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学习更是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阅读能力是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要求,小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阅读需要教师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指导要以生为本,坚持策略指导的原则。对于碎片化阅读要合理控制,并提供相应的帮助;主题阅读由课堂生发,形成集群;整本书阅读要注重方法,促使学生及时交流分享;系列阅读要给予充足的时间,使读思结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互联网阅读;阅读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近年来,以iPad、电子阅读器、手机为代表的阅读产品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互联网阅读具有成本低、易携带、容量大、内容生动等优势,小学生具备互联网阅读的能力是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要求,很多作业也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因此,小学生如何正确进行互联网阅读,从互联网阅读中汲取有益的成长元素,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然而,由于方法的不得当,或者是教师对学生阅读质量、阅读进度的把控不到位,教師在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阅读时产生了很多问题。
一、互联网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针对性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背景和能力存在差异,在互联网阅读中也是如此。同样的阅读任务,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不同的指导,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围绕学生开展教学,结合教学理念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知识,培养学生构建‘文本挖掘’的思想。”据了解,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阅读时没有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的认知不足,不能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个别学生在互联网阅读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跟进,根据个人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二)不重视筛选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判断事物的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干扰,对于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往往比较盲目。互联网上的信息种类多、内容繁杂,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看到哪是哪,或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比较容易接受的内容进行阅读,有的甚至会选择一些内容浮浅、低俗的材料进行阅读。因此,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
(三)缺乏连续性
连续性阅读是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教师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在互联网上的阅读也可以是连续性的,包括主题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在学习了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扩展阅读,根据文章的主题阅读相关的文章、介绍、书籍,以拓展、增强学生阅读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同时让阅读具有连续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让学生进行互联网拓展阅读时没有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学生的阅读往往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久而久之,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够坚持阅读,而且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把阅读当成任务,没有切实体会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二、小学生互联网阅读的指导原则
目前,iPad、电子阅读器、手机等移动终端都具有联网功能,学生可以下载阅读,也可以选择在线阅读,在移动终端上的互联网阅读比较方便,可以随时随地地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然而,完全自主的互联网阅读也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教师是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引领者,不管是在哪个阅读层次,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都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作用,包括启动、建议、指导学生参与基础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进而提升相关阅读素养”,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水平、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阅读。构建以生为本的阅读课堂,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需要教师细腻的引导。例如,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推荐合适的阅读内容,从简单有趣的阅读开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他们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让他们逐渐积累,提升阅读层次;对于阅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他们指定的阅读之外提供进一步的拓展阅读材料,或推荐相关的阅读,让他们自行在网上查找和阅读,还可以以读促写,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仿写或写阅读心得等。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方法方面的知识和训练,让学生在进行互联网阅读时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可以教给学生如何使用速读、泛读、精读、研读、摘读、重读、诵读等方法。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教师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互联网阅读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不足与优势,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互联网阅读中有的放矢,不断深入,取得进步。
三、小学语文互联网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碎片化阅读——合理控制,提供帮助
虽然碎片化阅读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也有一定的优势。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如何让小学生学会碎片化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很多,小学生为了完成某些学习任务搜集资料时需要接触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他们要阅读这些碎片化信息,或辨认其有用性或从中寻找有用的线索。教师虽然不能为学生直接筛选掉无用的信息,但是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源范围和资源链接,合理地控制不良信息的介入,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及时的帮助。例如,在学习《梅兰芳》一课时,预习时学生需要查阅有关梅兰芳的资料,了解梅兰芳的生平和事迹,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提供查阅的信息链接或资源包,让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查找,提高查找信息的可信度,谨防无用信息的过度干扰。
(二)主题阅读——课堂生发,形成集群
主题阅读是带动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深入阅读的教学策略之一。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大,有些资源是联动的,尤其是相似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学生进行拓展性的主题阅读,尤其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主题阅读是深入学习的有效手段。阅读的主题应该来自课堂,从课堂上提炼阅读主题,让学生阅读相关的纸质资料,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拓展阅读网络资料,形成阅读的集群,不断深入挖掘相关主题的阅读价值。 (三)整本书阅读——注重方法,及时交流分享
一本书具有连貫性和系统性,学生阅读整本书有利于培养系统思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移动终端阅读整本书,换了阅读的载体,但内容与纸质书是一样的,而且多了联网的功能,学生可以在阅读时及时互动、评论交流、阅读相关的推送等。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主动扮演好课程设计者、实践引领者和教学组织者的角色。这样,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在互动中可以加深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书的内容,让阅读更立体化。教师指导学生在互联网上阅读整本书时要注重方法,促进学生多交流、分享。如上所述,有些书需要速读,有些书适合慢读,有些书可以精读,有些书必须重读。如何把握以及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还需要教师结合阅读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有益的指导。
(四)系列阅读——给予充足的时间,使读思结合
系列阅读是主题阅读的延续,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精心的阅读计划。在长期的系列阅读训练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某一主题,学会分析文本的结构与语言特色,欣赏作品的价值与美。就某一主题的系列阅读的内容宽泛,包括各种文体的阅读材料,与主题相关的边缘资料、讨论社评、相关的影音资源、学生线上线下的主题活动,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系列阅读时,可以不局限于纸质书阅读,而是将纸质书阅读与互联网阅读联合起来,让两方面的内容产生交融,带给学生更多的启迪。系列阅读持续的时间长,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读思结合,让学生的阅读思考有交流的空间和分享的平台。另外,学生能否长期坚持阅读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定时段的讨论、适时的互动分享是促进学生继续阅读的必要动力。
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的互联网阅读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不能彻底否定学生的互联网阅读,而要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互联网阅读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具备一定的互联网阅读素养,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卞金华.教师是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引领者[J].中国教育学刊,2019(01).
[3]黄召翠.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阅读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7(13).
[4]唐丽花.整本书阅读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11).
【关键词】小学语文;互联网阅读;阅读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近年来,以iPad、电子阅读器、手机为代表的阅读产品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互联网阅读具有成本低、易携带、容量大、内容生动等优势,小学生具备互联网阅读的能力是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要求,很多作业也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因此,小学生如何正确进行互联网阅读,从互联网阅读中汲取有益的成长元素,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然而,由于方法的不得当,或者是教师对学生阅读质量、阅读进度的把控不到位,教師在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阅读时产生了很多问题。
一、互联网阅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针对性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背景和能力存在差异,在互联网阅读中也是如此。同样的阅读任务,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不同的指导,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围绕学生开展教学,结合教学理念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知识,培养学生构建‘文本挖掘’的思想。”据了解,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阅读时没有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的认知不足,不能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个别学生在互联网阅读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跟进,根据个人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二)不重视筛选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判断事物的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干扰,对于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往往比较盲目。互联网上的信息种类多、内容繁杂,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看到哪是哪,或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比较容易接受的内容进行阅读,有的甚至会选择一些内容浮浅、低俗的材料进行阅读。因此,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
(三)缺乏连续性
连续性阅读是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教师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在互联网上的阅读也可以是连续性的,包括主题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在学习了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扩展阅读,根据文章的主题阅读相关的文章、介绍、书籍,以拓展、增强学生阅读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同时让阅读具有连续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让学生进行互联网拓展阅读时没有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学生的阅读往往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久而久之,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够坚持阅读,而且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把阅读当成任务,没有切实体会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二、小学生互联网阅读的指导原则
目前,iPad、电子阅读器、手机等移动终端都具有联网功能,学生可以下载阅读,也可以选择在线阅读,在移动终端上的互联网阅读比较方便,可以随时随地地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然而,完全自主的互联网阅读也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教师是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引领者,不管是在哪个阅读层次,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都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作用,包括启动、建议、指导学生参与基础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进而提升相关阅读素养”,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水平、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阅读。构建以生为本的阅读课堂,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需要教师细腻的引导。例如,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推荐合适的阅读内容,从简单有趣的阅读开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他们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让他们逐渐积累,提升阅读层次;对于阅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他们指定的阅读之外提供进一步的拓展阅读材料,或推荐相关的阅读,让他们自行在网上查找和阅读,还可以以读促写,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仿写或写阅读心得等。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方法方面的知识和训练,让学生在进行互联网阅读时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可以教给学生如何使用速读、泛读、精读、研读、摘读、重读、诵读等方法。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教师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互联网阅读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不足与优势,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互联网阅读中有的放矢,不断深入,取得进步。
三、小学语文互联网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碎片化阅读——合理控制,提供帮助
虽然碎片化阅读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也有一定的优势。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如何让小学生学会碎片化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很多,小学生为了完成某些学习任务搜集资料时需要接触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他们要阅读这些碎片化信息,或辨认其有用性或从中寻找有用的线索。教师虽然不能为学生直接筛选掉无用的信息,但是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源范围和资源链接,合理地控制不良信息的介入,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及时的帮助。例如,在学习《梅兰芳》一课时,预习时学生需要查阅有关梅兰芳的资料,了解梅兰芳的生平和事迹,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提供查阅的信息链接或资源包,让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查找,提高查找信息的可信度,谨防无用信息的过度干扰。
(二)主题阅读——课堂生发,形成集群
主题阅读是带动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深入阅读的教学策略之一。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大,有些资源是联动的,尤其是相似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学生进行拓展性的主题阅读,尤其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主题阅读是深入学习的有效手段。阅读的主题应该来自课堂,从课堂上提炼阅读主题,让学生阅读相关的纸质资料,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拓展阅读网络资料,形成阅读的集群,不断深入挖掘相关主题的阅读价值。 (三)整本书阅读——注重方法,及时交流分享
一本书具有连貫性和系统性,学生阅读整本书有利于培养系统思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移动终端阅读整本书,换了阅读的载体,但内容与纸质书是一样的,而且多了联网的功能,学生可以在阅读时及时互动、评论交流、阅读相关的推送等。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主动扮演好课程设计者、实践引领者和教学组织者的角色。这样,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在互动中可以加深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书的内容,让阅读更立体化。教师指导学生在互联网上阅读整本书时要注重方法,促进学生多交流、分享。如上所述,有些书需要速读,有些书适合慢读,有些书可以精读,有些书必须重读。如何把握以及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还需要教师结合阅读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有益的指导。
(四)系列阅读——给予充足的时间,使读思结合
系列阅读是主题阅读的延续,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精心的阅读计划。在长期的系列阅读训练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某一主题,学会分析文本的结构与语言特色,欣赏作品的价值与美。就某一主题的系列阅读的内容宽泛,包括各种文体的阅读材料,与主题相关的边缘资料、讨论社评、相关的影音资源、学生线上线下的主题活动,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系列阅读时,可以不局限于纸质书阅读,而是将纸质书阅读与互联网阅读联合起来,让两方面的内容产生交融,带给学生更多的启迪。系列阅读持续的时间长,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读思结合,让学生的阅读思考有交流的空间和分享的平台。另外,学生能否长期坚持阅读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定时段的讨论、适时的互动分享是促进学生继续阅读的必要动力。
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的互联网阅读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不能彻底否定学生的互联网阅读,而要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互联网阅读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具备一定的互联网阅读素养,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卞金华.教师是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引领者[J].中国教育学刊,2019(01).
[3]黄召翠.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阅读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7(13).
[4]唐丽花.整本书阅读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