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主题是学生,从现在的社会现状来看,每对夫妻的子女越来越少,这导致父母溺爱子女,让子女减少了在成长过程中要承受的挫折,使子女的承受能力变得很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难免会和学生产生矛盾及摩擦,但由于学生承受力的底下导致学生无法承受,并且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家长与教师矛盾激化。
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教师,孩子就变成了学生,教师和家长就自然建立起了一种合作基础。本来,教师和家长合作的目标应该高度一致,但由于受到眼界、文化水平和个性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想法和做法各异,反射到学生身上,非智力因素出现问题,然后双方开始相互抱怨、指责,家校之间冲突不断,最后结果是孩子倒霉。
最常见的冲突是:
教师:你家长不是难缠吗?不是不讲理吗?不是不配合吗?好啦,我手里有40多个孩子,也不缺你那个。你的孩子,自己看着办吧。于是,教师是惹不起、躲得起。孩子被置于了“两不管”地带,孩子的兴趣、习惯、交往、社会活动等慢慢被边缘化,慢慢落伍了。
家长:你教师事情多,要求多,写作业是家长的事吗?辅导是家长的事吗?社会活动是家长的事吗?好啦,完不成的作业,我帮助写,回到家中的实践活动,我帮着作假。于是,家长在孩子面前老抱怨教师,批评教师,孩子也感觉教师不好,不愿回到学校,兴趣、习惯、交往、社会活动等慢慢被边缘化,慢慢落伍了。
教师和家长,速滑中的两个轮子,失却了哪一个,都会影响和制约孩子的正常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根源,其实是一个认知上的问题,一个方法上的问题,一个沟通上的问题,他们的关系危机属于“人们内部矛盾”。如果身受系统教育理论熏陶的教师,能站在比家长认识更高的角度上,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就会转“危”为“机”,重新建起学生、家长、教师的“友谊之桥”。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解释法
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对来访家长如实说明事情的真相和来龙去脉,释去家长心中的疑惑,消除误解和疑虑,这是化解关系危机的最根本、最实用的方法。教师千万不要误认为家长是来兴师问罪的而懒于理会,比如,有一位家长抱怨滥收费,说孩子每个星期都要资料费近百元之多,言辞之间,既有对班主任的不满,又有对事情的疑惑。班主任没有生气,拿出所有收费的记录,并一一说明每次收费的合理依据。家长这才明白,是孩子撒了谎,冤枉了教师,连忙赔礼道歉。班主任则协同家长,查明孩子的钱用在贪嘴买零食不吃饭上了,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
二、劝解法:
这是为了化解家长心结而采取的劝慰方法,很有实效。有的家长平素工作繁忙,疏于对学校工作的了解,每次都听信孩子“某个教师总不喜欢他”的说法,一次,又一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家长认为该教师不负责任,教育方法和态度都有问题。一旦孩子和教师发生激烈的矛盾,家长心中的积怨就全部爆发。班主任这时如果耐心倾听家长的说法,多加劝慰,事情就会有转机;如果班主任也不倾听,一味反驳,那么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化。
三、换位法
家长认为教师的工作应该无微不至,对孩子不能有任何差错,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就没有必要从“理论”上“战胜”家长。不如提示家长想一想,在家里错怪过孩子没有,对孩子照顾不周的地方有没有,打骂过孩子没有,让家长换位思考。教师也是人,难免也会出差错,以求得家长的体谅,这是教师弥补工作中的过失行为的一种比较委婉的方法。
四、移情法
有时候家长与教师接触太少,认为教师不可能有精力去善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双差生”的家长,他们不知道关爱所有学生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之一。他以为只有家长才是真心疼爱自己的孩子,教师管理严格是歧视“双差生”,是在跟孩子有意过不去。此时,教师可以主动邀请家长现场观摩,看教师是怎样细致入微地辅导学生,怎样一视同仁地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任务的。通过多次接触和交流,家长才理解到教师真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真的是在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尽心竭力,真的不容易。教师用真情打动了家长,家长才会真正理解教师对孩子的惩诫教育是必要的,不是故意为难学生,误解自然也就消除了。
有些事情的复杂程度往往超出于一个人的主观意料,学生在家长与教师之间常常会出现转达表意上的错误,虽然不是学生有意而为,却容易使成年人产生误会。以上几种方法有时可以交替或同时灵活使用,没有一定之规。只要教师提高认识,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思想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坚定信心,心怀诚意,秉持合情合理、合礼合法的待人处事态度,就一定能处理好教师和家长间出现的各种问题,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教师,孩子就变成了学生,教师和家长就自然建立起了一种合作基础。本来,教师和家长合作的目标应该高度一致,但由于受到眼界、文化水平和个性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想法和做法各异,反射到学生身上,非智力因素出现问题,然后双方开始相互抱怨、指责,家校之间冲突不断,最后结果是孩子倒霉。
最常见的冲突是:
教师:你家长不是难缠吗?不是不讲理吗?不是不配合吗?好啦,我手里有40多个孩子,也不缺你那个。你的孩子,自己看着办吧。于是,教师是惹不起、躲得起。孩子被置于了“两不管”地带,孩子的兴趣、习惯、交往、社会活动等慢慢被边缘化,慢慢落伍了。
家长:你教师事情多,要求多,写作业是家长的事吗?辅导是家长的事吗?社会活动是家长的事吗?好啦,完不成的作业,我帮助写,回到家中的实践活动,我帮着作假。于是,家长在孩子面前老抱怨教师,批评教师,孩子也感觉教师不好,不愿回到学校,兴趣、习惯、交往、社会活动等慢慢被边缘化,慢慢落伍了。
教师和家长,速滑中的两个轮子,失却了哪一个,都会影响和制约孩子的正常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根源,其实是一个认知上的问题,一个方法上的问题,一个沟通上的问题,他们的关系危机属于“人们内部矛盾”。如果身受系统教育理论熏陶的教师,能站在比家长认识更高的角度上,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就会转“危”为“机”,重新建起学生、家长、教师的“友谊之桥”。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解释法
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对来访家长如实说明事情的真相和来龙去脉,释去家长心中的疑惑,消除误解和疑虑,这是化解关系危机的最根本、最实用的方法。教师千万不要误认为家长是来兴师问罪的而懒于理会,比如,有一位家长抱怨滥收费,说孩子每个星期都要资料费近百元之多,言辞之间,既有对班主任的不满,又有对事情的疑惑。班主任没有生气,拿出所有收费的记录,并一一说明每次收费的合理依据。家长这才明白,是孩子撒了谎,冤枉了教师,连忙赔礼道歉。班主任则协同家长,查明孩子的钱用在贪嘴买零食不吃饭上了,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
二、劝解法:
这是为了化解家长心结而采取的劝慰方法,很有实效。有的家长平素工作繁忙,疏于对学校工作的了解,每次都听信孩子“某个教师总不喜欢他”的说法,一次,又一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家长认为该教师不负责任,教育方法和态度都有问题。一旦孩子和教师发生激烈的矛盾,家长心中的积怨就全部爆发。班主任这时如果耐心倾听家长的说法,多加劝慰,事情就会有转机;如果班主任也不倾听,一味反驳,那么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化。
三、换位法
家长认为教师的工作应该无微不至,对孩子不能有任何差错,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就没有必要从“理论”上“战胜”家长。不如提示家长想一想,在家里错怪过孩子没有,对孩子照顾不周的地方有没有,打骂过孩子没有,让家长换位思考。教师也是人,难免也会出差错,以求得家长的体谅,这是教师弥补工作中的过失行为的一种比较委婉的方法。
四、移情法
有时候家长与教师接触太少,认为教师不可能有精力去善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双差生”的家长,他们不知道关爱所有学生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之一。他以为只有家长才是真心疼爱自己的孩子,教师管理严格是歧视“双差生”,是在跟孩子有意过不去。此时,教师可以主动邀请家长现场观摩,看教师是怎样细致入微地辅导学生,怎样一视同仁地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任务的。通过多次接触和交流,家长才理解到教师真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真的是在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尽心竭力,真的不容易。教师用真情打动了家长,家长才会真正理解教师对孩子的惩诫教育是必要的,不是故意为难学生,误解自然也就消除了。
有些事情的复杂程度往往超出于一个人的主观意料,学生在家长与教师之间常常会出现转达表意上的错误,虽然不是学生有意而为,却容易使成年人产生误会。以上几种方法有时可以交替或同时灵活使用,没有一定之规。只要教师提高认识,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思想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坚定信心,心怀诚意,秉持合情合理、合礼合法的待人处事态度,就一定能处理好教师和家长间出现的各种问题,达到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