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德育人,靠德育提高学生素质是教育的主题;必须以美德为本,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灵魂是教育的关键;必须以师德为魂,用师德打造中学生形象是教师的使命。
关键词 浅议 中学生 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人类文明。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时代在飞速发展,文明要继续延伸。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身为人民教师,我们承载着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由此可见,教书育人不应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育人才兴民族强国家富人民的百年壮举。我们深知,育人的途径是立体化、网络化的,但最基本的应是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而三者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位置,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培育祖国栋梁的历史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决定一个人将来是否能担负起强国的重任的首要因素是他的道德水准。所以,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关系到学生未来如何生存,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1 以德育人,靠德育提高学生素质是教育的主题。以德育人,德育是灵魂。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这里的“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开拓意识;“体”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其宗旨是通过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从而实现娱乐身心、培育高尚情操的目的。其中,德是灵魂。因此,德育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核心,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以德育人,需明确教育目的。“一千多年前,西方教育的祖师爷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与中国的老子和孔子不谋而合。在苏格拉底之后,从亚里士多德到西赛罗到昆塔连到卢梭到杜威,教育的最终目标始终没有改变过——就是‘美德’;受教育者要达到‘品德端正’。”中外教育家都把德育教育视为教育的目的,为此,在现实素质教育时必须纠正两种倾向:一种是“重智轻德”。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最高期望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马加爵的悲剧正是“重智轻德”的产物;另一种是“高分低能”。在教育过程中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忽视了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把素质教育可悲地转为应试教育,而不重视孩子将来的立身行事。“重智轻德”、“高分低能”,势必会使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不会关心他人,更不会关心国家的发展,这违背了“教育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育人原则。为此,必须加以纠正,树立“德育首位”的理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
2 美德为本,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灵魂是教育的关键。“美德是一种古老而优良的东西”,“美德具备了纯然无限的价值”,“思想和智慧是高尚的美德”,“从某种意义来讲,美德就是‘在智慧指导下的知识’,就是正确运用的知识,就是真理。没有人故意地选择邪恶,不道德的人是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掌握真理的人。”由此可见,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是人文理念上智慧和财富的统一,是引导学生灵魂行走的路标,是打造中学生美丽人生的源泉。
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灵魂,贵在树立一种“教书育人,美德为本”的理念。教师既是美德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美德教育的参与者,育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果的好坏。教书先育人,育人先育魂,育魂先育德。引导学生把握自己灵魂行走的轨迹,打造“美德人生”,这正是教育的灵魂。
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灵魂,重在增强中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教育是一个认知、激情、明理、导行的过程,而对中学生永恒的教育主题就是中华美德教育。要以古今中外美德实例为食粮,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辨美丑,学会关心国计民生,学会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并在教育中不断深化,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灵魂,意在给中学生一个塑造自我灵魂的自由。学校、家庭与社会对中学生进行美德教育,说到底,都是对中学生的美德教育创设外部环境,是外因。而要提高中学生的美德水准贵在内因。重在中学生自己注重打造自我灵魂。
3 师德为魂。用师德打造中学生形象是教师的使命。师如父母,不仅表明了教师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也说明了教师对中学生行为和心灵的导向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和美德的象征,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用师德之魂塑造教师自我灵魂。《教师法》有两个“法眼”,一是不断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一是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就是师德。可见,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而美德是师德之魂。教师只有用美的标准打造自己灵魂,才能成为“为人师表”的楷模。而美的师德应该是:师表端正,言谈文明;师心慈善,爱护学生;师风正派,师纪严明;致力教育,默默奉献;勤奋钻研,业务精炼:思想进步,道德高尚。一名教师只有在灵魂深处扎下良好师德之根,使自己美的种子在三尺讲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赢得中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用师表形象影响中学生的言行。师表形象是指教师的德、才、学、识、体貌、体格等因素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独特的风貌,而其内在特征就是热爱学生。作为教师要拥有师德之魂——美德,则必须拥有一颗爱心。因为爱是生命的源泉,更是影响中学生言行的根源。用师表形象影响中学生,晟根本的就是用爱心育人,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综上所述,以德育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而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坚定“美德为本”的理念,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的内在心灵,用师德打造中学生的外在形象,这样培育出的中学生必然成为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浅议 中学生 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人类文明。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时代在飞速发展,文明要继续延伸。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身为人民教师,我们承载着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由此可见,教书育人不应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育人才兴民族强国家富人民的百年壮举。我们深知,育人的途径是立体化、网络化的,但最基本的应是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而三者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位置,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培育祖国栋梁的历史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决定一个人将来是否能担负起强国的重任的首要因素是他的道德水准。所以,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关系到学生未来如何生存,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1 以德育人,靠德育提高学生素质是教育的主题。以德育人,德育是灵魂。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这里的“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开拓意识;“体”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其宗旨是通过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从而实现娱乐身心、培育高尚情操的目的。其中,德是灵魂。因此,德育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核心,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以德育人,需明确教育目的。“一千多年前,西方教育的祖师爷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与中国的老子和孔子不谋而合。在苏格拉底之后,从亚里士多德到西赛罗到昆塔连到卢梭到杜威,教育的最终目标始终没有改变过——就是‘美德’;受教育者要达到‘品德端正’。”中外教育家都把德育教育视为教育的目的,为此,在现实素质教育时必须纠正两种倾向:一种是“重智轻德”。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最高期望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马加爵的悲剧正是“重智轻德”的产物;另一种是“高分低能”。在教育过程中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忽视了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把素质教育可悲地转为应试教育,而不重视孩子将来的立身行事。“重智轻德”、“高分低能”,势必会使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不会关心他人,更不会关心国家的发展,这违背了“教育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育人原则。为此,必须加以纠正,树立“德育首位”的理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
2 美德为本,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灵魂是教育的关键。“美德是一种古老而优良的东西”,“美德具备了纯然无限的价值”,“思想和智慧是高尚的美德”,“从某种意义来讲,美德就是‘在智慧指导下的知识’,就是正确运用的知识,就是真理。没有人故意地选择邪恶,不道德的人是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掌握真理的人。”由此可见,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是人文理念上智慧和财富的统一,是引导学生灵魂行走的路标,是打造中学生美丽人生的源泉。
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灵魂,贵在树立一种“教书育人,美德为本”的理念。教师既是美德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美德教育的参与者,育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果的好坏。教书先育人,育人先育魂,育魂先育德。引导学生把握自己灵魂行走的轨迹,打造“美德人生”,这正是教育的灵魂。
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灵魂,重在增强中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教育是一个认知、激情、明理、导行的过程,而对中学生永恒的教育主题就是中华美德教育。要以古今中外美德实例为食粮,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辨美丑,学会关心国计民生,学会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并在教育中不断深化,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灵魂,意在给中学生一个塑造自我灵魂的自由。学校、家庭与社会对中学生进行美德教育,说到底,都是对中学生的美德教育创设外部环境,是外因。而要提高中学生的美德水准贵在内因。重在中学生自己注重打造自我灵魂。
3 师德为魂。用师德打造中学生形象是教师的使命。师如父母,不仅表明了教师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也说明了教师对中学生行为和心灵的导向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和美德的象征,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用师德之魂塑造教师自我灵魂。《教师法》有两个“法眼”,一是不断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一是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就是师德。可见,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而美德是师德之魂。教师只有用美的标准打造自己灵魂,才能成为“为人师表”的楷模。而美的师德应该是:师表端正,言谈文明;师心慈善,爱护学生;师风正派,师纪严明;致力教育,默默奉献;勤奋钻研,业务精炼:思想进步,道德高尚。一名教师只有在灵魂深处扎下良好师德之根,使自己美的种子在三尺讲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赢得中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用师表形象影响中学生的言行。师表形象是指教师的德、才、学、识、体貌、体格等因素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独特的风貌,而其内在特征就是热爱学生。作为教师要拥有师德之魂——美德,则必须拥有一颗爱心。因为爱是生命的源泉,更是影响中学生言行的根源。用师表形象影响中学生,晟根本的就是用爱心育人,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综上所述,以德育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而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坚定“美德为本”的理念,用美德塑造中学生的内在心灵,用师德打造中学生的外在形象,这样培育出的中学生必然成为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