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思想家郑观应曾说:“非富无以保邦,非强无以保富”。而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在将改革开放以来做大的蛋糕继续做大做精的同时,怎样分好蛋糕,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同步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实现“民富”,成为考验我党智慧的最敏感、最实际、最棘手、最迫切的课题。而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即对这一课题作出了精确的解答。
关键词 必然 国强民富 民富国强
1 “民富国强”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历史上前十一个计划或规划中,计划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即强国的诸领域内,这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决定的。但真正的国之强,一定建立在民之富的基础上。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充分表明,“十二五”规划建议与过去的规划的本质区别在于,由过去的简单追求“国强”转向未来的追求“民富”,这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1.1新时期新思路。五年一规划,是新中国特有的经济安排与时间节律。“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成立60年,进入下一甲子的再出发,此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的挑战不仅有深化改革、经济转型问题,更有来自人文层面的要求,因此,“十二五”规划需要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来关注民生。
1.2新形势新命题。“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体现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从而影响中国与世界今后相当时间经济合作关系的五年规划。这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面向国计民生的命题。
1.3新情况新任务。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3200美元,并以更大的基数向5000至8000美元提升,中国社会将步入工业化中后期,进入快速升级阶段。这期間不仅有消费形态上的变化、经济运行方式的调整,更有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社会的形成,这要求我们把关注民生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1.4新拐点新转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完成了第一次华丽转身;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节点,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成了第二次华丽转身;经过30年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财富原始积累已完成的背景下,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提出的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民生、实现民富国强,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三次华丽转身。
2 “民富国强”的必经途径
2.1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内容,扩大内需排在首位,也是第一次在5年规划建议中独立成篇。扩大内需本身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办法,也是让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获得实际利益的办法。全会重申“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充分表明,民富才能国强的价值观和夯实内需基础的收入分配改革、富裕人民群众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核心在于收入分配,而粮食、产品安全和消费环境改善等也是扩大消费的推手。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已经为解决“民富”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人们对高房价、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的后顾之忧,真正有效地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改变10年来居民收入低于GDP增长的趋势,这将成为中国经济维持高速增长的金钥匙之一。
2.2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就决定了内需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安定器和经济增长的引擎。从这个意义上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政治选择,也是经济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指出,普通居民与劳动者收入低、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构成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的三大突出问题。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削减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引入薪资竞争机制、堵住灰色收入黑洞,同时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等是实施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
收入分配改革不仅仅只是涨工资,还要涵盖更多需要增加福利的人群。如果解决得好,中国将会进入一个政治与经济互动、民富与国强同步的和谐发展期。要解决好这个难题,则面临着基于GDP最大化的小康社会的发展模式向追求国民福利最大化的文明共享的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
2.3实现包容性增长。五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最鲜明的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即公报所说:“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包容性增长,意味着强调经济增长快速发展转向强调经济结构转型;意味着要改变以GDP为目标的地方官员考核原则,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意味着政府职能将进一步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向。
“包容性增长”是政府寄希望在未来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创新之举。一是制定和实施加快城市化和人口区域间流动的战略,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和城市的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因为城市化蕴含着多样需求。”城市化的需求包括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需求、更多的物质需求和家庭式需求、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等。二是制定和实施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这是扩大就业、提高收入、稳定社会的当务之急;三是制定和实施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规划,各部门的体制改善和政策促进相配套,真正使服务业成为我国吸收劳动力就业的领域;四是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国家福利的战略规划,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福利国家打下基础。
3 “民富国强”的贯彻落实
3.1科学发展,深化研究。以黄淮经济区为发展载体和平台,进一步明确定位、发挥优势、凝聚合力,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3.2科学谋划,加快转变。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切实创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途径、完善发展机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穿于周口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整个过程,服务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3.3保障民生,凝聚民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这次全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深入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工作,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 必然 国强民富 民富国强
1 “民富国强”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历史上前十一个计划或规划中,计划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即强国的诸领域内,这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决定的。但真正的国之强,一定建立在民之富的基础上。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充分表明,“十二五”规划建议与过去的规划的本质区别在于,由过去的简单追求“国强”转向未来的追求“民富”,这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1.1新时期新思路。五年一规划,是新中国特有的经济安排与时间节律。“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成立60年,进入下一甲子的再出发,此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的挑战不仅有深化改革、经济转型问题,更有来自人文层面的要求,因此,“十二五”规划需要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来关注民生。
1.2新形势新命题。“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体现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从而影响中国与世界今后相当时间经济合作关系的五年规划。这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面向国计民生的命题。
1.3新情况新任务。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3200美元,并以更大的基数向5000至8000美元提升,中国社会将步入工业化中后期,进入快速升级阶段。这期間不仅有消费形态上的变化、经济运行方式的调整,更有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社会的形成,这要求我们把关注民生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1.4新拐点新转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完成了第一次华丽转身;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节点,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成了第二次华丽转身;经过30年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财富原始积累已完成的背景下,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提出的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民生、实现民富国强,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三次华丽转身。
2 “民富国强”的必经途径
2.1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内容,扩大内需排在首位,也是第一次在5年规划建议中独立成篇。扩大内需本身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办法,也是让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获得实际利益的办法。全会重申“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充分表明,民富才能国强的价值观和夯实内需基础的收入分配改革、富裕人民群众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核心在于收入分配,而粮食、产品安全和消费环境改善等也是扩大消费的推手。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已经为解决“民富”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人们对高房价、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的后顾之忧,真正有效地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改变10年来居民收入低于GDP增长的趋势,这将成为中国经济维持高速增长的金钥匙之一。
2.2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就决定了内需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安定器和经济增长的引擎。从这个意义上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政治选择,也是经济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指出,普通居民与劳动者收入低、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构成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的三大突出问题。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削减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引入薪资竞争机制、堵住灰色收入黑洞,同时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等是实施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
收入分配改革不仅仅只是涨工资,还要涵盖更多需要增加福利的人群。如果解决得好,中国将会进入一个政治与经济互动、民富与国强同步的和谐发展期。要解决好这个难题,则面临着基于GDP最大化的小康社会的发展模式向追求国民福利最大化的文明共享的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
2.3实现包容性增长。五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最鲜明的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即公报所说:“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包容性增长,意味着强调经济增长快速发展转向强调经济结构转型;意味着要改变以GDP为目标的地方官员考核原则,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意味着政府职能将进一步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向。
“包容性增长”是政府寄希望在未来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创新之举。一是制定和实施加快城市化和人口区域间流动的战略,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和城市的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因为城市化蕴含着多样需求。”城市化的需求包括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需求、更多的物质需求和家庭式需求、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等。二是制定和实施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这是扩大就业、提高收入、稳定社会的当务之急;三是制定和实施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规划,各部门的体制改善和政策促进相配套,真正使服务业成为我国吸收劳动力就业的领域;四是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国家福利的战略规划,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福利国家打下基础。
3 “民富国强”的贯彻落实
3.1科学发展,深化研究。以黄淮经济区为发展载体和平台,进一步明确定位、发挥优势、凝聚合力,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3.2科学谋划,加快转变。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切实创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途径、完善发展机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穿于周口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整个过程,服务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3.3保障民生,凝聚民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这次全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深入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工作,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