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对话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ao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文本解读的核心词是积累和对话。教师在这两个方面做足功课,才能实现“文”“言”并举的教学目标。
  一、积累
  掌握常用的文言语法常识、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掌握作品的风格流派是准确解读文本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把这些内容作为积累的重点。
  1.积累文言语法常识
  文言的基本语法常识很多,如词意的基本翻译法,特殊句式的理解,文言句读法,朗读技巧等。平时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搜集、整理这方面的知识。时间长了,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面对具体文本时就能前后勾联、触类旁通,形成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
  2.积累作者的生平阅历
  阅读文学作品时,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理解和把握其思想内涵。
  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和册数)《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史实等。这样,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就有可能发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若以实写的维度解读,凸显出作者对人民苦难生活状态的同情,表露出百姓对和平宁静、安居乐业的向往;从虚写的维度解读,凸显出东晋社会政治黑暗,其灭亡是历史必然的道理,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归隐山林的原因。
  3.积累文体流派风格
  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形成不同的流派。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教师在解读这一时期的作品时,应尽量了解其流派思想、风格等,并有意识地把相关知识渗透给学生,为他们举一反三、自主解读文本奠定基础。再如,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的骈文辞藻华丽,句式整齐,声律和谐,华而不实;唐宋时期盛行的散文化运动倡导重道重文,先道后文等。多一些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有利于在共性中发掘出个性,在个性中寻找到共性,从而见微知著,既理解作者的本意,又习得作文之法。
  二、对话
  解读文本其实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主要方式是读。
  1.在插读中感受人格魅力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以预设插读资料。插读环节,可以整理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以理解其人格;可以插读作者的相关作品,串联起作者的成长链条,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可以插读与文本形式类似,但内涵存在差异的作品,使学生在比较中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等。
  2.在寻读中感受艺术风格
  也就是寻找文本中彰显作者驾驭文体形式的艺术点。
  如八年级下册的写景类散文要么寓情于景,要么情景交融,要么写景抒情相结合,要么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都在写景中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小石潭记》开篇以“乐”为情感的聚集点,用移步换景、特写镜头、动静相宜、正侧结合等写景方法,尽显“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卒章以“凄”为情感的升华点,游之途虽戛然而止,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不平之情却一览无遗。《醉翁亭记》明线为“乐”,暗线为“醉”,最后“乐”“醉”交融,浑然一体,把欧阳修与民同乐的为官之道、为人之道展现无遗。两篇文章内容不同,作者不同,但文体相同,情感的线索也基本相同。解读时,如果我们树立文体意识,充分开发文体形式的教学价值,就能降低教学难度,达到“言”与“文”高度统一的教学目标。
  3.在品读中发掘文化密码
  每一个文本,都同时呈现出显性和隐性两种意义。教学时,我们要尽可能地立足显性,走进隐性。换言之,我们要通过字面意义的理解,解读出文本的隐性文化。
  八年级下册的《送东阳马生序》叙述了宋濂年少时苦难的求学经历,其中张扬着催人上进的情感。从显性意义来看,教师可以从作者勤学的行为,勉励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从隐性意义来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某些行为延伸到社会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比如如何看待“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的行为,如何看待教育公平等。这样跳出文本看文本,学生的思维视角会更宽广,文本的价值能得到更好的彰显。
  (作者单位:沙洋县马良中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其他文献
《11—20各数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两位数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十进位制计数法的启蒙阶段,该内容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关蓓工作室的成员对该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全市进行了展示,这节课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下:  一、解读教材,整合资源  首先,综观全局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小学阶段对于数概念的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阶段,一年级下学期100以内数
打开课本,又是曾经的老朋友——鄂教版《语文》六年级《鲁智深行侠桃花庄》。此课曾经上过四遍,其中还有一次是作为区级交流课给区内教师展示。但是这一次再给孩子们上此课,孩子们的表现却意外给我的教学开启了另一扇窗!  照例,课前让孩子们预习课文:预先扫清阅读障碍,结合课后的理解运用学习课文。到了上课的时候,依旧是原来的“配方”——检查预习、概括文章内容、剖析人物形象、情感朗读,但孩子们的表现却让我感受到了
《家乡的艺术——阳新布贴》是一节以高年段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小学美术欣赏课,在进行授课前,笔者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欣赏与理解上,让学生对本土文化产生兴趣与喜爱,再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学习。重组原有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其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参考。  一、实物直观溯起源  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美术知识,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
有一种现象值得反省:没上学之前,孩子们无一例外地有着强烈的上学欲望,而真正背上书包走进课堂后,他们很快会对上学失去兴趣,个别人甚至开始厌学。习作教学的情况与此极其类似。走出困境的方法,在我看来,是从入学开始,就小心翼翼而又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力,呵护学生的习作兴趣。  一、每日一句,“忽悠”着坚持  10月份刚过完,我就给这群刚满六岁的孩子每人一本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每日一句”的汉语拼音本
数学教师发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并适时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进而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一、利用数学史欣赏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介绍古今中外数学的辉煌成果。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创立的“黄金分割数0.618”是最和谐的比例关系,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个数值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教学中节奏的控制与掌握就十分重要。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通过教师的机智调控,使教学节奏动静相生,疏密有间,跌宕起伏,各个环节循序渐进,给人以艺术享受。那么,怎样使课堂教学富有节奏感呢?  一、动静相生  动和静是就课堂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动”指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包括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提问、讨论、练习等;“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
江汉区航空路小学作为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以鄂教版和部编本为例》的课题实验校,承担子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促进小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  学校将“出彩教育”办学理念与培育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进行有效融合,依托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让语文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发展的阵地,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实践之基:细化、分解素养要素
作为国际数学教育的核心和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数学问题解决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数学问题解决是一个持续的心理活动过程,通常包括感知、理解问题,确定求解方案,实施问题解答和总结评价四个基本步骤,它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期,我们将和大家共同探讨数学问题解决的内涵与教学建议。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
2016年秋季,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开始使用。两年的使用体验,让笔者真切感受到新教材的一些变化。变化之中所体现的观念、意图和方法,有的通过实践已经慢慢领会,有的正引发笔者的思考与探究。比如“口语交际”栏目,从一年级上学期正式推出,从原来的“语文园地”中分离出来,设置专门的栏目,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口语交际”的概念,凸现了“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构建了口语交际目标体系,把目标明晰到每一课当中,
“转化”是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它通常采用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的方式,降低教学难度,破解教学难点。笔者以“人教版”《数学》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谈谈转化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在课前导入中渗透转化思想  导入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时间比例不大,但它对于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