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江西教育》相逢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刚迈出师范学校大门、初涉教坛的我似蹒跚学步的幼儿,在教育教学天地里摇摇晃晃。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交响乐刚奏响序曲,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教育类报刊难得一见。一天,我在学校教导处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本教育杂志,随手翻了翻,只记得从封面到封底都是黑白的。这就是《江西教育》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两年后深秋的一天下午,学校通知部分教师到小会议室开会。到了会场才得知,《江西教育》编辑部来了一位领导,想听听大家关于如何办好《江西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参加座谈会的教师年纪最大的已近花甲,小的如我20出头。大家从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实践,畅所欲言。第二天,县文教局召集城区部分教师到文教局开会,专门听取编辑部那位领导的报告。那天上午,那位领导从《江西教育》创刊时的背景到办刊的宗旨,从栏目设置到改版设想,从选题策划到投稿注意事项,足足讲了一上午。这就是我与《江西教育》相识的开始。
也许是从小就偷看了家藏线装书《水浒传》的缘故,从读初中起我就有了当作家的梦想,高中时开始写章回小说,但直到为人之师仍然没有一个字发表。听完《江西教育》编辑部那位领导的报告后,我决定尝试为《江西教育》写稿。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心得,从课堂教学设计到学生作文评语书写,只要有所感悟,我都会记录下来整理成文,然后投给《江西教育》。从酷暑到严冬,不知用去了多少稿纸,接到过多少退稿信。关于那段经历,我在后来写的随笔《格子难爬》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将填得满满的‘格子’塞进信封,塞进邮筒,似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发出第一封情书,渴盼与惶恐就开始缠人。”
就在这屡战屡败、屡退屡投中,时光把我带到了1986年秋季。
或许是生于秋季的缘故,我对秋天有一种特殊情结。我欣赏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秋天,但我更沉醉于秋风萧瑟、落叶无边、古道西风、长空孤雁的秋天。每当读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古人的咏秋名句时,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便油然而生。这年十月的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又登上了三层教学楼的楼顶,眺望暮云低垂、秋风习习的远山。这时,一位老师在院子里举着一个信封,大声叫着我的名字。
我赶忙下楼,接过信封一看,发现是《江西教育》编辑部寄来的。我匆匆拆开信封,把杂志抽了出来,这是一本当年第10期的《江西教育》。我迅速翻着这本散发着油墨香的崭新刊物,在第35页终于看到了赫然印着我姓名的文章《续补课文内容的尝试》。那一刻,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时的《江西教育》和第一次相逢时已有明显差别,封面、封底已是彩页,栏目也已达近20个,内容包含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业务探讨、教育文摘等。
我把那期的《江西教育》放在枕边十多天后才将她置于抽屉。处女作的发表带给我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经济上的实惠。两个多月后,编辑部给我寄来了8元稿费,学校和县教研室按规定奖励了我72元。80元,对于当时工资仅几十元的我来说,不啻是一笔“横财”,为此,我兴奋了好长时间。
此后,我的名字印成铅字的频率便日渐加快。《赣南日报》《赣南教育》先后刊登过我的教育、教学心得文章。《羊城晚报》《江西青年报》《妇女之声报》《赣南文艺》《赣南日报》《赣南文化报》先后刊登了我十多篇(首)散文、诗歌。
时光如白驹过隙,近30年光阴眨眼而过。《江西教育》已从“丑小鸭”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少女,乃至丰韵十足的少妇。如今的我也已华发早生,这些年来,我已发表各类文章数十万字,这些成绩的取得,跟《江西教育》对我的帮助和鼓励是分不开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江西教育》那些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老师,永远不会忘记1986年的那个秋季。◆(作者系南康市教育局纪检书记)
两年后深秋的一天下午,学校通知部分教师到小会议室开会。到了会场才得知,《江西教育》编辑部来了一位领导,想听听大家关于如何办好《江西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参加座谈会的教师年纪最大的已近花甲,小的如我20出头。大家从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实践,畅所欲言。第二天,县文教局召集城区部分教师到文教局开会,专门听取编辑部那位领导的报告。那天上午,那位领导从《江西教育》创刊时的背景到办刊的宗旨,从栏目设置到改版设想,从选题策划到投稿注意事项,足足讲了一上午。这就是我与《江西教育》相识的开始。
也许是从小就偷看了家藏线装书《水浒传》的缘故,从读初中起我就有了当作家的梦想,高中时开始写章回小说,但直到为人之师仍然没有一个字发表。听完《江西教育》编辑部那位领导的报告后,我决定尝试为《江西教育》写稿。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心得,从课堂教学设计到学生作文评语书写,只要有所感悟,我都会记录下来整理成文,然后投给《江西教育》。从酷暑到严冬,不知用去了多少稿纸,接到过多少退稿信。关于那段经历,我在后来写的随笔《格子难爬》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将填得满满的‘格子’塞进信封,塞进邮筒,似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发出第一封情书,渴盼与惶恐就开始缠人。”
就在这屡战屡败、屡退屡投中,时光把我带到了1986年秋季。
或许是生于秋季的缘故,我对秋天有一种特殊情结。我欣赏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秋天,但我更沉醉于秋风萧瑟、落叶无边、古道西风、长空孤雁的秋天。每当读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古人的咏秋名句时,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便油然而生。这年十月的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又登上了三层教学楼的楼顶,眺望暮云低垂、秋风习习的远山。这时,一位老师在院子里举着一个信封,大声叫着我的名字。
我赶忙下楼,接过信封一看,发现是《江西教育》编辑部寄来的。我匆匆拆开信封,把杂志抽了出来,这是一本当年第10期的《江西教育》。我迅速翻着这本散发着油墨香的崭新刊物,在第35页终于看到了赫然印着我姓名的文章《续补课文内容的尝试》。那一刻,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时的《江西教育》和第一次相逢时已有明显差别,封面、封底已是彩页,栏目也已达近20个,内容包含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业务探讨、教育文摘等。
我把那期的《江西教育》放在枕边十多天后才将她置于抽屉。处女作的发表带给我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经济上的实惠。两个多月后,编辑部给我寄来了8元稿费,学校和县教研室按规定奖励了我72元。80元,对于当时工资仅几十元的我来说,不啻是一笔“横财”,为此,我兴奋了好长时间。
此后,我的名字印成铅字的频率便日渐加快。《赣南日报》《赣南教育》先后刊登过我的教育、教学心得文章。《羊城晚报》《江西青年报》《妇女之声报》《赣南文艺》《赣南日报》《赣南文化报》先后刊登了我十多篇(首)散文、诗歌。
时光如白驹过隙,近30年光阴眨眼而过。《江西教育》已从“丑小鸭”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少女,乃至丰韵十足的少妇。如今的我也已华发早生,这些年来,我已发表各类文章数十万字,这些成绩的取得,跟《江西教育》对我的帮助和鼓励是分不开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江西教育》那些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老师,永远不会忘记1986年的那个秋季。◆(作者系南康市教育局纪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