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的装饰艺术研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装饰艺术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板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可能造成建筑装饰艺术的千差万别,在现代建筑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中,装饰艺术该如何在多元建筑装饰艺术中选取最具文化之感,最具实用意义,也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形式呢?我们可以在楼庆西编著的《美轮美奂:中国建筑装饰艺术》(2014年10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寻找到答案。它是一本以中國建筑装饰艺术欣赏与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著,它从建筑装饰艺术的门、屋顶、雕梁画栋、户牖、台基雕作等为切入点,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装饰魅力。在该书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装饰艺术魅力,它让人们在关注和欣赏建筑的同时,更深入地去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意境,从而带来更丰富的审美愉悦。因此,笔者认为建筑工程中的装饰艺术,尤其是现代建筑工程中的装饰艺术,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明确建筑与装饰之间的关系,强调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和审美性。装饰艺术是建筑工程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其他的建筑设计环节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并以整体的艺术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从而让人们从视觉上、心理上和文化审美上达到满足的愉悦感。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门、户牖、屋脊、长廊等上面的雕刻和彩绘往往会根据建筑风格和功能特色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寺院类建筑的装饰艺术和宫殿类建筑的装饰显然有着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建筑与装饰之间有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同时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装饰艺术的合理性将给建筑工程本身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设计元素,让建筑装饰光彩融入建筑设计的细节之中,给人们带来更加精致夺目的审美体验。而在现代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装饰艺术也是建筑设计中的一部分,它应当充分考虑建筑设计的整体风格和审美取向,在装饰时做到补充、丰富和锦上添花,从而让整个建筑工程更具有整体和谐的艺术美感,对于部分修缮性质的建筑装饰工作,更要注意艺术设计的整体效果,避免破坏原有建筑工程的整体风格给人们带来突兀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
  第二,强化建筑装饰设计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吸收和创新,让建筑装饰设计的创新趋势更多元。在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化的时代背景下,艺术风格的多元化碰撞和融合正在成为时代的重要主体,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风格也将获得多元化的吸收和创新,它将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文化艺术形式,而是打破了传统设计的窠臼,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西方文化、异域文化、科技文化等多元化的选择中不断融合和创新,从而找到更富有创新意识、更富有个性表达的建筑装饰艺术风格,让建筑工程更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性。不同的时代往往会有代表性的创新的建筑装饰风格,而在跨文化碰撞和互动日益频繁的现代,建筑装饰的风格摆脱了单一化的形制和风格,而是给予了不同装饰艺术的理念和风格极大的创新空间,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群的不同审美需求。
  第三,平衡建筑工程中装饰艺术的审美性和功能性,确保建筑装饰的实用性。建筑工程的装饰设计不仅是一种审美需求,同时也是一种功能需求,在建筑装饰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装饰也需要从功能上进行探索和尝试。而对于建筑装饰的功能性实践,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筑装饰材料和风格的使用要满足人们对功能的基本需求,以户牖为例,它的基本功能是通风和光照,那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通风和光照的便利,避免因复杂的装饰设计而造成这两部分的损失;另一方面,建筑装饰设计的功能性还体现在审美和心理上,比如博物馆建筑中的地板、天花板等图案较为深邃和复杂,会从心理上给予受众一种严肃、深沉的心理感受,这也是建筑装饰的重要功能。因此,在建筑装饰艺术的探索和创新实践中,我们不仅要考虑设计的文化底蕴、设计要素、设计风格、设计亮点等,还应该保证建筑装饰设计中不破坏它的建筑实用性特征,甚至利用建筑装饰设计的匠心来更好地实现建筑功能的满足。
  笔者认为,装饰艺术是现代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设计者必须从建筑工程的整体风格和审美取向来进行建筑装饰艺术的整体性规划。而在风格的塑造上,建筑装饰艺术应当针对不同的文化特色、建筑环境、受众审美和功能需求来进行专业性的考量和结合,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风格的整合和选择背景下,以保证建筑工程整体性和谐为基础,实现建筑装饰艺术的视觉审美效果和文化表达饱满度,从而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装饰艺术的创新质量和效果。
  (张国胜/本科,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与分享打破了既有国家体制的桎梏,形成一个全球范围的互联网信息社区,这对国家治理体制的再建设、国家治理逻辑的重构,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一个国家广播电视新媒体法治建设的路径,要从影响其构建的政治体制、产业技术、文化传统等基础要素来思考和推进。  【关键词】政治体制;产业技术;文化传统;广播电视新媒体;法治基础要素建设  “媒介即人的延伸”,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给人自身
期刊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新月异和激荡变化的思想文化碰撞和新媒体创新语境,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日益强调其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的针对性,具体到高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中,它要求教学者在全程体验的视野下去观察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思政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更加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走向社会。陈志勇编著的《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期刊
在新闻业界,记者常这样感叹:“‘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怎么写”考验叙述力、表达力,讲究写作方法出新、出彩;而“写什么”则考验辨别力、发现力,要一下子点到报道选题的要害,找到了新闻创新的源头。从《人民日报》的调查类报道来看,调查类新闻报道分量重、时间精力花费大,因此研究“写什么”尤为重要。  2015年1月,《人民日报》创办记者调查版,统筹资源打造深度报道专栏《人民眼》。该专栏紧紧围绕习近
期刊
新闻自诞生以来,已从最初的传递消息发展成了一种产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新媒体的发展与教育融合起来,引导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我们要意识到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更要意识到新媒体对我们生活、工作和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对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接受比较快,会影响自身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新闻学是关于规律和基本概念知识的
期刊
【摘要】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一次大胆创新与有益探索。该节目带来的启示是:精神内核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传播模式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关键,受众群体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核心。该节目自始至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赢得了大多数年轻观众的心。在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今天,产品内容创新是根本,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借助融媒体传播渠道,将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具有正能量的作品
期刊
【摘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栏目《梨园春》受到空前挑战。电视荧屏丰富的节目类型、激烈的行业竞争与媒介传播方式的多元化都要求《梨园春》在节目内容和传播方式上与时俱进。电视节目高品质的内容是核心竞争力,成熟、多元的宣传推广也是增强节目吸引力,增加受众关注度的必要手段。《梨园春》通过对栏目自身内容和传播方式的融合创新,使得戏曲的声音没有淹没在大量的信号中,走出了一条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春晚应运而生。受众对网络春晚的关注度逐年提升。网络春晚利用其天然的互联网属性,依托高科技,以其丰富的资源、多样的形式、即时互动等特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受众的关注与参与,逐步走向了常态化、正规化。  【关键词】网络春晚;央视春晚;大众文化;主流文化  大年三十,准八点,开电视,看春晚,和贴春联、吃年饭、放鞭炮一样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毋庸置疑,中央电视
期刊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基础性课程之一,它的主要教学目标落脚于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采用相对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充分掌握英语的交际和应用技巧,但是随着大学英语素质化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学英语逐渐开始要求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技能之外,进一步深入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张业春编著的《英美文学与教学研究》(2018年1月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以英美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专
期刊
在信息传播日渐加速和深入的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全球文化和艺术的深度交流和互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各领域开启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新局面,在音乐教育及人才培养上同样也是如此。李晶编著的《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4年11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论述了多元文化视角下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方法和路径探索,提出了专业性、开放式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编者还根据不同的研究个案进行
期刊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书写情境越来越少,人們接触、了解、学习和应用书法这一艺术类型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书法教育又该如何破解当前的困局,继续弘扬和传播中国语言文字和书法艺术的历史文化,让中小学书法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呢?任宪宝、吴东魁和米南阳共同编著的《小学中年级书法教学指导教师用书》(2014年1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专业的书法教学指导用书,它向中小学教师提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