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作证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hao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丰台区永定河上,有座十一孔联拱大石桥,这便是卢沟桥。桥东侧约200米处,有一座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就坐落在城里。在跨入新世纪之际,我来到宛平城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卢沟桥与平汉铁路大桥并行横跨永定河,是北平咽喉要道,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日寇于1933年1月占领山海关,2月占领热河省,4月占领长城各口,1935年策动华北事变,成立伪冀东自治政府,进而派兵强占丰台,到1936年,日寇已从东、西、北三面形成了对北平的包围。日寇如果夺取卢沟桥,不仅对北平形成合围之势,而且洞开了南下华北平原的门户。
  日寇为了制造卢沟桥事变,诡称7月7日夜10时在距北平十余公里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时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尽管这名士兵20分钟后自动归队,但事件的导演者依旧按原计划把这场丑剧演下去,在提出进宛平城搜查失踪士兵的无理要求遭中国驻军拒绝后,增兵卢沟桥,炮击宛平城,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七七事变爆发!
  1937年7月底,日寇占领平津,然后兵分三路,沿平汉、津浦线南进和沿平绥路西进,一场精心策划的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了,参观纪念馆的日寇暴行厅,我深深感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战争,与其说是一场欲征服中国的侵略战争,不如说是一场欲将中华民族灭种亡国的血腥屠杀。
  日寇暴行厅里的每一张图片都是一起慘案,每一起惨案都留下如丘的尸体和累累白骨。仅一场南京大屠杀,就有30万中国人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下。其中,两个日军军官开展了杀人比赛,一个已杀了105人,另一个已杀了106人,两个人手拄军刀,提着血淋淋的人头,还那么狰狞地笑着,让你分不清楚这到底是人还是野兽!
  在日寇暴行厅,还有这样一组蜡像:在一张手术床上,一个中国人被紧紧地绑住手脚,左胸有一条长长的刀口,露出半个心脏,血汩汩地流着,心脏还在一颤一颤地跳动,旁边,依次站立着4个日本军官,其中一个身穿卫生衣,右手拿着锋利的手术刀,双手沾满了鲜血。不用说,这是日寇实施细菌战、化学战部队活体解剖中国人的一个场景。很多观众参观这组蜡像时,不敢正眼观看,瞅一眼便一声惊叫,随后迅即离去。只有我们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含泪愤然站在那儿看。不能怪善良的观众胆小、害怕,那场面实在是太恐怖、太血腥、太残忍了。事实上,解剖活人的现场,既有四溅的鲜血,又有被解剖者痛苦的号叫,肯定比这组蜡像要恐怖得多。我实在想象不出,有着怎样的凶残才能把手术刀捅向一个活人的心脏,而不经麻醉被活生生掏出心脏的我们的同胞,经受的又是何等的痛苦啊!
  历史是已经冻结了的事实,不是随意编造就可以改变的。在21世纪的今天,距离七七事变的爆发已经八十多年了,但日本帝国主义的阴魂至今不散,日本极右势力极力通过各种方式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我想,只要卢沟桥的狮子还是石头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滔天之罪就休想抹掉。在日本,有些人念念不忘日本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悲伤,却不记得日本侵华战争带给中国3500万人伤亡,6000亿美元经济损失的深重苦难。鉴于此,我们实在不敢指望那些健忘或者偏忘症患者们,能够承认或者记住他们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尊重和正视历史,才能赢得未来。
  看过“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人,都会为如丘的尸体和累累白骨所震撼,都会刻骨铭心地理解什么叫“痛心”!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曾狂妄地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在日本帝国主义看来,此话不是没有根据的,日寇从发动九一八事变到吞并东北全境,也只用了三个月时间。但是,日本帝国主义者最终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这就是,它在发动七七事变,预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时候,忽略了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和中国人民的力量。因此,日本帝国主义在它挑起七七事变的同时,也就开始挖掘埋葬自己的坟墓了。
  硝烟虽早已散尽,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抵抗外辱的精神将永久长存。
  责任编辑:海霞
其他文献
这天,我想吃盘菜汤圆。  盘菜汤圆,不是一道下饭的菜,它应该是一份点心。我的突发奇想不是来自我的创造力,而是来自记忆。小时候,奶奶经常做这道点心,当奶奶变成天上的一颗星星后,我才越发想念有关她的日常琐碎。  我不爱吃甜食。芝麻、花生、红豆、核桃、豆沙、各种果仁包在里头的甜汤圆,乍吃一颗,还是香糯的,如果吃第二颗就会驹得慌,但我的妹妹总会经常性地提出想吃这种汤圆,尤其是芝麻花生馅的。我认为她这种念头
期刊
早晨的阳光柔和地映照在房子墙壁上,轻抚着每一件看得到的家具。  打开房门,整个内部变成一片生命的流动体,闻到空气里淡淡的气息,优雅而隆重。沙发、床都是新的,但还有几件红漆旧家具夹杂在其中,虽然有点不协调,但却像默默诉说着已有的历史故事与痕迹。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老家。  小时候,最让我留恋和自豪的就是挨着家门前的这条小河了。它尽管仅一米多宽,可它的水源却是大罗山顶溪流倾泻而下的清澈碧绿、纯净
期刊
了解一些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人,都不会忽略茹志娟这个名字。  那时候,茹老的家在上海闹市区,但一进入她的寓所,市井的喧闹顿时被关在门外。初见茹老,我立刻被她高雅的气质吸引住了:67岁的她,中等身材,穿件白毛衣,步履轻盈,精神矍铄,宽阔的眉宇充满了智慧和灵气。我感到,用她文章里的那些形容词来形容她本人,不仅不算过分,似乎她自身比她笔下的人物显得更加深沉、委婉、清新、柔美。  话题从茹老目前的状况谈起。茹
期刊
白蛤  白蛤,四五月份肉质最肥、最鲜嫩:清水浸泡,放点盐,让沙粒吐露出来。姜片葱段,清煮,原汁原味,汤汁鲜美可口。天气热,口渴,吃饭时喝汤,真是惬意。  这片好空、好阔的涂滩上,洋溢着风的舌尖上有咸水的腥气。这里的泥土受潮水时涨时落的冲击,于是形成泥坎坷的,或是硬邦邦的沙滩。各有千秋的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年是沙滩,明年可能变成泥泞一片。它们相生相克,且并行不悖。涂滩上的沙滩,不像西北大沙漠无水
期刊
75岁高龄的岳父,身体硬朗,走路带风,让人怎么也看不出来已是年逾古稀之人。  岳父一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后,回到老家当起了农民,种起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劝他,工作了一辈子,也该歇一歇、享享福了。老人终究拗不过我们,答应在家就养养鸡、种种菜什么的。勤劳这种品性,如同一颗种子,已深深地扎根在岳父的骨子里。  “爸爸要喂猪!”(湘北农村称养猪为喂猪)当老婆告诉我这个消息时,
期刊
那年小学毕业,我跟着姐姐到镇上的重点中学读书。开学的第一天,在镇中心幼儿园当园长的大姐领我住进镇政府的一间小屋里,屋里光线不好,有8平方米左右,我且称之为小黑屋。这间小黑屋,是镇政府分配给我姐的住处,但我姐跟着姐夫在附近的中心校住,我则享受了政府一般工作人员一样的住所。  小黑屋是土木结构的两层小阁楼。一楼是砖,楼基是石头砌的,与邻东一面的三层办公大楼呈水平,但比西面的平地高出两米左右,在西面平地
期刊
自古以来,中国就多出隐士,且喜与垂钓结下不解之缘。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真正的隐士高人,当属严子陵。他不属于姜太公愿者上钩式的功利性垂钓,也不是柳宗元那种万念俱灰的郁闷与孤独的垂钓,更不是厌世与颓废,促使他意志丧失,无赖与乡野为伍的垂钓,而是以一种是非判断、审时度势、适时取舍的睿智做出的一种人生大转移。我觉得,这是他的一种生存策略的精确筛选,与对生存危机感的正确解读。走向隐士、垂钓山水、修身养性,
期刊
年味已渐渐浓厚,灰色的天空中不时响起鞭炮的爆炸声。一个个冲天炮在半空中炸开,时而天女散花、时而满星齐耀、时而百花齐放。散放在空气中烟花的味道,将年味的色彩浸染得更加隆重。那是放了寒假的小孩儿放的。  县城街道上早已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甜甜的糖果、咧开嘴笑的开心果、五颜六色的水果、气球、红红的灯笼,正仰着一张张鲜艳的笑脸将大人、小孩儿诱惑。小商小贩们手提喇叭,拼命地鼓着腮帮子在叫喊:“买年货啦!买
期刊
孔老先生是我的恩师、老领导、老前辈,上世纪80年代的气象局局长。  那年,我18岁,一个懵懂少年。“文革”后期,按“老大下放,老二分配”的政策,初中毕业的我就参加工作了。计划经济年代,我一心想分配到“商粮供”等单位,本来已经分配到镇上供销社,后来听说是孔老先生把我从几百份的人事档案中挑选出来,特地要到气象部门的。  看到一个个同时分配工作的朋友“志高气昂”地到供销社、粮管所上班,我心里又气又恼,情
期刊
大雪节气过后,北方已是隆冬,一片萧瑟。而江汉平原仍是浓浓的残秋,堤坝上的野草变得枯黄,湖畔、沟渠两侧的柳树、白杨,枝叶半枯半黄,随风飘逸,萎黄的芦苇、洁白的花绒在轻吟浅唱,成片的水杉,染成厚重的古铜色,犹如一幅铜版画。  这是我第一次来湖北监利,与同行的几位友人在长江大堤、洪湖岸边走走,领略江湖原野的秀美风光。一泓泓水田,留下一杆杆挺立、干枯的荷枝和低垂的荷叶,这不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真实写照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