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中小城市及高职院校特点,参照国内外高职学院软件专业建设成功经验,探索适合自身的软件专业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途径及质量保障与评估四个方面探讨软件专业建设的新思路。
[关 键 词] 中小城市;高职院校;软件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059-01
一、软件行业概述
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物联网、大数据飞速发展,计算机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从事软件行业人员薪水水涨船高,近年来连年排名第一。
软件行业需要多层次人才。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它们之间的比例应该是7:4:1。而中国目前的软件人才结构呈“橄榄球”形,稀缺的是精、尖人才与低层“实战型”的人才。我国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约一半开设有软件技术专业,然而统计数据表明,职业教育软件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等低端位置岗位的工作,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院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的确是职业学院学生理想的就业平台。
二、中小城市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从中小城市软件专业就业实际出发,对高职软件专业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途径和质量保障与评估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培养目标
高职软件专业目标定位很明确,就是需求量最大的软件蓝领。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的发展,满足企业的需要。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怎样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迅速地融合到软件开发的第一线,并且能即时跟上IT行业发展是职业学院培养软件人才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特别是中小城市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过于僵化,学生学完却不知道用在哪里,主要原因是缺乏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把课程设置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与企业需要相结合。那么,高职软件课程该如何设置更为合理呢?
1.要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相关性。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高职软件课程设置理念,如印度将其软件培训按学期分类,每一学期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每学期的课程设置都是以一个具体的项目为目的,学员学完本学期内容则可独立完成该学期的项目开发,并且学期之间具有连贯性。这样将看似孤立的课程,其实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相关性。
2.课程设置需要标准化、模块化。课程的设置如同软件项目,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模块,模块之间有接口,模块内部实现具体的功能,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的主观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3.课程设置要与企业需要相结合。在中小城市的小软件公司,在课程设置上不应该贪大求全,课程设置要与当地软件公司需要一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高职学生素质特点及软件技术人才的职业特点,提出了“以产品开发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一专业一产品”的课程体系,即以产品为中心,以产品开发过程为导向,选择代表行业技术主流方向的典型性产品,使三年的课程知识体系围绕一个核心产品的实现来分解知识体系,这一思路值得借鉴。
(三)教学方法与途径
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在软件教学过程中更需强化实训教学,并结合企业定制培养,开设企业定制班,根据企业需求积极开展模块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即所用,让学生在校即成为企业的准员工。
(四)质量保障与评估
传统的教学考核以笔试和上机考试为主,这种考试形式过于单一。教学考核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考核主体多样化:将原来的课程教学考核以学校为主,改革为学校、企业共同考核。
2.考核方式多样化:将单一的闭卷笔试,改革为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实际操作、作品提交、团队作业、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使考核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的作用。
3.考核标准多样化:通过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充分发挥特长,使学生的潜力和专长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企业参与是关键
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或者教学质量考核上,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与对接,不可闭门造车。中小城市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培养与大城市高职院校又不同,面向本地、面向中小企业才是中小城市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发展之路。只有学校和企业联手共同培养学生,才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實现学校、企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丁芹.中印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程响林.以能力本位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2014(29).
[关 键 词] 中小城市;高职院校;软件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059-01
一、软件行业概述
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物联网、大数据飞速发展,计算机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从事软件行业人员薪水水涨船高,近年来连年排名第一。
软件行业需要多层次人才。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它们之间的比例应该是7:4:1。而中国目前的软件人才结构呈“橄榄球”形,稀缺的是精、尖人才与低层“实战型”的人才。我国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约一半开设有软件技术专业,然而统计数据表明,职业教育软件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等低端位置岗位的工作,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院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的确是职业学院学生理想的就业平台。
二、中小城市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从中小城市软件专业就业实际出发,对高职软件专业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途径和质量保障与评估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培养目标
高职软件专业目标定位很明确,就是需求量最大的软件蓝领。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的发展,满足企业的需要。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怎样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迅速地融合到软件开发的第一线,并且能即时跟上IT行业发展是职业学院培养软件人才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特别是中小城市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过于僵化,学生学完却不知道用在哪里,主要原因是缺乏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把课程设置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与企业需要相结合。那么,高职软件课程该如何设置更为合理呢?
1.要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相关性。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高职软件课程设置理念,如印度将其软件培训按学期分类,每一学期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每学期的课程设置都是以一个具体的项目为目的,学员学完本学期内容则可独立完成该学期的项目开发,并且学期之间具有连贯性。这样将看似孤立的课程,其实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相关性。
2.课程设置需要标准化、模块化。课程的设置如同软件项目,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模块,模块之间有接口,模块内部实现具体的功能,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的主观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3.课程设置要与企业需要相结合。在中小城市的小软件公司,在课程设置上不应该贪大求全,课程设置要与当地软件公司需要一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高职学生素质特点及软件技术人才的职业特点,提出了“以产品开发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一专业一产品”的课程体系,即以产品为中心,以产品开发过程为导向,选择代表行业技术主流方向的典型性产品,使三年的课程知识体系围绕一个核心产品的实现来分解知识体系,这一思路值得借鉴。
(三)教学方法与途径
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在软件教学过程中更需强化实训教学,并结合企业定制培养,开设企业定制班,根据企业需求积极开展模块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即所用,让学生在校即成为企业的准员工。
(四)质量保障与评估
传统的教学考核以笔试和上机考试为主,这种考试形式过于单一。教学考核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考核主体多样化:将原来的课程教学考核以学校为主,改革为学校、企业共同考核。
2.考核方式多样化:将单一的闭卷笔试,改革为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实际操作、作品提交、团队作业、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使考核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的作用。
3.考核标准多样化:通过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充分发挥特长,使学生的潜力和专长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企业参与是关键
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或者教学质量考核上,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与对接,不可闭门造车。中小城市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培养与大城市高职院校又不同,面向本地、面向中小企业才是中小城市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发展之路。只有学校和企业联手共同培养学生,才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實现学校、企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丁芹.中印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程响林.以能力本位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