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前,我们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课上满堂灌,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
在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转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其实也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注重预习指导,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自读自悟就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自行阅读、自行感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阅读、去感知。但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因为当前我们的学生在自读、预习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他们普遍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读一二遍而已。因此,在这个阶段,老师要给予提示和明确要求。首先,在读的程序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按“标题——作者——出处——课文文本及注释——内容结构——文章主旨——疑难问题”的程序进行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由杂乱无章、毫无条理的阅读过程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程序的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记忆读过的材料的能力。其次,在读的具体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要求:⑴第一遍粗读课文,在朗读中校正读音,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⑵第二遍细读全文,要求边看注释边看课文,做到边读边口译课文,疏通文章大意;⑶第三遍精读全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 圈点出疑难语句、疑难问题,以备在课上提出来并解决。最后,对自读情况要落实检查,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过场。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要求学生把自读的结果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呈现,即把自读过程中的发现、体会、疑问分四大板块整理在作业本上,第一板块是作家作品常识板块;第二板块是生字词板块;第三板块是重点字词的解释和课文翻译板块;第四板块是课文内容、结构层次、主题思想的理解及疑难问题板块。这样的三步自读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二、讨论有的放矢,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在自读结合,讨论便能有的放矢,在自读过后,学生总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班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比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侍坐》,这是一个介宾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直译就是:用别国的军队来加在这个国家之上,而“因之以饥饿馑:“因”,课文下注释是“连着”,“饥馑”指荒年,直译就是“用荒年连着”,这句话就翻译不通,这类难题一个人难以解决,但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因之以饥馑”应该和“加之以师旅”是相似的句式。所以“因之以饥馑”应为“因加之以饥馑”。这样翻译过来就是“连着用荒年加在这个大国之上”就通了。在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三、熟读成诵,重视积累
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背是读的升华,背诵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知识的消化,培养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又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手段。《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把文言文的背诵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该能够诵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但当前我们的古诗文教学都有一个相同的困惑:我们的学生背诵一篇课文要花很长时间,有时即使是背熟了,但很快又遗忘了,更有甚者,很多学生课得很好,但默写起来,却错别字层出不穷,常出现同音字和形似字的错误,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总是机械记忆,死记硬背,所以,我觉得我们很有必要指导学生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分层法。把一篇文章按照其结构特点分成若干层,然后根据每层的层意进行背诵。如《与朱元思书》可按“富春江山水总特点——富春江异水——夹岸奇山”的思路进行背诵。
其次,板书联想回忆法。如《出师表》第一段,在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先帝崩殂
危急存亡 天下三分 (第一条建议)
益州疲弊 诚宜开张圣听……
不宜……
欲报殊遇 内不懈
外忘身
学生按此板书,很快就背熟了第一段,而且又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和消化。
最后,接力背诵法。以同桌为一组,一人一句,依次进行背诵,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合作精神。
运用这些方法,学生不但背得快,而且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再加上汉语言音节整齐,长于对偶,工于对仗,其声韵和谐流畅,抑扬顿挫的特点,学生又能在背诵中感受文章的音乐美,悟出文章的意蕴美,从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四、探究注重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而初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很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时间进行必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侍坐》一文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莫春者,吾服能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手舞雩,詠而归。”“浴”“风”二字,课文下注释是“洗澡”“乘凉”,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太理解,暮春时节,到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似乎有点不合情理。这时,我也觉得“浴”和“风”解释成“洗澡”和“吹风”确有不妥。于是我索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你认为这个“浴”和“风”可以怎样解释?学生联系到现在的“足浴”,是不是可以解释成“洗脚”呢?“风”古汉语字典上即“讽诵文章”,连起来就是:到沂水去洗洗脚,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这样翻译似乎更合情理。课后,我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确实找到了我国古代每逢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也即暮春时节,有到河边洗脚洗手的风俗。为的是祛除疾病。曰“修禊应劭从风俗通”,《周礼》曰:“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舆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可见周代已有此项活动,且千百年来流传不衰,诗经中的《溱洧》一诗便描写了上巳节士女聚会的情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蘭兮……”可见,这个“浴”却为“洗脚”之意,“风”即“讽诵文章”。王充《论衡-明雩》篇“风手舞雩,风歌也。”《后汉书-仲长统列传》引仲长统乐志之论曰“风于舞雩之下,归高堂之上。”很明显王仲把“风”释为“讽”即“讽诵文章”之意。因此,这两句正确翻译确为:“到沂水边修禊洗濯,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在告诉学生探究的结果是有根据的以后,学生更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因为从中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在我国文学宝库中,文言文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很多古文言之中都结晶着前人的思想精华。教好文言文对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
在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转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其实也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注重预习指导,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自读自悟就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自行阅读、自行感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阅读、去感知。但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因为当前我们的学生在自读、预习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他们普遍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读一二遍而已。因此,在这个阶段,老师要给予提示和明确要求。首先,在读的程序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按“标题——作者——出处——课文文本及注释——内容结构——文章主旨——疑难问题”的程序进行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由杂乱无章、毫无条理的阅读过程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程序的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记忆读过的材料的能力。其次,在读的具体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要求:⑴第一遍粗读课文,在朗读中校正读音,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⑵第二遍细读全文,要求边看注释边看课文,做到边读边口译课文,疏通文章大意;⑶第三遍精读全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 圈点出疑难语句、疑难问题,以备在课上提出来并解决。最后,对自读情况要落实检查,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过场。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要求学生把自读的结果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呈现,即把自读过程中的发现、体会、疑问分四大板块整理在作业本上,第一板块是作家作品常识板块;第二板块是生字词板块;第三板块是重点字词的解释和课文翻译板块;第四板块是课文内容、结构层次、主题思想的理解及疑难问题板块。这样的三步自读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二、讨论有的放矢,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在自读结合,讨论便能有的放矢,在自读过后,学生总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班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比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侍坐》,这是一个介宾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直译就是:用别国的军队来加在这个国家之上,而“因之以饥饿馑:“因”,课文下注释是“连着”,“饥馑”指荒年,直译就是“用荒年连着”,这句话就翻译不通,这类难题一个人难以解决,但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因之以饥馑”应该和“加之以师旅”是相似的句式。所以“因之以饥馑”应为“因加之以饥馑”。这样翻译过来就是“连着用荒年加在这个大国之上”就通了。在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三、熟读成诵,重视积累
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背是读的升华,背诵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知识的消化,培养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又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手段。《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把文言文的背诵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该能够诵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但当前我们的古诗文教学都有一个相同的困惑:我们的学生背诵一篇课文要花很长时间,有时即使是背熟了,但很快又遗忘了,更有甚者,很多学生课得很好,但默写起来,却错别字层出不穷,常出现同音字和形似字的错误,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总是机械记忆,死记硬背,所以,我觉得我们很有必要指导学生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分层法。把一篇文章按照其结构特点分成若干层,然后根据每层的层意进行背诵。如《与朱元思书》可按“富春江山水总特点——富春江异水——夹岸奇山”的思路进行背诵。
其次,板书联想回忆法。如《出师表》第一段,在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先帝崩殂
危急存亡 天下三分 (第一条建议)
益州疲弊 诚宜开张圣听……
不宜……
欲报殊遇 内不懈
外忘身
学生按此板书,很快就背熟了第一段,而且又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和消化。
最后,接力背诵法。以同桌为一组,一人一句,依次进行背诵,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合作精神。
运用这些方法,学生不但背得快,而且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再加上汉语言音节整齐,长于对偶,工于对仗,其声韵和谐流畅,抑扬顿挫的特点,学生又能在背诵中感受文章的音乐美,悟出文章的意蕴美,从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四、探究注重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而初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很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时间进行必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侍坐》一文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莫春者,吾服能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手舞雩,詠而归。”“浴”“风”二字,课文下注释是“洗澡”“乘凉”,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太理解,暮春时节,到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似乎有点不合情理。这时,我也觉得“浴”和“风”解释成“洗澡”和“吹风”确有不妥。于是我索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你认为这个“浴”和“风”可以怎样解释?学生联系到现在的“足浴”,是不是可以解释成“洗脚”呢?“风”古汉语字典上即“讽诵文章”,连起来就是:到沂水去洗洗脚,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这样翻译似乎更合情理。课后,我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确实找到了我国古代每逢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也即暮春时节,有到河边洗脚洗手的风俗。为的是祛除疾病。曰“修禊应劭从风俗通”,《周礼》曰:“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舆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可见周代已有此项活动,且千百年来流传不衰,诗经中的《溱洧》一诗便描写了上巳节士女聚会的情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蘭兮……”可见,这个“浴”却为“洗脚”之意,“风”即“讽诵文章”。王充《论衡-明雩》篇“风手舞雩,风歌也。”《后汉书-仲长统列传》引仲长统乐志之论曰“风于舞雩之下,归高堂之上。”很明显王仲把“风”释为“讽”即“讽诵文章”之意。因此,这两句正确翻译确为:“到沂水边修禊洗濯,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在告诉学生探究的结果是有根据的以后,学生更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因为从中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在我国文学宝库中,文言文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很多古文言之中都结晶着前人的思想精华。教好文言文对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