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眼里的王仙坡

来源 :青岛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thre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师与他的恩师李苦禅
  
  一九七七年夏季,我趁去北京参观全国美展之机,有幸两次拜谒了仙坡老师的恩师苦禅大师。
  临行前,恩师仙坡提笔写了一封书札。信中流露出他对恩师的思念之情以及在浙美读书时与恩师之间的真挚情愫。其中谈及他在南京协助恩师办个展,展览结束后苦禅大师还送了他几幅画,因要去日本留学,不慎遗失了,憾莫大焉。又言自己画业不逮,时有荒废云云。
  是时,苦禅大师一家刚安居在北京东城的一座四合院中。进门后,我向苦禅大师的女儿李燕呈上恩师的书信。只见大厅里高朋满座,谈笑风生,丈二匹宣纸铺在大画案上,画中七只雄鹰跃然兀立在巨石与苍松之间,瞻视着万里晴空,而墙上悬挂着一幅尚未装裱的四尺题款为《怒放图》的红梅,可想此时,大师的心境是何等地超脱。
  我屏住呼吸,伫立在画案的一侧,专注着笔在纸上舞动。此时李燕上前向大师介绍了我,大师立即放下笔,拂一下他的老花镜,抬头向我微笑着,开口问我:“你老师好吗?”“近况怎样?”“文革期间怎样?”我说:“仙坡老师的生活一直很清苦,文革初期也挨过批斗。”苦禅大师听到这里,脸上立刻没了笑容,现出惆怅之色。我觉察到言重了,立即改口道:“苦老,我老师很看的开,他常说,那不过是一阵风。”苦老提着的心放下了,接着说:“那就好,你老师和我没啥两样,也是辛苦了一生,在浙美跟我学画时,虽然清苦,可名声不小,都认识他,长跑总是第一名,书法写得比我好,不吝啬,不修边幅,对外界一切看得很轻,画起画来,写起字来可不得了,不一会工夫,一面子墙全贴满了……”
  第二天清晨,如约,我老早去了苦老家,李燕单独告诉我,家父昨晚阅完你老师的信札,流泪了,今早也没去练剑,特为王老先生和你作画,你收好它。苦老站在大厅召见我说:等回青后,转告你老师,天道大变了,放心大胆地作画,一切会好起来的,有什么困难我一定帮他,目前,我还有好多事要做,等到秋季去青岛,我要见他。这便是后话了。
  刘寰世
  
  学画先学做人
  
  我1964年跟恩师仙坡学画,经常拿自己的习作向老师请教,老师有个习惯,画好的作品总是挂在墙上,我进门后他常说的一句家乡话就是:“来,你帮我择巴,择巴。”即是提提看法。老师为人谦和,我视为自己的父亲,因自己年轻,阅历浅薄,就乱说一通,老师总是笑着说:“很好很好”。但下次去拜访,老师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画法。
  现在想起来,老师是用他独特的方式教我如何作画,从构图、章法、用色到笔墨。同时也看我有没有提高。正是那一段时间,给我打下了绘画基础。记得1976年的一个冬天,我画了一张《山河换新天》的大画,请老师给我提出修改意见,约好周日下午三点到我家看画,没想到那天天气非常冷,下起了鹅毛大雪,我家离老师家有七八里路,那时没有公交车更没有电话,我认为这么大的雪,老师不能来了,没想到差十分钟三点,一个“雪人”站在我的面前,我惊喜万分,先怪自己给老师添了麻烦,也感到老师过于认真,因为我是他的学生啊!我脱口就说:“老师,这么大的雪,您还……”没想到老师平静地说:“下雪了,没有下刀吧,记住,轻诺者寡信……”
  老师生前常教导我们,学画先学做人,人品好画品才能好。老师以他的言行,他的作品影响了一批人,也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诚信佛心境界
  雅豪东坡胸怀
  吕思成
  
  用自己的作品纪念老师
  
  我是五十年代末与王仙坡老师接触的,那时我年轻,生活困难,孩子都小,我有五个孩子,家庭负担重,但我还想画画,王老师给我很大的支持。我如今从国棉八厂退休回家,天天画画。常常想起和老师一起的日子,真是感慨万千。如今,我也是近七十岁的老人了,但始终记住先生的话:先做人再从艺。虽然今天我的画没有画好,但我仍然天天画。我常想起自己跟老师的事,倘若没有那段苦,也不会有今天我的画。我非常庆幸遇到一位好老师。那天报社领导叫我也谈谈,我没说话,因为师兄弟们都说了,我只说从心里感谢老师,我会好好地画画,让老师的画艺能发扬光大,后继有人,让后人看先生的学生没有给老师丢脸。我一定努力去做,用自己的作品去纪念老师。
  吴顺章
  
  怀念吾师
  
  先师王仙坡先生,已仙逝二十年,而今每当忆及,辄然伤悲。其情其景,历历如昨,老师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于眼前。
  老师为人古道热肠,对学生情逾骨肉。对我在艺术上、生活上和做人上的教育和关怀,使我受益终生。三十年前,我那时上有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下有三个幼小的儿女,生活非常贫寒。老师时常在生活上给予我帮助和关怀。记得那年中秋节,天下着大雨,傍晚时,全家老小正在吃饭,忽听门响,只见院门缓缓敞开,老师一手打伞,一手提着一包东西进门。我接过提包见里面有给老人和小孩带的月饼和糖果,还有给我带的香烟和酒。当时,我感动的只是流泪而说不出话来。老师又拿出一百元钱,说给小孩子添两件过冬的衣裳。我让老师进屋,老师说子女们还在家等他过节。我送老师到村口,在沥沥秋雨中,目送老师那瘦弱的身影感恩万千。至今每想老师于我的历历恩德,内心万分悲痛。缅怀仙坡恩师对我艺术上、生活上的教育和关怀,我惟有在艺术事业上奋进不懈,以慰先师在天之灵。
  臧作骝
其他文献
9月历来是时尚杂志的年度“大月”,大牌明星们无不以登上这期杂志的封面为傲。8月之于青岛,称得上是城市狂欢意义上的年度“大月”,中国品牌节、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音乐节如一朵朵红色月季,在8月里次第怒放,真有种繁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无论是城市的主人还是城市的客人,都因为仲夏青岛的狂欢气氛而心潮澎湃,激情飞扬……8月,海天之间有座狂欢之城,名叫青岛。    一、蓝色梦想 约会海洋    
期刊
图片据新华社  特约摄影/江山 曾庆 胡宝良 魏勇 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网 《文史精华》    人民海军在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号声中诞生,在战火中蹒跚起步,在风雨兼程中阔步前进,在履行新使命中跨越发展。从江河走向远海,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机械化走向信息化。2009年4月23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日。恰恰是在六十年前的这一天,“百万雄狮过大江”,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  20
期刊
有数据预测,到2010年,我市人口将出现“两头多”的特点 上学适龄儿童多, 60岁以上老人多。老龄化问题已经不可忽视,老年人的幸福与否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关爱老年人,尤其需要把目光放到空巢家庭、纯老人家庭、高龄老人家庭这些典型个案上。八大峡街道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4万,占人口总数的17.9%。其中,低保困难老人162人,独居老人1
期刊
各色人等,齐聚巴黎    小姐,想知道什么是时尚么?到巴黎去吧。哥们,想知道什么是贵族么?到巴黎去吧。这是十年前人们描述巴黎的“过年话”。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置身于巴黎市井之中,体会更多的,是巴黎的“杂”。  在巴黎街头,什么艺术家都有。无论是来自刚果的小木雕,还是来自中国的兵马俑,无论是希腊的陶器还是意大利的油画,无论是澳大利亚的舞蹈还是北欧的小玩偶,在巴黎街头一溜,只要有心,到处都能发现
期刊
翻看2008年第一期画报,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08年是奥运年,奥帆赛在青岛举行,我想借此东风作为我们青岛自己的画报要当仁不让的承担起介绍青岛,宣传青岛的重任,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画报了解青岛并且为之倾倒,也让更多的岛城人民通過画报了解奥运会,认识世界……  新的一年我看到了画报的成熟。大气,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青岛画报“不同的肤色,共同的画报”,期待画报更精彩!    高勇  1月
期刊
崂山区中韩街道张村社区位于青岛高新技术核心区、国际性旅游度假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中心区域内,现有居民1100户,共2982人,2007年上级党委批准成立张村社区党委,共有党员103名,下设10个党小组,社区居委会下设5个工作委员会,共分10个居民小组,共有居民代表72人。2007年实现经济总收入2.7557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10886元。  自2006年以来,社区从实际出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
期刊
德国人对长久占据青岛、进而巩固和扩张其在东亚的权益充满着贪婪的欲望,在把青岛建成所谓“模范殖民地”的愿景驱动下,将青岛港的建设定位于“整个远东长长的海岸线上从赤道到极地最好的港口”。1898年至1908年,共投入2930万马克用于青岛港口及其相关设施的建设,使青岛港一跃成为东亚著名的现代化海港。  大港工程建设以德国工程师格奥尔格·弗朗裘斯1897年夏提出的设计方案为蓝本。由于港湾地形类似,青岛港
期刊
一个城市不能缺失自己的记忆。带着市领导的嘱托、带着市民的厚望,青岛市档案局(馆)工作人员三出国门,远赴德国、美国、日本征集复制档案,带回了57万页历史档案,5400余张老照片,200余幅老地图,430分钟六七十年前的电影。我们得以目睹《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日军青岛施政纲要》,《侵青日军投降书》等决定青岛历史命运的重要文件;得以鉴赏青岛建置以来城市建设、典型建筑、老企业学校、风俗民情等老照片;得以
期刊
中国在加入WTO时做出承诺:2006年底前金融业将全面开放。  2007年7月,青岛市商业银行与意大利最大的银行联合圣保罗银行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以10.4亿元的价格出让19.99%的股权给联合圣保罗银行。这是外资银行以参股方式登陆青岛第一例。在此之前,已有8家外资银行在青岛设立了经营性机构,其中三家银行被批准可开办人民币业务,两家银行被批准可经营百万元以下人民币零售业务。    外资银行PK中资银
期刊
冬天似乎是寒冷的代名词,古往今来的诗句无不在期盼着春的到来,即使是“干树万树梨花开”如此美妙比喻的前提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当我们像雪莱一样翘首期盼“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时候,为何不多发现一些冬天的曼妙和迷人,享受现在呢?  让我们在冰天雪地中谋杀掉所有的沉闷和拘束,卸掉所有的沉重和压抑,向快乐进发!    冬之节日“疯”情    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制造快乐的机会,记住并且认真对待所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