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必圆”的最高指示

来源 :财经界·通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o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馒头也有国家a标准了,据说以后馒头必须是圆的……
  
  “馒头也有国家标准了,据说以后馒头必须是圆的⋯⋯”这个消息乍听之下让人哭笑不得,以至于笔者以为这又是一则充满着搞怪意味的网络“恶搞”新闻,可是这个消息却很快得到了证实,全国各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由国家标准委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馒头的相关术语、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储存和运输等;详细描述了外观、内部、口感、滋味和气味等“感官质量要求”云云。虽然相关部门负责人很快发表声明,表示有关“馒头必圆”的说法只是一个误解,但从此以后,从《标准》这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馒头才能名正言顺称为馒头,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说,这样一份标准是由河南一家生产馒头的企业草拟,经某些专家研审后,报国标委批准的。该企业负责人说,河南是小麦产出大省,很多食品企业都批量生产馒头供应市场。可是现在像他们这样的正规馒头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却快被那些手工作坊里生产的“劣质”馒头侵占完了。
  我们姑且承认,手工作坊生产的馒头质量确实比不上这些企业的标准化馒头,但除非这些“劣质”馒头违反了食品卫生管理法,否则市民就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事实上,“标准”馒头在同样大小下,价格大约要比手工馒头贵出将近一倍。市场份额的缩小,不能光说是“劣质”驱除“优质”吧?
  推动馒头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这些经济口号普通市民不怎么关注,他们关注的是,馒头会不会因此而涨价?
  馒头标准化了,那些手工制作馒头的个体商户必然无法達到规定要求,慢慢就会消失掉。而仅剩下为数不多的馒头企业,如果联合抬高馒头价格的话,老百姓可能就吃不起馒头了,那馒头做得再好、再标准,又有什么用?
  这并非不可能的事情。早几年,家电业的巨头们进行的数次价格联盟会议的邀集,不就是一个警讯么?
  馒头国标中不少规定的技术要求让人疑窦丛生,比如说馒头的大小。难道只有按照这家草拟国标的河南企业规格生产的馒头才能称为“馒头”吗?对于别的生产馒头的企业来说,这是否也是一种不公平?他们被迫对自己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做出调整,很可能给自己的经营成本造成负担。而且,老百姓根据自己家里人口的多少、一顿饭的消耗量,来决定是买大馒头合算还是小馒头合算,这样的选择机会也要被剥夺吗?
  虽然馒头国标出台后,有关官员一再声称,此国标并非是强制性的,只是一个推荐标准,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统一采用。但议论的沸沸扬扬还是说明了,这样的国标有很大的误导性。
  在老百姓的意识中,什么才是合格产品?达到国家标准的产品就是合格产品。这必然会让那些没有这样标识的馒头生产者处于一个被“污名化”的境地,迫使他们不得不加入到标准馒头生产的行列。大部分没有实力加入的,只好被淘汰掉。很多老百姓质疑:“是不是以后我们只能去超市买有统一标识的袋装馒头,那种热气腾腾的现蒸馒头我们再也吃不到了?”
  “民以食为天”。这样一个关系到老百姓民生大事的国标出台,只是由一家企业提出,国标委的大红戳一盖,全中国的馒头就都要听它的,也难怪大家不理解、不服气。很多事情都需要标准化,这并没错,可并不等于所有的标准化都是对的,比如说标准化考试就不少闹笑话——某道题无一人答对,一查,原来是标准答案错了。现行颁布的馒头标准是否科学,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目前是不是需要制定这样一个馒头标准?到底能不能达到官员们所说的“产业规模化”的目的?是利大还是弊大?要不要有更多的业内人士来参与,并通过更广泛的论证和咨询再行制定?怎样让老百姓清楚了解它的真正意义?我想,这些都是值得“馒头国标”的制定者们深思的问题。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钢铁行业最大的指导性组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简称中钢协)在“劝退事件”上的处理略显草率,尽管市场传言的“1万吨出口额下限”的衡量标准在政策出台之时仍然可能微调,但中钢协保留1000家左右出口企业的预期目标是很难变更了,这意味着从事钢铁出口贸易的1万多家企业其中的9000家之多,在一纸文件之后将不得不“另择生路”。  在笔者看来,中国钢材出口贸易之所以在过去一两年中大幅增长,其直接原因是中国
期刊
钢铁行业注定再次调整。从大规模的钢铁并购整合开始,中国的钢铁企业产能快速扩张,对外出口贸易急速增长,大量的低端钢材、粗钢以较低的价格出口海外。  混乱的市场竞争实际上带来的是处于产业链中段的钢铁炼制企业利润的大量失血。那么,通过连续的政策调控,紧急止血同样在所难免,淘汰出口额较低的中小型钢材贸易企业势必成为源头治理的一剂“猛方”,而随后,处于钢铁行业的生产和销售,亦将在杠杆的平衡作用下逐步趋稳。 
期刊
加入GPA(WTO《政府采购协议》)谈判,是继加入WTO后,中国在对外经贸领域开展的又一项重大谈判。    中国政府在2001年加入WTO时曾承诺,加入WTO后即成为GPA观察员,并尽快启动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GPA)谈判。时隔6年,这一谈判进程终于启动。  “现在应当是中国开始谈判的最佳时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说。  2007年12月28日,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代表中国政府,
期刊
从某种层面上说,油价“破百”将导致以消费为导向的中国经济形式进一步产生变动。    2008年1月2日,纽约市场(WTI)原油首破100美元/桶大关,宣告全球能源转折点的到来。伦敦巴克莱资本国际(Barclays Capital)分析师Kevin Norris甚至预测,从100美元到110美元,甚至是120美元一桶,原油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不断上升。  “到2024年,该组织将无法满足国际原油的
期刊
最新政策:  2007年12月,中国海关总署以2007年第77号公告发布《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证书签发与核查操作程序》,这是为了执行《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由《协定》成员六国共同制定通过,其主要内容是对原产地证书的申请、签发、核查和其他相关操作程序做出规定。这对企业又提出了一个程序的要求,只有符合这些程序,才可以享受优惠。    原产地规则是世界贸易体制中不可忽视的制度之一,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它
期刊
一个有序健康的加工贸易大环境正在形成,届时,在一部分企业被淘汰积淀之后,越来越多企业将不断上扬!     2008年1月21日,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于上一年年底联合发布的“新一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正式施行,该禁止目录共计589个10位海关编码商品,业内呼声最高的钢铁制品和矿产品均在其列。  早在2007年下半年,饱受“压抑”的钢铁行业便已面临巨大的行业变革。  “此次加贸禁止类目录,或许是200
期刊
2008年,奥运年,大选年。  2008年元月,美国次级贷款风波善后措施层出不穷。中国政府公布严控物价。  不料,这个时候,一只烤熟了的鸭子,竟然搅得中国A股市场大起波澜。全聚德,成为了元月最耀眼的一只股票。只是闪亮得有点刺眼。    奥运概念不是万能的  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十余家券商大都认为全聚德在二级市场上的合理价位应在每股21~25元之间,但全聚德首日交易即以每股42.3元报收,
期刊
“2008年,铁矿石仍将上涨;新政策又将出台,届时将有2/3的贸易型钢铁出口企业因资质不够而被砍去。”中国钢铁业迈入一个全新的拐点!    2007年,中国的钢铁企业创造了新的纪录:全年产量5亿吨!行业赢利再上一个台阶。然而,2007年的中国钢铁企业过得似乎并不顺心:出口政策数次调整,产业的整合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  作为供应链的第一环,铁矿石决定着钢铁生产企业的利润多少,乃至生死问题。而上
期刊
说现在是“会展时代”,也许还言之过早,但中国企业的会展意识,的确已经在近几年中被调动得激昂不已。不仅国内的各式展会开办得如火如荼,不少企业更早已走在了通往世界的参展之路上。  企业选择了境外参展,也就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道路,这是一场比细节、比专业素养的游戏,任何一点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葬送好局。并且,近年来展会上频频出现的知识产权风波,也在不停地折磨着企业的神经。  然而,这也是一条充满着希望的
期刊
纵观硝烟滚滚的外贸战,各种计策、谋略无时无刻不在粉墨登场,要想在商战中百战不殆,就必须“知己知彼”,研习商战36计。  近年来,中外贸易实战中,精彩纷呈;中外双方你来我往,互相拆招,目的只有一个——尽最大限度保护自身的利益!因为在国际贸易舞台上的经验尚浅,长期以来,众多的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战中缚手缚脚,甚至无计可施。近两年来,来自欧盟、美国的反倾销、贸易壁垒成为众多中国外贸企业的心头隐痛。  幸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