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疏密总相宜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ei_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教学中节奏的控制与掌握就十分重要。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通过教师的机智调控,使教学节奏动静相生,疏密有间,跌宕起伏,各个环节循序渐进,给人以艺术享受。那么,怎样使课堂教学富有节奏感呢?
  一、动静相生
  动和静是就课堂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动”指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包括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提问、讨论、练习等;“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即学生凝神听讲、积极思考等。由此看来,“动”并不意味着“大强度、高密度”,而是动中有静;“静”也绝不是“昏昏欲睡、死水一潭”,而是静中有动。“动”“静”状态的交替出现,对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让师生的双边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人教版《數学》九年级下册《两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相交环节的教学难点是用数量表示两圆相交。教学时,笔者出示图形,让学生结合图形讨论:已知⊙O1、⊙02的半径分别为r,R,且R>r,圆心距O1O2=d,怎样用d,r,R的数量关系来表示⊙O1与⊙O2相交的位置关系呢?多数学生能很快得到d>0,也有学生认为d>R-r。学生争论不下,笔者要双方派代表说明理由,当坚持d>0的一方说明理由后,另一方指出d>0包括在两圆内含这一情形中。此时,教师插入两圆动态演示课件,引导学生结合图形观察。终于,学生一致认为两圆相交时,d>R-r。紧接着,笔者让学生说明原因,约一分钟后,有一名学生举手发言,他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说明了R-rr)。?
  二、疏密有间
  中国画讲究空间艺术,有“疏可走马”和“密不透风”的说法,是说画面上有的地方留白很多,稀疏得可以走马;有的地方几乎没有一点空隙,密得风都吹不进,一疏一密之间,画面反而有张有弛,和谐统一。数学课堂教学也应注意“布白”“留空”,即有意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内容,造成一种“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
  如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猜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证明。学生有的剪,有的割,有的拼,有的算,都在积极思考并验证。在学生的答案中,笔者找到了古代数学家赵爽的证法,美国总统加菲尔德的证法,《几何原本》中的证法等,并提供图示,加以点拨。教学接近尾声时,笔者让学生课后留意观察,找出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深入展开,课堂结构紧凑,节奏协调,呈现出数学课堂疏密相间的美感。
  三、跌宕起伏
  一节课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是随时间的变化而曲折变化的,时强时弱,时快时慢,就好比一首优美的乐曲,有平缓有高潮,跌宕起伏,节奏分明,教师要力求整个教学过程波澜起伏、环环相扣,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既让学生掌握新知,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向纵深。
  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通过折纸(给每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就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使课堂达到一个高潮。最后,把各组的结论快速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样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伴随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让学生眼、耳、手、脑、口等感官参与学习,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堂好课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它具有起、承、转、合的韵味。课堂教学的张弛、开合、动静、详略、浓淡、断续、虚实等对比、转化、协调,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并由此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肖艳,襄阳市樊城区教研室;陈丽君,襄阳市樊城区龙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其他文献
一、开门放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为了解决学生生活范围窄以及观察不细、积累不够导致的作文内容空泛等问题,实验学校和教师克服困难,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刘隔中学、里潭中学除了平时布置“上学路上”“秋收一景”“趣事”“丰收时节”“鱼市”等命题观察日记外,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田野、乡村、社区开展活动,观察生活。韩集中学七年级学完《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后,组织学生观察家乡风貌,进
《认识图形》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与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关系,体会“面在体上”,培养空间观念,给予孩子充分的体验感知时空。  直观渗透 承上启下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你们能说出它们是什么图形吗?(展示药盒、魔方和水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中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师:你们知道在这些图形中还藏着哪些图形吗?(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
预习设计是生态课堂的必要环节。设计中,可以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学习重点,帮助教师客观地掌握学情,成为“顺学而导,突破难点”的依据。  我们可以从“读、思、问、找”四个方面考虑预习内容的设计。  读。作为语文学科的预习,读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在读的预习设计中应该包括:1.字词预习,扫清学生读的障碍;2.读的预习,帮助学生提高语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关于字词预习。生字预习,可以练习题的形式检
从2014年开始,宜昌市作为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其主要任务之一是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框架、评价标准,研制开发评价工具,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此,我们宜昌市初中生物学业评价课题组的教师展开了基于课标的初中生物学业评价标准构建的相关研究。  所谓标准,是指衡量事物的准则,是对事物进行评判的尺度,是按要求完成的程度或水平。美国学者林恩·克拉克认为,标准分为两种
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几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校以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开发实施《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校本课程,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有效结合,引领学生走进传统、亲近经典,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实现文化自信的终极目标。  立春草木知——课程开发循序渐进  文化选择是教育所承担的一项重要文化功能,而课程是学校教育进行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我校立足地域文化特色,紧紧
《11—20各数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两位数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十进位制计数法的启蒙阶段,该内容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关蓓工作室的成员对该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全市进行了展示,这节课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下:  一、解读教材,整合资源  首先,综观全局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小学阶段对于数概念的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阶段,一年级下学期100以内数
打开课本,又是曾经的老朋友——鄂教版《语文》六年级《鲁智深行侠桃花庄》。此课曾经上过四遍,其中还有一次是作为区级交流课给区内教师展示。但是这一次再给孩子们上此课,孩子们的表现却意外给我的教学开启了另一扇窗!  照例,课前让孩子们预习课文:预先扫清阅读障碍,结合课后的理解运用学习课文。到了上课的时候,依旧是原来的“配方”——检查预习、概括文章内容、剖析人物形象、情感朗读,但孩子们的表现却让我感受到了
《家乡的艺术——阳新布贴》是一节以高年段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小学美术欣赏课,在进行授课前,笔者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欣赏与理解上,让学生对本土文化产生兴趣与喜爱,再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学习。重组原有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其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参考。  一、实物直观溯起源  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美术知识,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
有一种现象值得反省:没上学之前,孩子们无一例外地有着强烈的上学欲望,而真正背上书包走进课堂后,他们很快会对上学失去兴趣,个别人甚至开始厌学。习作教学的情况与此极其类似。走出困境的方法,在我看来,是从入学开始,就小心翼翼而又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力,呵护学生的习作兴趣。  一、每日一句,“忽悠”着坚持  10月份刚过完,我就给这群刚满六岁的孩子每人一本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每日一句”的汉语拼音本
数学教师发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并适时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进而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一、利用数学史欣赏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介绍古今中外数学的辉煌成果。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创立的“黄金分割数0.618”是最和谐的比例关系,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个数值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