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也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在我国的所有建筑工程中,安全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因为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搞好工程项目施工生产等一系列工作的基本保障。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工程建筑中存在的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工业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改善措施
1.建筑施工管理概述
近年来, 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资料显示, 2005年我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4745.8亿元, 同比增长19.7% ,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018 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 , 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建筑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 2005年全国建筑业发生伤亡事故2288起, 死亡2607人, 居工矿商贸领域第二位。造成建筑行业事故频发的原因十分复杂, 主要有: 建筑安全管理机制与安全生产的现状不相适应; 建筑安全交叉管理突出; 建筑企业粗放经营, 管理水平较低; 施工工序及安全技术复杂, 不稳定因素较多; 建筑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建筑安全研究滞后等等,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又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按照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来开展施工安全的组织和技术管理工作。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国家、行业也颁发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条例、标准及规范,安全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管理也日趋规范化,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是好的,但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压价”使建筑安全成为“无源之水”,重大施工安全事故依旧连连发生,安全事故得不到明显遏制。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而在工程投标中往往又是低价中标,承包人为了弥补压价造成的损失,只好降低质量安全标准,导致安全设施不完善、安全措施不落实、隐患整改不到位,这样一来,不发生事故是侥幸,发生事故是必然,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①安全监管存在不足。②建筑市场环境亟待规范,安全生产责任难以落实。③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现象。④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特别是民工安全素质偏低。⑤安全技术不能与施工技术同步发展。现代安全科学理论的表征现代安全科学理论认为, 伤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品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需要在总结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等来提高人的意识和能力; 物的不安全状态须采取实用安全技术来改善。对于工业复杂系统, 完全依靠安全技术系统的可靠性和人的可靠性还不足以完全消除事故; 直接影响安全技术系统可靠性和人的可靠性的组织管理因素, 事实上已成为导致复杂系统事故发生的最深层原因。建筑施工作为一个复杂大系统, 人、设备、环境三类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根据布尔代数原理, 描述这四类因素的逻辑关系, 可用如下公式:
T =X1( X2+X3+X4) =X1X2+X1X3+X1X4 (4)式中, T 代表事故; X1 代表导致事故的管理因素; X2代表导致事故的人的因素; X3 代表导致事故的设备因素;X4代表导致事故的环境因素。公式(4) 表明, 导致事故发生的四类因素中, 管理因素的结构重要度最大, 制约着其他三类因素。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出现问题, 必然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缺陷, 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勘察或设计,或改变勘察设计文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使勘察设计成果存在缺陷,不能保证建筑物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工程监理单位未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认真的审查,在施工工程中也没有对施工单位落实安全措施的情况进行认真监理,发现事故隐患时,也未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整改和消除;检测单位出示虚假报告,随着国家基建投资的不断加大,建筑企业准入政策的调整,使得施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施工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最近几年,个体建筑业迅猛发展,施工企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由于施工单位是建筑安全活动中处于的主体和核心的地位,建筑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的身上。施工安全事故不但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建筑业的声誉,而且直接造成人身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近年来,虽然我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每年逾千人死亡、逾百亿元直接经济损失[1]的现状仍然提醒着我们: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突破。 建设工程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产品固定,人员流动性大、多为露天作业、高处作业、交叉作业、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差,不安全因素会随着工程的进度变化而变化,这从客观上造成安全隐患较多。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施工安全管理与施工安全技术。施工安全技术的提高可以消除设备、工具的隐患缺陷,为作业人员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但要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国施工安全状况,还必须依靠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安全技术的防护功能。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改善措施
安全技术措施的交底是重要的,但是安全技术措施的检查落实就更重要。项目技术经理、执法经理、施工负责人(工程部长、技术部长、工长等)、编制者和安全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工地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违反安全技术措施规定的行为,并且要注意发现和补充安全技术措施的不足,使其更加完善、有效。各级安全部门要以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为依据,以安全法规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为准则,每天对各工地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监督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开展对建筑安全科技的基础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开发研制建筑安全健康防护产品,研究实施改革工艺,如将现浇砼墙板或砖墙改为予制墙板;现场拌搅混凝土改商品混凝土(注:长沙在推广);机械代替了手工操作;垂直运输机械改变了运输方式(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出现);将高处作业变为地面作业;现场作业变为工厂作业;施工现场从开放式防护达到了全封闭式防护,减少“五大伤害” 使事故大幅下降,安全生产形势得到根本好转,总之,在企业安全管理中要大力推行全面安全管理模式,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注:新老七种工具)引入到安全生产中,强调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在现场,也按照“四个阶段、八个步聚”地开展各项安全管理小组活动。全面抓安全,全员抓安全,主动抓安全,联动抓安全,上下抓安全,时刻抓安全,创新抓安全。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也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我们的调研,主要目的针对我们对施工现场安全保证体系的概念,如何建立施工现场安全保证体系及施工现场安全保证体系有效性评价做了第一步的研究探讨,是为施工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寻找一条可操作的途径。也为建设行政主管或安监部门对施工企业进行的有效管理、方便管理、信息管理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同时能为有关《法律》在修改时,更注重人性化,更加符合现实,更易普及推广。
4.总结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安全技术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 与自然科学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企业管理、施工组织、工艺工序方法、材料、机械及设备等等, 都与建筑施工安全密切相关。因此, 在施工生产中, 必须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按照定置管理的要求, 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 做到标准化生产、高效生产、安全生产, 以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力争.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研究的对策建议[J].调查研究.2006,(5).
[2]孟起然.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方法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8).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改善措施
1.建筑施工管理概述
近年来, 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资料显示, 2005年我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4745.8亿元, 同比增长19.7% ,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018 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 , 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建筑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 2005年全国建筑业发生伤亡事故2288起, 死亡2607人, 居工矿商贸领域第二位。造成建筑行业事故频发的原因十分复杂, 主要有: 建筑安全管理机制与安全生产的现状不相适应; 建筑安全交叉管理突出; 建筑企业粗放经营, 管理水平较低; 施工工序及安全技术复杂, 不稳定因素较多; 建筑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建筑安全研究滞后等等,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又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按照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来开展施工安全的组织和技术管理工作。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国家、行业也颁发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条例、标准及规范,安全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管理也日趋规范化,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是好的,但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压价”使建筑安全成为“无源之水”,重大施工安全事故依旧连连发生,安全事故得不到明显遏制。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而在工程投标中往往又是低价中标,承包人为了弥补压价造成的损失,只好降低质量安全标准,导致安全设施不完善、安全措施不落实、隐患整改不到位,这样一来,不发生事故是侥幸,发生事故是必然,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①安全监管存在不足。②建筑市场环境亟待规范,安全生产责任难以落实。③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现象。④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特别是民工安全素质偏低。⑤安全技术不能与施工技术同步发展。现代安全科学理论的表征现代安全科学理论认为, 伤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品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需要在总结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等来提高人的意识和能力; 物的不安全状态须采取实用安全技术来改善。对于工业复杂系统, 完全依靠安全技术系统的可靠性和人的可靠性还不足以完全消除事故; 直接影响安全技术系统可靠性和人的可靠性的组织管理因素, 事实上已成为导致复杂系统事故发生的最深层原因。建筑施工作为一个复杂大系统, 人、设备、环境三类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根据布尔代数原理, 描述这四类因素的逻辑关系, 可用如下公式:
T =X1( X2+X3+X4) =X1X2+X1X3+X1X4 (4)式中, T 代表事故; X1 代表导致事故的管理因素; X2代表导致事故的人的因素; X3 代表导致事故的设备因素;X4代表导致事故的环境因素。公式(4) 表明, 导致事故发生的四类因素中, 管理因素的结构重要度最大, 制约着其他三类因素。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出现问题, 必然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缺陷, 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勘察或设计,或改变勘察设计文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使勘察设计成果存在缺陷,不能保证建筑物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工程监理单位未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认真的审查,在施工工程中也没有对施工单位落实安全措施的情况进行认真监理,发现事故隐患时,也未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整改和消除;检测单位出示虚假报告,随着国家基建投资的不断加大,建筑企业准入政策的调整,使得施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施工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最近几年,个体建筑业迅猛发展,施工企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由于施工单位是建筑安全活动中处于的主体和核心的地位,建筑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的身上。施工安全事故不但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建筑业的声誉,而且直接造成人身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近年来,虽然我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每年逾千人死亡、逾百亿元直接经济损失[1]的现状仍然提醒着我们: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突破。 建设工程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产品固定,人员流动性大、多为露天作业、高处作业、交叉作业、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差,不安全因素会随着工程的进度变化而变化,这从客观上造成安全隐患较多。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施工安全管理与施工安全技术。施工安全技术的提高可以消除设备、工具的隐患缺陷,为作业人员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但要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国施工安全状况,还必须依靠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安全技术的防护功能。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改善措施
安全技术措施的交底是重要的,但是安全技术措施的检查落实就更重要。项目技术经理、执法经理、施工负责人(工程部长、技术部长、工长等)、编制者和安全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工地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违反安全技术措施规定的行为,并且要注意发现和补充安全技术措施的不足,使其更加完善、有效。各级安全部门要以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为依据,以安全法规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为准则,每天对各工地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监督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开展对建筑安全科技的基础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开发研制建筑安全健康防护产品,研究实施改革工艺,如将现浇砼墙板或砖墙改为予制墙板;现场拌搅混凝土改商品混凝土(注:长沙在推广);机械代替了手工操作;垂直运输机械改变了运输方式(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出现);将高处作业变为地面作业;现场作业变为工厂作业;施工现场从开放式防护达到了全封闭式防护,减少“五大伤害” 使事故大幅下降,安全生产形势得到根本好转,总之,在企业安全管理中要大力推行全面安全管理模式,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注:新老七种工具)引入到安全生产中,强调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在现场,也按照“四个阶段、八个步聚”地开展各项安全管理小组活动。全面抓安全,全员抓安全,主动抓安全,联动抓安全,上下抓安全,时刻抓安全,创新抓安全。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也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我们的调研,主要目的针对我们对施工现场安全保证体系的概念,如何建立施工现场安全保证体系及施工现场安全保证体系有效性评价做了第一步的研究探讨,是为施工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寻找一条可操作的途径。也为建设行政主管或安监部门对施工企业进行的有效管理、方便管理、信息管理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同时能为有关《法律》在修改时,更注重人性化,更加符合现实,更易普及推广。
4.总结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安全技术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 与自然科学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企业管理、施工组织、工艺工序方法、材料、机械及设备等等, 都与建筑施工安全密切相关。因此, 在施工生产中, 必须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按照定置管理的要求, 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 做到标准化生产、高效生产、安全生产, 以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力争.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研究的对策建议[J].调查研究.2006,(5).
[2]孟起然.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方法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