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为谁思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pw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谢灵运是我国晋宋时期的著名文士,拥有满腔热血和才华却被排挤在政治边缘,无法实现自身的理想与抱负。于是,他纵观名山丽川,寄情于山水之间,一改魏晋时期受玄学影响诗歌创作“淡乎寡味”的特点,成为了山水诗的开创者。《南楼中望所迟客》是谢灵运早期山水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诗人以富丽精工的语言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南楼中思望友人的动人画面,诗歌结构层次分明,用典高妙且情感真挚,彰显了谢灵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谢灵运 南楼 语言 艺术 情感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南楼中望所迟客》是谢灵运山水诗中流传并不广泛的一首诗歌。但此诗内容丰富,用典颇多,语言优美且情感细腻真挚,极具谢灵运五言诗的艺术特色。读之颇令人动情,可谓谢灵运经典诗作中的沧海遗珠,值得学习借鉴。笔者认为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山水诗,亦可以归为赠给友人的情诗。萧统在《文选》第三十卷收录了此诗并将其归至情诗类,可见萧统对此诗表达的真挚友情给予了高度的欣赏及认同。
  谢灵运《南楼中所望迟客》作于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庐陵王刘义真尚在新安贬所时,表达了诗人对庐陵王的深切怀念及期盼早日相见之情。同年,庐陵王刘义真被杀害。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庐陵王沉冤得雪,谢灵运又作《庐陵王诔》及《庐陵王墓下作》表达对故人深重的哀思与悼念,可见情深意切。
  从内容上来说,这首诗歌描述的是一幅日暮西落时诗人在南楼中踌躇徘徊,等待友人的画面。在等待中诗人思绪万千,内心复杂,深切地表达了别期时长与友人不得相见的落寞感和渴望重逢的期待感。从艺术特色上来说这首诗语言优美,结构层次分明且善于用典,体现了谢诗高妙的艺术特色。诗人将对友人的情感寄托在对楚辞的化用中,真挚感人。于是,便不难理解古人“芙蓉洗清露,愿比谢公诗”①的原因了。
  一、富丽精工的语言特色
  谢灵运的才华和诗情,在他生前就享有盛誉。《宋书》卷六十七本传云:“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竞,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②《南史》本传亦云:“灵运之名,江左独振。”③其去世不久,“谢灵运体”更是蔚然成风,《南史·儒林传·伏曼容传附伏挺传》:“伏挺:‘博学有才思,为五言诗,善效谢康乐体。’”④谢灵运的五言诗可谓入情入理,内容充盈,其语言富丽精工,善于雕琢是其诗歌的一大特色。
  谢灵运的山水诗歌语言富丽精工,善于雕琢,更重要的是在入情入理的描述中寄托了诗人真挚的感情。诗人将眼中景、心中情、意中人在诗中表现出来,正如钟嵘的《诗品》(上)“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⑤所见之物皆能入诗且不乏丰富的思想感情。诗人将眼见万事万物都写入诗中。此诗亦是将所见之景入诗,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述中注重运用比兴手法和诗歌音律之美。开篇以日起兴,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日落西山,深远昏暗,游人未归,路途且长的画面。“杳杳”“漫漫”两个叠音词不仅音律悠扬且符合主人公等待的惆怅心情,在诗歌音律美中寄予自己的情感。
  谢灵运此诗注重用字遣词上的精雕细琢,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诗人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一个“登楼为谁思”的“思”字,总领全诗,形象地寄托了全诗的主旨和感情色彩。“为”字表明了诗人等待“临江迟来客”的出场,以下几句描写与友人不得相见的深深惦念。“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用“早”“犹”凸显约期已到,未见友人的落寞心情。“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怨”字体现出诗人等待迫切的心情,而“方”说明了这种状态久远。“即事”与“感悟”互文,指遇事皆有感触,如物候的变化,人的心情感受。这两句诗人表达出与友人分别后诸事不顺,心情郁结的状态。但他并未直接写遇到的烦心事,而是通过“即事”和“感悟”来总结概括。“睽携”“凄戚”皆是形容悲凉的心情;“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莫”“慰”都是情感寄托式动词,“莫”表示出小心翼翼不敢询问友人即将远行的心情,“慰”字便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路阻且难,该说些什么安慰友人呢?全诗的情感通过对文字的精雕细琢表现出来。不但使读者体会到诗人对友人入骨的思念之情,更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细致的关怀和深切的体恤之情。自己处于仕途不顺,愁苦艰难的人生逆境中无以抒怀,只希望通过赠问来安慰友人,足见相怜相惜之情。结尾两句“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搔首”和“引领”相互呼应,描述了诗人抓挠头发和伸长脖子眺望的模样,把“望”友人的姿态刻画得逼真形象,“良觌”形容欢乐的会见。这两句通过字词雕刻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焦急地等待,期盼与友人早日会面的心情。全诗从细枝末节的字词雕琢中将诗人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烘托而出。
  谢灵运此诗语言特色还表现在善于用特殊物象和意象来抒发心理感受。开篇就以“日西颓”“路漫漫”这样的场景意象来描写出日落西山、路阻且长的坏境及等待友人的迫切心理。“圆景”是思念意象,指月亮。“佳人”自古以来是美女的特指,这里意在形容友人。用月亮这样代表思念的意象来描述与友人约定十五月圆之夜相会,期限已至,友人却迟迟不来,诗人形单影只地等待之情,更加到位地反衬了美好愿望和残酷现实的落差心理。“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孟夏”和“晦明”都是属于时间概念意象。“孟夏”指代初夏,“晦明”是描述从黑夜等到白天的天色明灭状态。诗人在这两句中通过对初夏夜晚等待友人时间长度的刻画表现出自己焦急的心理感受。初夏的夜晚本来很短,但是从黑夜到白天诗人好像等待了一年那么久远,更加体现出迫切的心情。仅是描写夜晚的感受,可见白天的煎熬是何等之深,在此属于以少写多的写作手法。“瑶华”和“兰苕”属于植物意象,都是形容香花美草。古人多采摘送给远行的友人以寄托慰藉。初夏的时候,瑶华还不到可以采折的季节,而兰苕在春天以后就已经被多次采摘,不能折也好,多次采也好,都寄托了诗人对朋友深深的祝愿。   通过分析,谢灵运此诗行文五言,内容丰富,感情饱满,音律基调鲜明。在语言艺术特色分析中我们感受到此诗语言富有音韵之美,注重字词的精雕细琢,善于运用意象和物象的描写来寄托诗人的心理感受,可谓富丽精工。
  二、善于安排诗歌的结构层次
  谢灵运的山水诗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来表现,全方位地展示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形成比较鲜明的固定模式,即叙事——写景——说理。如我们所熟知的《登池上楼》《登永嘉绿嶂山》等都属于此类模式。《南楼中望所迟客》的诗歌结构比较独特,属于景——情——景——情的双线结构模式。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⑥便是形容这种情景交融的山水诗,此诗写景在先,然后抒情。先以落日起兴,描写长路漫漫之景,抒发登楼思客之情;然后望月景感怀,抒发友人未至的失落之情;最后描写孟夏长夜漫漫,“瑶华”“兰苕”被摘的景象,抒发对友人的慰藉之情。此诗善于谋篇布局,整个情景交融的写作模式中表现出前后呼应的结构特征。
  具体分析,诗题中“南楼”是诗人舍下始宁墅中一座住宅的门楼,点明此诗的创作地点。“迟”字不仅表明有客来晚之意,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等待的现状。一个“望”字更加体现了诗人伫望友人到来的急切心情。全诗从题眼入手,已然体现出作者善于谋篇布局的写作手法,同时,在层层递进前后呼应中寄托了情感表达。
  从结构层次上说,此诗应分为三层,从“杳杳夕日颓,漫漫长路迫”一直到“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描写的是日暮将至,诗人走到南楼等待,迟客却久久未至给诗人带来的失望情绪。点明了全诗的发生时间、地点、事件及感情基调。同时从题目“南楼中望所迟客”以及前四句描写,我们都体会到作者隐含在诗中登楼而“望”的情态。
  其后八句则写与友人分别以后的情怀和心情,从“即物怨睽携,感物方凄戚”到“道路莫赠问,云何慰离析?”这一处表达出诗人与友人分别后一直倍感思念,情绪不佳感到诸事不顺的心情,等待一夜如隔一年的煎熬心理以及迫切和友人相见却不得而见只能寄情于“瑶华”“兰苕”托以安慰的现状。且这两个物象都带有深沉的相思之意,可见诗歌中间写“想”。
  最后一层为结尾两句,很明显地通过“搔首”“引领”相互呼应,写出诗人挠弄头发和伸长脖子眺望的样子,把诗人“望”向友人的姿态刻画得逼真生动,两个细节动词的刻画表现诗人此时焦急询问友人的消息及期盼与之见面的心情。作为诗歌的结尾处,通过点滴之笔描写诗人“望”的动态与开篇登楼而“望”前后照应。
  单从结构上分析,诗人开始写“望”中间写“想”结尾又写“望”紧凑相接,并且抒发的感情也是层级递进各不相同,开篇为忧伤式的淡然思念,中间为幽怨式感物思念,结尾处为动态式的等待思念。这样的结构安排井然有序且层层递进体现出谢灵运在描写山水诗情景交融的写作模式下善于安排诗歌的层次结构。
  三、高妙用典的艺术特色
  谢灵运山水诗歌的另一大艺术特色是善于用典。李雁《谢灵运研究》认为谢灵运在创作山水诗中最成功的用典不是引经征史而是化用屈赋。此诗正是借鉴了《楚辞》的许多诗句,细究起来,并不给人以生搬硬套的晦涩之感,相反,多了一些自然高妙的情感抒发,正如东方树所言,谢灵运用典“见似白道”⑦。(《昭■詹言》卷五。)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此两句化用刘向《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颓兮,路长远而窘迫”。⑧“杳杳”指太阳西落时的幽暗,“迫”言心情窘迫与刘向用法一致。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这两句与《楚辞》中“吹参差兮谁思”⑨(《文选》三十卷李善注)的用法一致,都是描述思念,楚辞本句也意在表达希望夫君归来,夫君迟迟不肯到来,于是思情悠悠的状态。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分别和陆机赠冯文■诗“问子别所期,耀灵缘扶木。”⑩及曹子建赠徐干诗“圆景光未满,众星粲已繁”。{11}用法一致,皆是形容与友人分别后相约而见,却迟迟没有相会,十五指月圆之日。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即事”在此引申为离别之意,化用了《列子》“周之尹氏有老役夫,昼则呻呼即事,夜则混惫而熟寐”{12}中即事的意思。这个典故中即事本意是手头当下要做的事,引申为做任何事。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化用《楚辞》中“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13}诗意几近相同,都是形容初夏夜短,等待的夜晚却好似过了一年。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楚辞》曰:“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乎离居。”{14}又曰:“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15}《楚辞》意在通过“瑶华”、“石兰”、“杜衡”等香草植物来寄托对离居友人的忧思。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楚辞》曰:“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16}这里赠问的意思皆是言慰问之意,言语间不乏体现对友人的远行担忧。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化用《毛诗》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17}“搔首”一词,动作感强烈,画面呼之欲出,仿佛看到一个挠弄头发,焦急等待友人的身影在南楼眺望徘徊。
  清代以前的评论家在赏析谢诗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些化用《楚辞》的典故和字句在诗歌中起到的作用。清人陈祚明日:“详谢诗格调深得三百篇旨趣,取泽于《离骚》《九歌》,江水、江枫、斫冰、积雪是所师也。”{18}尽管本诗没有引用到陈祚明所述意象,但其诗句几乎大都出自《楚辞》,并且化用熟捻于心,不显生硬,并非直接用来装饰门面而是经过用心陶冶使借鉴之词与全诗融为一体,足见此诗用典高妙的艺术特色。
  四、丰富细腻的情感色彩
  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多关注自然物象,少了一些直抒胸臆的情感抒发,因此经常被诟病“寡情”之说。但此诗恰恰相反,感情细腻且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记挂与思念。笔者认为谢灵运此诗不仅是袭用了《楚辞》中的字句锻炼入诗,更是通过化用典故抒发深层情感。方东树《昭昧詹言》第十三条便指出谢诗与《楚辞》的深层联系:“谢公全用《小雅》《离骚》意境字句,而气格紧健沉郁。”{19}可见谢诗与楚辞并非用典那么简单,谢灵运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深受楚辞言语间流露哀思之情的影响,另一方面将自己对友人庐陵王情深意重的思念通过化典来隐喻抒发,感情色彩鲜明而浓郁。《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是用来怀人的,而谢灵运此诗“佳人”也指代友人庐陵王,并以“瑶华”“兰苕”等芳香投赠之物表达对友人的怀思。   谢灵运对刘义真之所以有这样真挚而细腻的深厚感情要追溯到谢公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理想中,田余庆教授《东晋门阀政治》认为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一朝,至灵运,谢氏有将相之才的人物已经凋零殆尽,为巩固皇权政策,刘宋政权对世族采取打压政策。而谢灵运的人生理想在其山居赋等诗文作品中多有描述,体现在《述祖德诗二首》:“拯溺由道情,龛暴资神理。屯难既云康,尊主隆斯民。”{20}可见这是典型的儒家积极用世,重建和谐有道政治秩序的理想。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法实现。恶劣的政治环境成为束缚谢灵运一生仕途颠簸,若隐若仕徘徊不定的根源所在,也是其诗歌情理纠缠的现实原因。
  在谢灵运短暂的仕途生涯中,谢公与庐陵的交往及庐陵被杀对其人生及诗歌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宋初,谢灵运与庐陵王刘义真交好,史料记载《宋书·庐陵王义真传》:“义真聪明爱文义。”{21}《宋书·谢灵运传》:“庐陵王真义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22}良好的文学素养和相同的文化喜好,让他们成为了知己好友,更重要的是两人有相近的政治态度——对刘裕血腥篡夺晋朝政权的严重不满。庐陵王在与侍读博士蔡茂的交谈中暴露了自己真实的态度,与皇位继承权失之交臂,并在后来的残酷政治斗争中失利被杀。早在元嘉元年(424)庐陵王刘义真尚在新安贬所时,谢灵运作《南楼中望所迟客》表达对友人思念,仿佛预见友人未来的遭遇,同年得知刘义真被杀害的消息。一方面,作为好友的谢灵运唏嘘不已,待到元嘉三年(426)庐陵王沉冤得雪,为悼念友人谢公怀作《庐陵王诔》《庐陵王墓下作》。另一方面,谢灵运被视作刘义真党羽虽经少帝、文帝两代却始终被排挤在政治边缘,这样深厚的友情交往和影响为本诗奠定了深重的情感基调。
  《楚辞》中“香草美人”被用来指怀人,而谢灵运山水诗歌中多化用楚辞中的“美人”。此诗中“佳人”是否有所指代,“瑶华”和“兰苕”是为描写景物还是有深层寄托历来就有所争议。而谢灵运此诗描写反复折香草以赠佳人,佳人却不可见。所怀佳人显然是庐陵王,谢灵运寄托了屈原所开政治隐喻的传统,并且借鉴香草美人写法的隐喻,这样理解便能体会出此诗歌对友人朦胧的思念情感表达了。首句起兴,用“杳杳”“漫漫”描述出一幅日落西山的苍凉画面,表达对友人路途未归的担忧之情。“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直言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而后约期已满,友人未至,“早”“犹”来表达自己满腔的失望之情,用“圆景”这样的意象衬托自己与友人相约月圆之日而今却不得相见的落寞心情、怨恨离别,感觉别后诸事不顺,此刻只是初夏的夜,等待的心却感觉像过了一年。字里行间透露出等待的焦急与煎熬的内心。只能用“瑶华”和“兰苕”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情。路阻且长,诗人甚至不知该说些什么来安慰离居的友人,不仅是对友人温柔的体恤之情,更表达出希望通过赠问来安慰友人。此句为全诗一个感情抒发,相思相怜的情感呼之欲出。结尾处“搔首”“引领”呼应前诗在南楼眺望友人、伫立等待的姿态。全诗不仅化用楚辞的诗句,同时借鉴了屈原迂回而非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与庐陵王友情堪比金坚,令人感动。
  全诗字字无想,却字字表达出想,处处无念,却让读者处处体会到念。这正是谢灵运诗歌独特的风格,不直接地抒发感情,却将自己满腔的情感寓于每个场景和意象的描写中,写作手法高妙,情感细腻真挚。《南楼中望所迟客》虽不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却以它富丽精工的语言,独特细致的结构,高妙用典的艺术特色以及丰富细腻的情感向我们展示出一段真挚美好的友情,代表了谢灵运的五言诗歌的成就及艺术风格,文笔成熟大气而不失情感细腻,值得我们品鉴赏析。
  ① 钱起:《奉和王相公秋日戏赠元校书》。
  {2}{22} (梁)沈约撰:《宋书·谢灵运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67,列传第27,第1772页,第1778页。
  {3} (唐)李延寿撰:《南史·谢灵运列传》,中华书局2013年版,卷19,列传第9,第546页。
  {4} (唐)李延寿撰:《南史·谢灵运列传》,中华书局2013年版,卷71,列传第61,第1733页。
  {5} (梁)钟嵘著:《诗品》,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9页。
  {6} (南朝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物色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页。
  {7}{19} (清)方东树著,汪绍楹点校:《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卷5,第132页,第129页。
  {8} (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5页。
  {9} (清)王运撰,吴国广平校点:《楚辞释·九歌·湘君》,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39页。
  {10}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赠冯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文选卷第30,第1396页。
  {11}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曹子建赠徐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文选卷第24,第1117页。
  {12} 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第3,第105页。
  {13} (清)王运撰,吴国广平校点:《楚辞释·九章·抽丝》,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94页。
  {14} (清)王运撰,吴国广平校点:《楚辞释·九歌·大司命》,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46页。
  {15} (清)王运撰,吴国广平校点:《楚辞释·九歌·山鬼》,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52页。
  {16} (清)王运撰,吴国广平校点:《楚辞释·九章·思美人》,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101页。
  {17} 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邶风·静女》,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6页。
  {18}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续修四库全书卷17集部第1590—15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20}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谢灵运述祖德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文选卷第19续,第914页。
  {21} (梁)沈约撰:《宋书·庐陵王义真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61,列传21,第1635页。
  参考文献:
  [1] (南朝)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 (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清)黄节.谢康乐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
  [5] 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 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7] 谢富运注.谢灵运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9.
  [8] 简汉乾.谢灵运与楚辞[J].许昌学院学报,2003(6).
  [9] 张晓庆.楚辞对谢灵运的影响[J].保山师专学报,2007(3).
其他文献
摘 要: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以抗战为主题,歌颂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壮举。小说的主题通过战争背景下的群众形象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人物的语言、行为、态度以及行为和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中。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解读这些因素可以深入理解作品反映的中国人抗战壮举,了解中国人反抗意识的觉醒以及最终走上抗日道路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龙子》 功能文体学 抗战主题  1942年出版的《龙子》是赛珍珠创
期刊
摘 要:在传统文化笼罩下的古代中国,社会对于日渐进入中国人叙事生活中的“砖石雕刻艺术”表现出更加民族化的角色期望和时代召唤。作为主体性的工艺美术品类成为中国人心中向外人叙事和讲述个体超越物质世界的策略与诉求,它逐渐上升为一种民族内在的主体性话语,将得天独厚的砖石雕刻历史影像镌刻在砖与石这两种现实的文化承载体上,向世人诉说着砖石雕刻艺术的材料美、构成美、题材美,从而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人文气息特性。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潘公凯先生的水墨作品为赏析对象,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与解读,在现代潮流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成功转型并且不失传统精髓是每个艺术家创作时所面临的巨大问题,潘公凯先生以其深厚的水墨功力,独特的绘画风格在“中国传统水墨如何具有现代性”这一道路上努力实践着。他为未来水墨画的发展提供了示范的同时也寻找到一种可能,其独特的绘画格调值得细细品读。  关键词:水墨 格调 潘公
期刊
摘 要:潘岳是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悼亡诗》(其一)是其代表诗作之一。诗歌表达了潘岳为亡妻送葬归来后无法排遣的思念之情。艺术上语至淡而情至深,具有心理描写真实细腻、情景交融、多层次的时空叙述等特点,且用典浅近。潘岳《悼亡诗》开启了中国古代悼亡题材的先河,“悼亡诗”也成为悼念亡妻的经典诗篇。  关键词:潘岳 《悼亡诗》 思情 赏析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
期刊
摘 要:席勒意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工化精细劳作、“科技理性”的发展对人的天性造成了损害;席勒发现了“游戏冲动”和审美是发展完美人性的途径;席勒认为,自然特性的主体内化会形成素朴人格,而自然特性的失落及在道德冲动触发下的归返倾向则形成感伤人格。生态学思潮对自然的推崇,印证了席勒对“自然”的坚守的前瞻性。  关键词: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 “自然”情结  “诗人是自然的保护者”,这是席勒的宣言。
期刊
摘 要:注释《论语》的著作有许多,其中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和傅佩荣先生的《傅佩荣译解论语》是比较好的版本。我们发现这两位学者的注释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杨的翻译更忠实于原文,基本做到了精准,明确;而傅的翻译更讲究灵活流畅,注重联系时代文化背景,很好地体现了时代感。  关键词:论语 版本 杨伯峻 傅佩荣 比较  一、杨伯峻《论语译注》和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概述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下
期刊
摘 要:网络文学的兴起为更多传统文学创作之外的文学爱好者,开拓了广阔的写作和发表的平台,也引起了整个文坛总体格局的结构性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红网络文学作品《后宫·甄嬛传》,来透视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的冲击,这种冲击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负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后宫·甄嬛传》 冲击  在网络文学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作家对网络文学作家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
期刊
摘 要: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从文艺复兴起就备受争议,亚里士多德本身也未过多谈及它是如何起作用的。笔者认为悲剧的卡塔西斯并不单纯是指结果,而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本文试从自我防御机制、“第三人效果”、观演关系以及歌队对理性的召回等方面来探讨卡塔西斯是如何经过层层弱化,使悲剧痛感而转化为悲剧美感的。  关键词:卡塔西斯 自我防御机制 观演关系 第三人效果  对于悲剧的艺术功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是这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波伏娃的《第二性》对索尔·贝娄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以下简称《心碎》)进行女权视角解读,认为在这部体现贝娄厌女情结的小说里,女性在男性主体叙述中成为“第二性”,更成为物欲横流的美国消费社会的代言人。由此,小说中男权与女权的二元对立实质又是物质与精神世界对立的投射,女性成为物化的“他者”。叙述者在对女性/消费主义社会的批判中表达了对女性重新回归传统“家庭天使”身份的期待,甚至传递了
期刊
摘 要:托马斯·哈代诗歌表现能力非凡。本文通过对哈代诗作《针线盒》的文本细读研究,推断出哈代的悲剧构建技巧在于利用简洁的文字制造广泛的审美空间,引导读者依据貌似晦涩的只言片语勾勒出悲剧清晰明朗的轮廓,以强烈的前后反差(如人物表情)使人物命运及哲学化的思索归于无力感。进而指出哈代创作思想的出发点是具有宿命论色彩的绝对悲观主义。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针线盒》 悲观主义  托马斯·哈代(Thom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