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从理念到制度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动物,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历史并与自己的同类一道不断探索并改进共处的规则。这种动物就是人。而这种规则演化的历史,就是人类创造文明、远离野蛮的历史。
  无数个世纪以来,为建立这些规则,人类不知付出了多少鲜血和泪水。有史以来最为悲惨的事件可以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共有二十亿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伤亡达五千五百万左右,其中平民约占一半。痛定思痛,从炮火和废墟走出来的人们走到一起,经过两年的酝酿, 1948 年12 月10 日,第三届联合国大会以48 票赞成、0 票反对、8 票弃权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人权宣言》。这是有组织的国际社会就人权和基本自由作出的第一个世界性宣言,人类朝着更文明的规则迈了一大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也是一次“惨胜”。
  作为宣言的结果之一,“人权”这个响亮的概念,正在成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今天已经没有谁敢公然诋毁“人权”,即使是作恶多端的暴君。 1950 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12 月10 日定为“世界人权日”。人们将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文字的意义:“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对人权的无视和侮蔑已发展为野蛮暴行,这些暴行玷污了人类的良心,而一个人人享有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免予恐惧和匮乏的世界的来临, 已被宣布为普通人民的最高愿望。”“为使人类不致迫不得已铤而走险对暴政和压迫进行反叛,有必要使人权受法治的保护。”
  在 60年前,人权更多的还是一个理念、一个愿望,一个虽然渴望、但又不那么确信的期待。甚至在同一年,乔治 ·奥维尔在另一个同样著名的文本里对未来进行了绝望的描写。在《一九八四》里,人权、人性、自由、真理遭到了无所不在的羞辱,以至于这些词汇失去了它们本来的意义,甚至人从主体变成了客体,思考成为不可能。
  经过 60年的努力,确切地说,经过更为久远的一代又一代人的艰难探索,人权已经由理念变成了制度。《世界人权宣言》虽然没有直接的法律约束力,但它的光辉思想,借着人性的力量,渐渐成为一些有约束力的文件和机构的渊源。比如,被通称为人权宪章的六个重要的国际公约:《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关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国际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和《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和处罚公约》。比如国际法院、欧洲人权法院、美洲人权法院、非洲人权与民族权法院、一些特别法庭以及那些激动人心的审判。
  人权不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和遥远的梦想。它已经成为国内法和国际法上诸多有形的东西:机构、人员、规则、资金、解释、起诉、辩论、审判、判决、执行、制裁。虽然地缘政治、国际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在个别场合进行博弈时,不可能毫不偏离纯粹的正义理想,但是一个权威性的机构、形式化的程序,以及规则的运用技术,对于促进人权事业来说,显然比抽象理论要实在得多。人权的制度化,(任何一种制度一样),都是理念演进的结果。一个符合人性的精神理念自然能够“创造”出物质力量来。
  人权已经跨越主权。一个有着心智正常的人,决不会认为邻居关起门来杀人的时候自己应该沉默。人类的命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连在一起:互联网、 WTO 、跨国资本、NGO 、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全球变暖、空间技术。可以想象,伴随着人类事务的全球化,人权的概念也将越来越普及,而人类的联合趋势也会加快。欧洲一体化是个令人鼓舞的榜样。联合国或者类似的全球性组织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哈维尔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 50 周年时讲到,人权宣言将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人性在世界上的位置的梦想,希望它在所有的国家里,逐步成为鲜活的现实。
  捍卫这些基本权利是每一代人的责任。那些渴望人权与自由的人们,那些因人类的苦难而痛苦的人们,始终没有放弃这个哈姆雷特式的追问:人还是非人?
  那些生活在自由世界中的人们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去维护自己的权利、维护法治的价值,自由将会渐渐衰弱。那些生活在半自由或不自由社会中的人们,如果不去克服恐惧、不去争取自己的自由、不去捍卫生命的尊严,那么他们将失去仅有的一点自由。那些自由的人们,如果对这个星球上其他地方的人们的不自由漠不关心,他们自身的自由也是不完整的,并且必将受到现实的威胁。
  黑格尔说,“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人类从来就不会从历史中学到什么。”我们得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他错了。
  谨以此纪念《世界人权宣言》诞生 60周年。
其他文献
1987年春节晚会上,来自台湾的费翔以一曲《故乡的云》风靡大陆,少有人能想到,歌中“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呼唤竟然迅速变成现实。——1988年的1月 19日 ,北京首都机场就迎来了由王拓、何文德、杨祖珺等组成的19名首批台湾返乡探亲团成员。他们手持“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返乡探亲团”、印着两岸地图的小旗,他们紧张而激越地自况“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
期刊
许多人都知道约翰·D·洛克菲勒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也知道他曾捐款建立芝加哥大学及一些慈善机构,但却鲜有人知这位影响了世界的石油巨人年轻时曾差点遭遇灭顶之灾。  那是后被美国报纸称为“安哥拉惨事”的一次火车失事事件。1867年12月18日,由克利夫兰驶往纽约州西部城市布法罗的火车在经过一个名为安哥拉的小村庄附近时,最后两节车厢突然从铁轨上翻滚到山下。火车燃起熊熊大火,约50人被烧死
期刊
■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对历史的反思涉及到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苏联的解体等等,这特别是因为2007年是十月革命90周年。对立观点的焦点是对苏联解体根本原因的不同分析,一方认为苏东剧变是西方“和平演变”和戈尔巴乔夫背叛社会主义事业的结果;另一方认为根本原因主要应该从体制僵化、未能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满足人民提高生活水平愿望方面去找。  一篇题为“苏联解体是
期刊
1935年2月7日,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集团结婚”办法。4月3日下午3时,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在上海市政府大礼堂举行,参加者共57对新夫妇。按统一要求,新郎均着蓝袍黑褂,新娘均着粉红色软缎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在军乐进行曲声中挽步入礼堂。司仪宣读新人名单,新郎新娘按照名单顾序,两对一次轮番登台,向孙中山像三鞠躬,双方相互两鞠躬,向证婚人一鞠躬。然后由证婚人,当时的上海市长吴
期刊
再过几日,就是农历新年。按照中国传统,公元2008,是农历戊子年。  在干支纪年当中,“戊”字,本有万物茂盛的意思。《群书考异》说,“戊,茂也,言物皆茂盛”。这样的解释总让人联想到朝气蓬勃,联想到蓄势待发,联想到革故鼎新。  对于中国人来说,关于“戊”年,也的确保留有许多有关革新的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戊戌变法”,那是在公历1898年。  当然,在过去100年间,中国人有关“戊”和革新的记忆还有很
期刊
作为曾经的中国官方影像记录机构,它记录了一段时期几乎所有历史重大关头和共和国的新闻焦点,同时也达成一种国家偶像的塑造。经过40年的历程,中国式纪录片开始寻回曾经失去的本质。  1938年4月,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在台儿庄附近的一片小树林用电影胶片记录了中日两军的激烈交锋。这个离台儿庄战役最近的外国纪录片导演后来回忆说,“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  伊文思受美国当
期刊
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古墓,从2007年1月6日开始发掘,到2008年1月14日,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专家们认定,该墓葬时间为距今约2500—2600年的春秋晚期,一坑47具棺木,这种一坑多棺葬俗全国首次发现。  据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洲坳古墓考古发掘队领队徐长青研究员介绍,在主棺上出土一件金箔饰物,印有族徽和雷云纹,十分精致漂亮,是我国出土的金制文物中时间最早、面积最大的金饰物。  北京故宫
期刊
1998年,一个台湾大学生在网络上为自己的小说写下了开头——“如果我有一千万……”后来的几个月,这部叫《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小说在网上迅速蹿红,讲的是一个E时代的爱情邂逅。  这一年的7月8日,中国的因特网用户有了一个颇具传统特色的称呼——“网民”。 那时网是个新事物,民却在中国是个老概念,从来都与君和官对称。网和民放在一起,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一个传统又现代的虚拟社会。用当时一位院士的话说,网民即公民
期刊
■口述/丁玉隽记录整理/关昕  他不停地写,不停地上书,一直到写不动还在写,也不管他的右派身份。他说,我只管写,听不听、采纳不采纳是领导人的事。他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是一贯的。  黄万里:原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因反对三门峡工程成为清华大学三大右派之一,后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标本。  丁玉隽: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小女儿,黄万里的妻子,早年留学日本,后就职于清华大学。  我的丈夫黄万里1911年生
期刊
1968年8月20日,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开进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占领了捷共党中央大厦,扣押了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捷共第一书记亚·杜布切克、国民议会主席斯姆尔科夫斯基;政府总理切尔尼克也在政府所在地被捕。“布拉格之春”因此而结束。  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1月5日开始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特殊意义在于:首先,它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