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春夫《南方纪行》中的中国认识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_c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20年29岁的佐藤春夫因情场失意而陷入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后应中学时代朋友的邀请开启了台湾之旅,后又穿过台湾海峡,来到了福建的厦门、鼓浪屿、集美、漳州等地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旅行。根据此次经历,回国后陆续发表了《日月潭游记》《南方纪行》《女诫扇绮谈》《星》《蝗虫的大旅行》等作品。本文立足于佐藤春夫在《南方纪行》中对中国人形象的建构、自然风光的描写、中国时事的评论三个方面来探讨佐藤春夫在作品中所表露出的中国认识。
  【关键词】佐藤春夫;中国游记;中国认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20-02
  佐藤春夫(1892-1964)日本唯美派小说家,诗人。1892年出生于和歌山县,1913年庆大中途退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新诗社,与谢野晶子夫妇开始交往,曾师从森鸥外,后入永井荷风门下,1917年与谷崎润一郎结识,经其介绍,1918年在《中央公论》7月号上发表《李太白》登上了文坛。佐藤春夫(以下简称佐藤)出生于医生世家,祖父和父亲汉学素养十分丰厚,佐藤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对中国文化亦抱有很大的兴趣。作为唯美派作家之一,其创作风格神秘又具有梦幻色彩。大正末期,“中国情趣”一词在日本流行开来。根据西原大辅在《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大正日本的中国幻想》(2005)一书中对“中国情趣”的解释:所谓“中国情趣”是指流行于大正时代的、针对中国的一种异国情趣。伴随着大陆铁道网和近代旅游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来华旅游成为了可能,此后,出现了大量的中国游记相关的作品。佐藤《南方纪行》的产生亦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中国人形象
  作为佐藤厦门之行的向导,小郑可以说是整个旅行当中佐藤第一个接触到的也是交集最为密切的中国人之一。小郑生在厦门,在台湾工作,会说日语,寄住在一位开牙医诊所的佐藤中学同学东熙市家中。因此由小郑陪同游历厦门显得合乎情理。由于佐藤把自己的随身积蓄全部都交给了小郑,因此初到厦门旅行对一切还很陌生的佐藤来说,不管是从内心还是从现实的实际情况上都对小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只要小郑哪里没有做到完全合乎佐藤的心意,就觉得自己被当做了外人,不受重视。“你一个人睡吧。”“哎?你呢?”“我必须出去一下,因为他们说在等我,但我马上会回来的。”“小郑就这样留下这些话,快步出去了。今晚,依然想让我以不安的心情,在语言不通的人们中间睡下吧。一想到这,我对小郑不体谅人的做法未免有点生气。”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发起的五四爱国运动的余波影响到了厦门等地,1920年佐藤游历厦门时期亦属反日情绪高涨的特殊时期,在街边墙上写有“青岛问题普天共愤” “勿忘国耻”等字,因此,佐藤作为一个日本人在紧张的氛围中前往厦门旅行,本就是件危险的事情,入住南华大旅馆的第一夜,小郑要去鼓浪屿瞧瞧亲戚,就把佐藤托付给了同行的小陈,可惜小陈一直到晚上才回来,佐藤就这样一个人孤寂的呆在旅馆里。好不容易等到小郑办事回来,佐藤又被再次扔下,生气之余他开始担心起了自己的人身安全。
  至此,小郑留给佐藤的是一个不太热情的,不太体贴的形象。“得益于小郑的这番费心,对于漳州的情况,我知道的居然比应该是我的向导的徐先生和余先生还要多。我向他们列出小郑告诉我的应浏览之处,可他们除了公园外,什么也不知道。”一直到小郑临时有事要提前回打狗,留下佐藤一人前往漳州时才意识到从台湾的打狗开始,一直陪着自己来到厦门的小郑在整个旅行当中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在第一章《厦门印象》中,佐藤对一同乘船到厦门的陈姓青年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粗麻布的白色夏服的上衣,在两胸和两胁上,有用纽扣扣的带褶的外口袋,腰间从背后向前缠绕着一根带子——这是狩衣的制法,而里面的轻便衬衣上则垂下一条长长的黑缎领带。(中略)说到帽子,更为有趣——就像電影里的西部片中出场人物那样,他头戴一顶檐宽一尺、高顶的台湾巴拿马帽,里面可见闪烁着油光的浓密的长发。”后经小郑介绍,这位陈姓青年是做大米生意的,此时佐藤对这位陈姓青年的印象停留在小陈是一面相阴森的男人,似是侦探小说中可疑的人物。直到过了几日,要搬去养元小学借住时,才发现只留下了行李箱的小陈早已不知踪影。询问小郑过后,才知道小陈近日一直在某个妓院里抽大烟,至此这位台湾陈姓青年滑稽的服装加之放荡的行为最终留给佐藤的是一个负面的形象。
  在集美学校参观时,偶遇一位正在饭后休息的老师——陈镜衡,听小郑介绍,他是集美学校的校医兼中文教师,还是厦门地区有名的诗人,陈镜衡听闻佐藤是日本的小说家,便立马询问起是否会做中文诗,“不会,但我很爱读,能否请您替我作一首呢?”于是就有了下面这首诗:“如雷贯耳有隆名,游历萍逢倒屣迎。小说警时君著誉,黑甜吾国愧难醒。”佐藤联想到厦门的所见所闻,夜晚里成群行乞的孩子,妓院和鸦片馆,面对此景,再读“黑甜吾国愧难醒”更能体会到这位中文教师对当时中国种种现象的痛心和无奈。
  二、自然风光
  在《鹭江月明》一章中,佐藤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黄昏的鹭江景色。“那天,鹭江的黄昏实在美得令人如痴如醉。自那以后,我完全相信了鹭江风光居中国沿海地区之首,甚至西湖也不及它的说法(尽管我不了解西湖和其他地方)。”事实上,此处意在用西湖的人工之美对比衬托出鹭江的自然之美。西湖美景在建造的过程中迎合了游客的审美情趣,鹭江的美景则带有野生纯粹的意境。“水程过半,渐渐可以望见一些小鸟了,夕阳就在我们眼前不慌不忙地、一点一点地向西沉。西面的群山上,淡淡的晚霞正缓缓消失、宛若轻烟的飞逝。连绵不断的群山,还有那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鹭江江岸,在落日的光辉里投下了自己浓浓的倩影,不久便层层迭上浓淡各异的紫、蓝、绛青、黄、赤和一些难以形容的色彩。”   面对如此美丽的光景,佐藤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赞美之词。灵动活泼的小鸟与美轮美奂的色彩变幻共同组成了令人难以忘怀的黄昏景色。绝美的鹭江黄昏之景就这样俘虏了佐藤的心,那日的黄昏带给佐藤的不仅是美丽的鹭江景色本身,更多的是初见此景时合乎性情的感动之情。佐藤之所以如此沉湎于鹭江黄昏之景,或许是唤醒了其文本中国中模糊的遐想的记忆。
  三、中国时事的评论
  在参观集美学校时,佐藤得知其虽为私立学校,但却包括了小学、初中、高中、师范学校等,如此规模之大的学校由私人经营一事令佐藤十分惊讶。“陈氏兄弟计划投资一百五十万元作为学生的创建费,到目前为止,在校舍及其他建设方面,已用了将近六十万元。他们又免费或者几乎免费地安置了各类学生约五百名寄宿于学校宿舍,其每月约两千元的学费均由陈氏兄弟负担。”
  在当时的中国,私人出钱创办学校,大力发展公共教育事业在佐藤看来是罕见的,因为“据说中国人一向吝惜钱财,对公共事业更是不愿破费。”这表明在来中国之前,在佐藤的认知里已经产生了对中国人的偏见。看见学生们使用长筷子夹大盘子里的菜,再用自己的筷子吃饭,觉得这样场景与日本的学校颇为相似,因為这样比各自拿自己的筷子夹同一盘菜干净卫生,也就是说在潜意识里佐藤在游历厦门的同时,一直在将沿途所见所感和自己的母国日本进行比较。由于佐藤游历厦门正值中国贫困的状况,这样一所颇具规模的私人学校的成立、建设、招生、培养暗示了中国光明的前途。
  自到达厦门之后,佐藤时常听闻漳州的各种传闻,以及占据在那里的陈炯明的治理措施,带着好奇心,佐藤决定前往漳州。陈炯明自任为省长之后,就开始着手漳州的建设。先是修建了公园又设立了卫生会,创建贫民教养院,设立国民学校,实行义务教育,还有专门教授工艺技术学校等,向法国、美国派遣留学生。对于陈炯明的各种改造重建漳州行为,市民们对此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陈炯明的建设使得漳州街市焕然一新,有的人认为征收的钱财并没有完全用于漳州建设,而是以建设漳州名义向市民收取高额的税钱,再将此钱用于自己军队建设。更有人说:“士兵都是无赖,当兵只是副业。赌博自不必说,甚至还干强盗的勾当。”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市民面对落水士兵时,一群人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却没有人施以援手了。
  四、总结
  通过对《南方纪行》一书进行文本分析,不难发现,厦门之行佐藤笔下的中国人有很多的陋习,这些破败的景象对初到中国大陆旅行的佐藤春夫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脑海里传统的中国美在现实的破败下越来越微弱,唯有那黄昏的鹭江之景令人沉醉。对于陈氏兄弟创办的集美学校一事,虽感一种新气象在中国出现,但也难免揣测其办学意图。对于时常听闻陈炯明大力改造建设漳州一事,在经过自己的实地考察之后,发现其虽在积极建设街市,然而自己所带领的士兵却毫无纪律可言,流连于妓院,随意地在大街上溜达,这些景象让佐藤对陈炯明在漳州的所作所为持怀疑态度。因此,在面对破败的中国之景时,惊讶之余也在他的心中产生了一定的优越感。
  参考文献:
  [1] 佐藤春夫.南方纪行[M].胡令远,叶海唐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
  [2]王向远.王向远著作集第4卷·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3]西原大辅.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大正日本的中国幻想[M].赵怡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4]高洁.佐藤春夫《南方纪行》的中国书写[J].中国比较文学,2012,(04).
  [5]吕绮锋.佐藤春夫的近代中国形象之构筑——以《南方纪行》为中心[D].厦门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要】 语言素质是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成长成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语言素质包含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在青少年语言素质培養过程中,要注重通过语言学习积累语言知识,通过语言实践培养语感,通过广泛阅读提高文化修养,通过游学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素质。  【关键词】 语言素质;青少年;语言能力;语言交际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深受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许多译者和学者都对各种译本进行了研究。以往关于这部作品的研究都倾向于语言翻译,而翻译环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往往被忽略。2001年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阐释。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对张谷若和孙法理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运用三维转换策略对两个译本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生态翻译
期刊
【摘要】 当前,农村地区旅游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中国民间有深远的影响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地区是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融于自然的抱犊崮三清观,是全真道文化的载体和集中体现,是众多道观的代表之一,为旅游开发提供了绝佳的资源。然而,三清观道教作为旅游资源面临开发不充分、未形成优势特色等问题。为此,需进一步
期刊
【摘要】1985年发表的《透明的红萝卜》对莫言来说意义非凡,这部中篇小说奠定了其文学创作的基础,融汇其真切的情感体验,是莫言亲身经历的投影。莫言用诚挚的情感、奇特的书写、魔幻的情思为读者打开一幅神秘画卷,引导大家去探究那根“透明的红萝卜”背后潜藏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透明的红萝卜》;莫言;情感体验;深层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老子的循环论认为万物受规律的支配,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是一个周而复始的环形运动过程,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以《红楼梦》为例,从其内在的故事结构主线以及外在的人物塑造两方面入手,浅析老子循环论对《红楼梦》的架构作用。  【关键词】老子;循环论;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10
期刊
【摘要】 电影《刺客聂隐娘》通过反传奇的方式改写唐传奇。侯孝贤导演不仅是台湾新电影界的重要代表,更是亚洲艺术电影大师。他的导演风格极具创造力、视野极为宽广。侯孝贤导演的电影作品通常都极具理性和内涵,充满乡土气息的纪实风格和社会忧患意识,也非常善于使用电影镜头语言和大全景的风景空镜头来作为其电影叙事元素的一部分,并且占有很大的笔墨,去表达他的电影呈现出来的思想与情感,并且这种风格创造出他电影独具特色
期刊
【摘要】杜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伟大诗人,作品众多且流传千古,成了历代文人传颂的对象。杜甫在作品中,既有表达对国家衰乱的担忧愤懑之情,又有寄情山水赏花观叶的悠闲,大自然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都引起了杜甫的关注与喜爱,由此可见杜甫对大自然的变化有着强烈的情感。在杜甫的作品中,经常可以从诗句中感受到伤春之感,这是杜甫对于某种特定事件所反映出来的心理反应,绝大多数都表现出了感叹时光飞逝,对现状不满的情感。杜
期刊
【摘要】壮族《传扬歌》是壮族人民传播伦理道德的长诗,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精髓对今天构建和谐家园、促进民族团结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壮族;《传扬歌》;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17-03  基金项目:2019年度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项
期刊
【摘要】许多人认为海明威作品围绕战争与死亡,一向以硬汉为书写对象,因此海明威对女性存在歧视。但从生态女性主义意识重新审视海明威的作品,会发现他支持、怜悯女性,其作品含有生态女性主义的意识。本文通过分析海明威的成长历程,以及作品中主人公乔丹和玛丽亚的亲密感情,就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概念进行分析,管窥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所展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揭示海明威的女性生态意识。  【关键词】海明威;女性生
期刊
【摘要】李传锋是恩施籍的少数民族作家,曾两次获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白虎寨》中,他以男性视角谱写了一首“土家山寨的新农村建设之歌”,塑造了一批带领白虎寨脱贫致富的返乡土家族女性形象,她们有着土家人勤劳质朴的品质,有责任、有担当、敢爱敢恨,为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画廊增添了土家族女性形象。  【关键词】李传锋;白虎寨;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