有关学校电化教学的经验文章,这也是我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的处女作。此后,我便对《江西教育》多了一份亲切感,30年来,她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课堂教学中创新的火花,班主任、少先队工作的设计,学校管理的方略,教研工作的策划,很多思路和方法都得益于阅读《江西教育》后的启发和感悟。  1990年,我调到
2004 年暑期,我正在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读博,受业师邹逸麟先生委托,参与浙江大学陈桥驿先生一个项目,去山东搜集运河相关资料,同时作为《彭城晚报》特约记者,在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