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推进,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本文首先从理论方面介绍我国利率传导机制双轨制现状,再从理论上研究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影响;其次,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总体上是提高的;最后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利率传导机制 利率市场化
一、引言
宏观经济的变化是纷繁复杂的,如何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各国政府货币政策制定的依据,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也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从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逐步放开金融管制,促进金融创新,很早地步入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90 年代之后,我国逐步放开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管制,这是我国正式步入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一个显著标志。2013 年 7 月 20 日,我国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放松存款利率管制上。2014 年 5 月 1 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推进,货币市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是否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推进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及是否对我国经济总产出,消费和出口产生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现状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体制原因,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利率传导机制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因为其传导机制顺利运行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商品和资本市场,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所以我国的利率体系实际上还是非市场化的。在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实施双轨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当前的利率体系存在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的情况,使得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有两条途径:第一条传导路径是央行直接调控管制利率来调控宏观经济,第二条路径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引导利率的变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前者央行是通过控制存贷款的利率来管制利率,后者是运用完全市场化的回购利率来调控经济,最终实现其政策目标。因为我国当前并未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所以央行的主要利率传导途径仍然是管制利率传导途径。但是,管制利率的存在实际上会导致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的減弱。
三、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实证分析
(一)变量指标的选取和数据处理
为了检验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是否随利率市场化进程变化,并且考虑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不同阶段的影响,我们以2007年为时间节点,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分为1999-2007和2008-2016两个阶段。
选取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货币市场利率指标,记为Y;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完成额作为投资指标,记为X1;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消费指标,记为X2;选取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作为产出指标,记为X3;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价格指标,记为X4。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官网,真实有效。
由于文章选用的是月度数据,可能会涉及到季节变动因素的影响。因此先将X1和X2这两个时间序列采用Census X-12进行季节调整,并将调整后的序列分别记为S1、S2。其次,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个指标进行取对数变换,以使各变量数值单位较统一,记为lnS1和lnS2。
(二)平稳性检验
由于VAR模型要求各数据序列是平稳的,所以在建模前必须对已产生的各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 4-1:
由上表可知,五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所以原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两个阶段的协整方程进行比较,可知,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货币市场利率与消费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呈现负相关关系,且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消费增长率和CPI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有所提高。利率市场化在不断推进过程中,货币市场利率对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所以货币市场利率通过投资和消费向产出传导的效率有所提高,即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提高。
因此,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培育和完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不断扩大Shibor在金融市场上的运用,完善金融市场的信用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扩大货币市场规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金融创新,加强市场监督,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加强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建设,深化企业产权改革,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 方意,方明.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确立及其动态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13(7):84-97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利率传导机制 利率市场化
一、引言
宏观经济的变化是纷繁复杂的,如何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各国政府货币政策制定的依据,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也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从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逐步放开金融管制,促进金融创新,很早地步入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90 年代之后,我国逐步放开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管制,这是我国正式步入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一个显著标志。2013 年 7 月 20 日,我国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放松存款利率管制上。2014 年 5 月 1 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推进,货币市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是否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推进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及是否对我国经济总产出,消费和出口产生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现状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体制原因,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利率传导机制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因为其传导机制顺利运行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商品和资本市场,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所以我国的利率体系实际上还是非市场化的。在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实施双轨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当前的利率体系存在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的情况,使得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有两条途径:第一条传导路径是央行直接调控管制利率来调控宏观经济,第二条路径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引导利率的变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前者央行是通过控制存贷款的利率来管制利率,后者是运用完全市场化的回购利率来调控经济,最终实现其政策目标。因为我国当前并未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所以央行的主要利率传导途径仍然是管制利率传导途径。但是,管制利率的存在实际上会导致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的減弱。
三、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实证分析
(一)变量指标的选取和数据处理
为了检验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是否随利率市场化进程变化,并且考虑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不同阶段的影响,我们以2007年为时间节点,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分为1999-2007和2008-2016两个阶段。
选取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货币市场利率指标,记为Y;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完成额作为投资指标,记为X1;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消费指标,记为X2;选取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作为产出指标,记为X3;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价格指标,记为X4。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官网,真实有效。
由于文章选用的是月度数据,可能会涉及到季节变动因素的影响。因此先将X1和X2这两个时间序列采用Census X-12进行季节调整,并将调整后的序列分别记为S1、S2。其次,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个指标进行取对数变换,以使各变量数值单位较统一,记为lnS1和lnS2。
(二)平稳性检验
由于VAR模型要求各数据序列是平稳的,所以在建模前必须对已产生的各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 4-1:
由上表可知,五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所以原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两个阶段的协整方程进行比较,可知,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货币市场利率与消费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呈现负相关关系,且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消费增长率和CPI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有所提高。利率市场化在不断推进过程中,货币市场利率对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所以货币市场利率通过投资和消费向产出传导的效率有所提高,即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提高。
因此,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培育和完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不断扩大Shibor在金融市场上的运用,完善金融市场的信用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扩大货币市场规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金融创新,加强市场监督,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加强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建设,深化企业产权改革,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 方意,方明.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确立及其动态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13(7):8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