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与“风骨”的完美融合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ho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代宗师》是王家卫导演花费了将近十二年的时间准备和拍摄的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该影片围绕宫二、叶问、一线天展开,讲述民国的武林故事,演绎他们的武术人生。在这个故事的影像化呈现中,王家卫导演将影片的“形意”,即对功夫拳法的镜头诠释,对影片叙事艺术的追寻以及对台词的隽永表达与影片的“风骨”,即武术精魂中的气节与气量融为一体,体现了《一代宗师》对唯美意境的期待,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美的向往,对具有抒情意味的写意性的追求,以及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实践,让我们在视觉盛宴中体会武术的博大精深以及武林人士的精神特质,在美学追求中完成对影片艺术格调的品味和对整个江湖诗意风格的追寻。
  关键词:《一代宗师》 形意 风骨 美学追求
  王家卫是香港著名的导演,他擅长文艺电影的拍摄,很少涉猎功夫题材,但自从他与功夫相遇,便一发不可收拾,1996年起他有了拍摄这样一部功夫片的打算,他十分讲究细节,重视影视拍摄效果,他说“所谓绝招,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发挥到极致,但愿我能达到这种极致”。为了完成他心目中的极致,十年多的准备与走访,他的脚步遍及中国大陆,期间拜访了多位武术家,并将每一种武术的特点分析记录,再经过三年的取景拍摄,《一代宗师》终于在千呼万唤中与大家见面了,十年磨一剑的精细,一经问世,获得了国内外的认可,成为2013年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开幕电影,并获得各种奖项,可谓饱获殊荣,与此同时票房收入也相当不错,收获了口碑与市场的双重效益,可谓是2013年在艺术影响力和商业影响力上,真正意义上走出去的华语电影。
  影片以南北武林为背景,从佛山入笔,讲述咏春、八卦、形意、八极等多个门派的宗师们的故事。导演通过富有诗意的特写镜头、碎片化的叙事以及隽永的台词将影片的“形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武术精神中正义的气节、容人的气量等“风骨”得到充分展现,在“形意”与“风骨”完美融合中,实现了电影对美学的独特追求,包括意境美、含蓄美、写意性以及温柔敦厚,完成了功夫美学与诗意江湖的统一。
  一、“形意”——功夫拳法的镜头诠释
  王家卫导演对功夫拳法的镜头诠释,对影片叙事艺术的追寻以及对台词的隽永表达,是“形意”的重要内容。不同于叶伟信导演的《叶问》和周星驰的《功夫》,王家卫似乎更加柔情,他用特殊的美学镜头,呈现出功夫的美感效果。明明是拳脚相向,却似真似幻,明明是肉体的博弈,却如“诗歌礼乐”一般,这种效果与王家卫导演的偏爱分不开,近景与特写,色彩与画面的处理,片段化叙事与寓意颇深的台词对情感的表达和故事的讲述都具有重要作用,这使得《一代宗师》的美学追求在“形意”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呈现。
  《一代宗师》给人的视觉冲击是非常强烈的,随便一帧画面都如油画一般,特别是特写镜头下,金楼中风尘女子的打扮,她们的妆容精致,旗袍华丽,动作优雅,诠释了风尘女子的美丽。“镜头是视觉意义构成基本的、主要的语言单元,在视听语言的表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片一开始就用特写镜头展现了功夫的魅力,近身拍摄的每一次出拳和步法移动的每一次动作,一招一式尽收眼底,打斗溅起的水滴都十分清晰。影片重要连接点,宫二与叶问的较量,在放大的镜头下,情感无处躲藏,对打的招式与对视时的表情显得唯美动人,是武艺的切磋,更是情感无声的流露。当然,色彩也是十分重要的语言。影片以暗色系为主,沉寂在一种怀旧的氛围中,表达的是对整个武林的怀念与敬意。场景与场景中的人物是融合的,色彩搭配也是一致的。就拿金楼来说,色调迷离,符合温柔乡的特质;金楼中的女子是浓妆艳抹,色彩艳丽的,呈现出一种妖娆的美。雨夜的较量,色调是暗黑的,显出了打斗的冷酷;叶问的黑色长袍与暗夜的黑融合,显出叶问的沉稳。
  除了对不同镜头的处理,影片的叙事也是独特的。中国人的喜好,是故事完完整整,有头有尾,最好能够按顺序讲述,如果是倒叙、插叙等,至少要交代清楚叙事线和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但是王家卫似乎并不在乎观众是否了解故事的始末,他坚持自己的叙事策略,情节的组合侧重的不是故事的完整讲述,而是为了达成他想要的时空顺序,情节的安排就如地上散落的碎片,无序、片段、断裂、零散,但是又有一条主线将他们牵连在一起。影片在描述叶问与宫二的故事时,断裂点很多,但又有功夫的主线将他们连接在一起。在叶问与宫二较量之后,叶问与宫二的故事分别展开,他们相互通信,但是情感的变化交代得并不是很清楚,而两人功夫较量时特写的对视镜头与北国飘飞的大雪将断裂的故事重新衔接。而叶问给张永成买大衣的行为,是为了去见宫二,还是纯粹想给妻子,张永成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一线天的出现,似乎游离在影片之外,当然他与宫二在火车上有一次交集,但是一线天的出场始终让人捉摸不透。这种碎片化、放射状的叙事,确实给了我们继续思考的可能,可能导演想让我们在这种严肃的功夫电影中找到影片灵动的气息。
  那些华丽的功夫和碎片的叙事是影片思想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通过台词也有所表现,影片一开始叶问的一句话:“功夫, 两个字, 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倒下。只有站着的才有资格说话。”这是叶问对功夫的理解,显示了他超然的境界。影片中还有很多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台词:“宁在一思进, 莫在一思停。”“我在最好的时候遇到你,是我的运气。可惜我没时间了。都说人生无悔,都是赌气的话。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心里有过你,可我也只能到喜欢为止了。”这些台词并不深奥难解,但却感人肺腑,体现了宗师们的睿智,又体现了他们内心柔软温热的一面。
  二、“风骨”——对武术精魂与传承问题的思考
  王家卫导演不仅想还原那个时代的功夫,更想还原武术家们的“精气神”,即武术的精神和气节,并且希望通过拍摄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展现中国人的智慧,让武术一代代传承下去。影片的“风骨”,正是王家卫对武林宗师精魂的塑造以及对武术传承问题的思考。叶问在金楼中与各大武术高手的较量不再是粗暴的擂台赛,而是精神的交流,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一条腰带一口气”是叶问的师傅对他说的一句话,叶问一直铭记在心,说的是习武之人要有气节,气节之上更要有容人的气量,“藏得住锐气,容得住高手,才能达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诗意境界”。   气节在叶问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一条腰带一口气”是叶问毕生的信念,叶问生在一个乱世之中,经历了北伐、抗日、内战,但他仍坚持着武术人的正义气节,在民族存亡的压力下从不屈服,宁可死也不吃敌人的粮食,最终他的两个孩子都在饥饿中夭折,这将武术宗师的气节展示得淋漓尽致。武术还讲究一个气量,就是习武之人要有容人之量,容得住高手,藏得住锐气。《一代宗师》中的高手比比皆是,南北各大门派掌门人,金楼里与叶问交手的武林人士,还有叶问、宫二、一线天等等。高手如此之多,因此气量必不可少。气量的另一种表现是“藏”,功夫再好,也要波澜不惊,避其锋芒,深藏不露,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人于水火,这才是气量的最高境界。
  宗师们除了对武术精神的追寻,更有对武术传承的思考。在时代的裂变中,如何让武术传承下去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武林人士应该承担的责任。叶问的弟子叶准曾说,“一代宗师并不单单要功夫好,最重要的是让一个门派继续发展,具有影响力,再加上他的人格品德,才能称得上‘一代宗师’”。影片中的宗师们都有对传承的理解,叶问说,“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错的,躺下喽;站着的才有资格讲话”,说明在叶问心中功夫是不分门派,也不受地域限制的,各门派的武功都有其优缺点,要集武术之长,避武术之短,在融合中发扬各派武术。宫羽田说,“拳有南北,国有南北么”,他倡导武术不分南北,看到了整个中国武林传承要南北融合。叶问则说“其实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叶问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视角俯瞰整个武林世界,他认为武术无国界,有大同的理想。与叶问、宫先生对武术传承的理解不同,宫二仍然坚守着传统的门户思想。虽然他们在武术传承问题上有不同的思考,但是他们都有自己坚守的信念,叶问将咏春发扬光大,推向世界;宫先生的思想虽无叶问的胸襟,却也看到了南北融合的重要性;宫二在乎家族荣辱,功夫高低,显然还没有达到武术的至高境界,但她用一生捍卫了宫家的武术经典。
  三、美学视野下的“形意”与“风骨”
  《一代宗师》是一部兼具“面子”和“里子”的电影,面子如“形意”,里子如“风骨”,唯美的镜头语言完成了影片“面子”塑造,同时又全方位地展现了一代民族英雄高洁的人格精神和大义凛然的崇高气节,在形意与风骨的融合中,以美术启迪心灵,以武术说教人生。这种融合体现了王家卫对东方美学文化和审美心理的继承,镜头的诠释,带来了唯美意境的呈现,同时对于爱情的刻画,更是把东方人特有的含蓄、内敛表现到极致。碎片化的叙事和隽永的台词,体现了影片写意性的特点。对武术精魂的塑造,不考虑武术的竞技功能,而是英雄间的相惜,更是儒家“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的表达。
  王家卫的影片所营造的意境十分唯美,这同时也是王家卫电影具有东方美学神韵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意“的刻画上,特写的镜头如油画般的呈现、断裂的叙事如散落的碎片,隽永的台词如诗般的低吟,有时我们看到的是武术的一招一式、帽檐边滑落的雨滴、地上激起的水花、女人的一缕细发、一张精致的面容,这些共同营造了《一代宗师》各种怀旧意向构成的唯美和暧昧的意境,而王家卫对这种哀伤、怀旧、唯美意境的推崇与打造也体现了他对东方美学意境的独特认知和极致运用。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影片中也有对爱情的描写,西方文化对爱情的表达是热烈开放的,但是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爱情是含蓄内敛的。叶问与宫二的爱情,也仅仅止于喜欢而已,他们之间的武术较量,他们的通信,他们最后见面时的场景都没有西方式开放的表达,有的是静静等待和默默祝福。他们是习武人士,明白武术人应遵循的规则,他们又是在中国传统思想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含蓄内敛自然成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正因为这种含蓄的爱情表达,使他们的爱情凄美感伤,流露出了内敛含蓄的东方审美观。
  《一代宗师》是写意的,所谓写意“即是在艺术的创造中重视神似,追求虚实相生以及化实为序,重视抒情与主观情感的表达”。这种写意手法并不强调形似以及叙事,也不强调惯性,它所追求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纯粹境界。表达方面的写意性是《一代宗师》的重要特点,影片中的台词几乎都是需要细细领悟的,不是直白的表达,每一句都有背后的象征寓意,影片片段化的叙事打破传统叙事强调情节发展的特点,存在于影片中的时间和空间往往都不是真实的再现,具有一种无中心的特点,导演所展现的影片叙事特点都是为了对主人公的情绪进行渲染,从本质上来看,《一代宗师》是抒情和写意的,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反映了王家卫电影所具有的东方美学意蕴。
  《一代宗师》并没有按观众想要的套路出牌,但是影片所取得的效果却超出了观众的期待。他对武术“风骨”的塑造更符合中国武术精神,这种精神特质更多的是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的美学特点。在宫羽田在南方举行的隐退仪式上,马三为获得南方武林的认可与各路武林高手对打,这种对打与叶问在金楼中与各路英雄的较量不同,前者是武术的竞技,是为争夺擂主而出招;后者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是为武林的传承发展而较量。后来的结果也不一样,马三并不能服众,其师勒令他回东北,因为它不懂得藏,不懂得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与隐忍。叶问则不同,他尊重对手,继承了温柔敦厚的特点,懂得藏的内涵,因此在金楼比赛中获胜。
  综上所述,王家卫秉持着对武术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追寻,对武林情怀的坚守与怀念,对中国武术精神的敬守与承传,完成了这样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格调的功夫片。《一代宗师》堪称视觉盛宴,“用华丽的镜头给观众呈现了一段充满怀旧味的武林传奇,再现了王氏优雅”。在视觉的强烈冲击中,用特写镜头和不同的色彩营造了唯美的意境,同时宫二与叶问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流露传达了中国文化中含蓄内敛的美,碎片化的叙事以及富有象征意味的台词,是对具有抒情韵味的写意性的追求,武术精魂的呈现是对传统儒家美学温柔敦厚的继承与弘扬。这种王氏的优雅将“形意”与“风骨”融合,用诗意的笔触描绘武侠的另一番面貌,在奇异的视觉效果和零碎的时空中编织一个断断续续的武林史诗,让影片的视觉效果与台词带来的哲理深度融合,营造出屏幕上从未有过的唯美江湖,让功夫也有一种诗歌礼乐般的唯美色彩。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视听语言传播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10.
  [2] 黄磊磊,王乙涵.功夫的史诗武林的挽歌——《一代宗师》的复调叙述[J].当代电影,2013(3).
  [3] 王晓波.一代宗师的武学与哲思[J].商周刊,2013(2).
  [4] 张成.《一代宗师》费心血千呼万唤始出来[N].中国艺术报,2013(1).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传统文化笼罩下的古代中国,社会对于日渐进入中国人叙事生活中的“砖石雕刻艺术”表现出更加民族化的角色期望和时代召唤。作为主体性的工艺美术品类成为中国人心中向外人叙事和讲述个体超越物质世界的策略与诉求,它逐渐上升为一种民族内在的主体性话语,将得天独厚的砖石雕刻历史影像镌刻在砖与石这两种现实的文化承载体上,向世人诉说着砖石雕刻艺术的材料美、构成美、题材美,从而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人文气息特性。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潘公凯先生的水墨作品为赏析对象,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与解读,在现代潮流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成功转型并且不失传统精髓是每个艺术家创作时所面临的巨大问题,潘公凯先生以其深厚的水墨功力,独特的绘画风格在“中国传统水墨如何具有现代性”这一道路上努力实践着。他为未来水墨画的发展提供了示范的同时也寻找到一种可能,其独特的绘画格调值得细细品读。  关键词:水墨 格调 潘公
期刊
摘 要:潘岳是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悼亡诗》(其一)是其代表诗作之一。诗歌表达了潘岳为亡妻送葬归来后无法排遣的思念之情。艺术上语至淡而情至深,具有心理描写真实细腻、情景交融、多层次的时空叙述等特点,且用典浅近。潘岳《悼亡诗》开启了中国古代悼亡题材的先河,“悼亡诗”也成为悼念亡妻的经典诗篇。  关键词:潘岳 《悼亡诗》 思情 赏析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
期刊
摘 要:席勒意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工化精细劳作、“科技理性”的发展对人的天性造成了损害;席勒发现了“游戏冲动”和审美是发展完美人性的途径;席勒认为,自然特性的主体内化会形成素朴人格,而自然特性的失落及在道德冲动触发下的归返倾向则形成感伤人格。生态学思潮对自然的推崇,印证了席勒对“自然”的坚守的前瞻性。  关键词: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 “自然”情结  “诗人是自然的保护者”,这是席勒的宣言。
期刊
摘 要:注释《论语》的著作有许多,其中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和傅佩荣先生的《傅佩荣译解论语》是比较好的版本。我们发现这两位学者的注释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杨的翻译更忠实于原文,基本做到了精准,明确;而傅的翻译更讲究灵活流畅,注重联系时代文化背景,很好地体现了时代感。  关键词:论语 版本 杨伯峻 傅佩荣 比较  一、杨伯峻《论语译注》和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概述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下
期刊
摘 要:网络文学的兴起为更多传统文学创作之外的文学爱好者,开拓了广阔的写作和发表的平台,也引起了整个文坛总体格局的结构性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红网络文学作品《后宫·甄嬛传》,来透视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的冲击,这种冲击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负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后宫·甄嬛传》 冲击  在网络文学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作家对网络文学作家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
期刊
摘 要: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从文艺复兴起就备受争议,亚里士多德本身也未过多谈及它是如何起作用的。笔者认为悲剧的卡塔西斯并不单纯是指结果,而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本文试从自我防御机制、“第三人效果”、观演关系以及歌队对理性的召回等方面来探讨卡塔西斯是如何经过层层弱化,使悲剧痛感而转化为悲剧美感的。  关键词:卡塔西斯 自我防御机制 观演关系 第三人效果  对于悲剧的艺术功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是这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波伏娃的《第二性》对索尔·贝娄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以下简称《心碎》)进行女权视角解读,认为在这部体现贝娄厌女情结的小说里,女性在男性主体叙述中成为“第二性”,更成为物欲横流的美国消费社会的代言人。由此,小说中男权与女权的二元对立实质又是物质与精神世界对立的投射,女性成为物化的“他者”。叙述者在对女性/消费主义社会的批判中表达了对女性重新回归传统“家庭天使”身份的期待,甚至传递了
期刊
摘 要:托马斯·哈代诗歌表现能力非凡。本文通过对哈代诗作《针线盒》的文本细读研究,推断出哈代的悲剧构建技巧在于利用简洁的文字制造广泛的审美空间,引导读者依据貌似晦涩的只言片语勾勒出悲剧清晰明朗的轮廓,以强烈的前后反差(如人物表情)使人物命运及哲学化的思索归于无力感。进而指出哈代创作思想的出发点是具有宿命论色彩的绝对悲观主义。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针线盒》 悲观主义  托马斯·哈代(Thoma
期刊
摘 要:谢灵运是我国晋宋时期的著名文士,拥有满腔热血和才华却被排挤在政治边缘,无法实现自身的理想与抱负。于是,他纵观名山丽川,寄情于山水之间,一改魏晋时期受玄学影响诗歌创作“淡乎寡味”的特点,成为了山水诗的开创者。《南楼中望所迟客》是谢灵运早期山水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诗人以富丽精工的语言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南楼中思望友人的动人画面,诗歌结构层次分明,用典高妙且情感真挚,彰显了谢灵运独特的艺术风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