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环境下:基于语篇的英语语法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hicahg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对一”环境为基于语篇的英语语法教学搭建了新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句法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语用和语篇层面的意义,将语法的形式、意义和功能联系起来,最终学会如何根据需要传达意义。“一对一”环境下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尝试路径为:创设情境,分享主题;基于问题,开展任务学习;及时检测跟进,有向突破;回归实践,迁移运用。
  关键词:“一对一”环境 语篇语法教学 思维方式
  “一对一”环境,是指让每位学生拥有一套数字化设备,并享受这个设备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而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有效学习的环境。它为基于语篇的英语语法教学搭建新平台:通过设计一系列与语法内容相关联的语篇情境,引导学生在语篇中接触、体验、学习和使用语言,借助数字化平台对学习数据做及时分析,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推送不同的学习任务,帮助他们在理解句法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语法的交际意义,尤其是语用和语篇层面的意义,将语法的形式、意义和功能联系起来,最终学会如何根据需要传达意义。本文以译林新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 Unit 3 Holiday Fun第二课时Grammar time板块和Fun time板块为例,阐述“一对一”环境下基于语篇的英语语法教学路径。
  一、创设情境,分享主题
  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关注语言的交际使用,强调根据语境的要求,通过意义、连贯和衔接实现交际目标。本单元的主要语法项目(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一般过去时的疑问句。第一课时Story time板块的学习结束后,笔者设计了利用数字平台分享“我的暑假”的学习活动。在“我的暑假”的具体情境中,学生一方面在模仿和使用语言,进一步理解和内化语言;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一般过去时疑问句的意义及用法,对将要学习的语法知识进行逐步正迁移。这种相对集中和富有针对性的尝试,利用真实、具体的情境推进语法学习,符合小学生的知识建构规律,使语法项目变得生动、有趣。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放大分享交流的价值,通过数字平台的上传和点赞功能,让学生在线上共享“我的暑假”的相关音频或视频,浏览回放,并借助平台的数据汇总和即时分析功能,进行“我最感兴趣的暑假”评选。之后,结合学生的点赞结果(如图1),笔者又和他们展开了交流互动。
  师From your feedback, I saw Jason’s summer holiday getting 10 likes. Why do you like Jason’s holiday?
  生I like Jason’s summer holiday. He went to Beijing and had a good time there.This summer holiday I also went to Beijing. I had the same feeling.
  生I like Jason’s summer holiday, because I like eating Beijing Roast Duck. It’s really yummy.
  生I like Jason’s video, because Jason and his partner had a long dialogue. They asked many questions and I learned a lot from their video.
  ……
  分享、點赞、互动,让学生在不断接触语法项目内容的过程中产生了深入学习的自信和相互欣赏的情感基础。在此过程中,他们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体验到了语言学习的乐趣。
  二、基于问题,开展任务学习
  (一)在观察中自主探寻规律
  在核心语法项目的学习中,借助“一对一”环境和学习平台的数据分析,笔者和学生一起回看获赞数最多的“我的暑假”视频,之后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通过思考“Why do you like his or her holiday? How did they talk about their summer holiday?”发现文本中人物的语言特点,从明确意义到分析规则,从猜测探究到总结归纳,最后探寻出一般过去时句式的表达特点和基本结构——
  师Why do you like his or her holiday? How did they talk about their summer holiday? Dear boys and girls, did you think about this question: what questions did they ask in their dialogues?
  (学生小组讨论。)
  生What did you do in Shanghai?
  生What did you see there?
  生Did you see any interesting things?
  师(板书学生的发现)Good. This is a good question. And this is a different kind of question.
  生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holiday)?
  生How did you feel?
  生Did you eat Beijing Roast Duck?
  生How was your holiday?
  生Why did you go to Shanghai?
  ……
  师You found so many questions. Great! And I wrote some of them on the blackboard. Let’s read them together because they’re all from you. You’re superb. While reading, could you try to find out: how many kinds of questions are there on the blackboard?   生Seven.
  师Right. There are seven questions on the blackboard. But how many kinds?
  生Two.
  师Which two kinds?
  生Some questions you can use yes or no to answer, but some you can’t.
  师Wonderful! What questions can you use yes or no to answer?
  生Did you see any interesting things? Did you eat Beijing Roast Duck?
  师Yes. So we call this kind of questions “Yes-or-No”questions. And the rests are“Wh-”questions.
  ……
  拉森弗里曼认为语法学习不是静止的语言知识学习过程,而是一种语言技能掌握和动态应用的过程。学习语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语法学习自然地融入开放的、动态的探索过程中,引领学生通过完成语言任务和参与语言交际来理解、加工并内化语法,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实现语法形式、意义和功能的“三维一体”,得到交际能力的发展。上述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探究发现、分析归纳,得出了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表现形式,为接下来的深度句式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在求同辨异中自主构建
  在学生自主梳理出本课核心语法项目——一般过去时疑问句的形式、意义和功能后,筆者没有直接将一般过去时疑问句句型结构的内在关系告诉他们,而是通过追问,在具体情境中展示相关问句和实例,鼓励学生在求同辨异中类比分析、理解归纳、抽象概括,最后自主建构。
  师Can you find any connection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questions?
  (学生小组讨论。)
  生They both have the word “did”.
  生After the word “did”, they use the verbs. They don’t use the past tense of the verbs.
  师Good job!What else?Can you find som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m?
  生I can find the “Yes-or-No” questions in the “Wh-” questions.
  生Question words and “Yes-or-no” questions make the “Wh-” questions.
  师Wonderful!
  “一对一”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并不是主张一味使用移动终端、学习平台等数字化手段,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选取最适合的方式和最有效的资源推进学习。因此,上述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目的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自己归纳整理已经掌握的信息,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发现语法规律,并适当地加以拓展,让语法知识更加全面、完整。另外,针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帮互学,自主得出结论,这对提升他们的自主建构能力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三、及时检测跟进,有向突破
  (一)“快乐测试”:精准定位学习结果
  一般而言,语言学习涉及两个关键特征:一是学习者必须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经历语言学习,二是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语言,并能在出错后及时纠正。基于此,完成本课核心语法项目的学习之后,笔者通过数字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快乐测试”(如图2),从一般过去时疑问句中疑问词的选择、动词过去式的变化、句型结构、根据答句选问句等方面了解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于该语法形式、意义和功能的掌()1.— did Liu Tao go in Shanghai?
  —He went to the Bund and visited the Shanghai Museum.
  A. WhatB. WhereC. How
  ()2.—Did Mike  any fish?
  —Yes, he  a big fish.
  A. catch, catchB. caught, caughtC. catch, caught
  ()3.— the Bund?
  —In Shanghai.
  A. Where isB. Where wasC. How was
  ()4.—
  —Because I couldn’t find my English book.
  A. Why did you call your mother this morning?
  B. What did you find this morning?
  C. Who did you call this morning?
  () 5. —
  —He went there in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A. How was Mike’s holiday?
  B. When did Mike go to the farm?
  C. Did Mike go to the farm?   图2握情况。学生在个人手持移动终端上独立答题,并将结果及时上传到数字平台。借助平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统计功能,笔者既能在平台上看到每位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又能了解到班级整体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掌握情况,进而客观、精准地定位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进度。
  就本次测试,笔者发现全班48名学生,有15人答题全部正确。其中,第一小题的正确率为90.25%,第二小题的正确率为75.49%,第三小题的正确率为32.71%,第四小题的正确率为67.23%,第五小题的正确率为44.89%。针对正确率偏低的第三、第五小题,笔者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以帮助他们巩固学习成果。另外,数据分析平台还显示了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有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提问和个别指导。
  (二)“游戏乐园”:有向突破学习难点
  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后,教师还有必要根据平台反馈的数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输出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如在Holiday Fun的教学中,针对已有学情,笔者又设计了“游戏乐园”推送给学生,让他们在难度不同的闯关游戏中,边玩边梳理语法形式,突破语法学习难点,理解语法的功能,体悟语法的意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在“快乐测试”中的学习情况反馈,有针对性地选择薄弱之处进行重点突破。如答错第二小题,说明学生还没完全掌握一般过去时疑问句中动词的变化规则,对此,他们可以参考游戏“地图”中的提示(如图3),选择先玩游戏A或C,进行针对性和精准化突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工和内化语法。再如答对全部题目的学生,则可以依据个人兴趣爱好,个性化设计游戏路线,在更深层次的知识运用中提升根据需要传达意义的能力。
  学习评价是教师持续观察学生学习推进情况,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优化学习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导航系统”。上述教学中,教师借助数字平台发布游戏,与学生在游戏情境中互动交流,寓教于乐,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还通过学习评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及时查漏补缺,优化学习策略,这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回归实践,迁移运用
  (一)主动实践:“我们去采访”
  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给予教师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恰到好处地实现语言活动、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的良性互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六年级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具备语篇表述的能力”。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更高的练习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身边或生活中的相关活动,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由此,本课最后,笔者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常州日报》小记者志愿者队伍,去采访、了解自己老师的暑假生活。这样的活动,兼具开放性和挑战性,充分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他们通过头脑风暴设计采访问题,通过思维导图罗列采访提纲,通过小组讨论合理分工,并明确采访任务,甚至进行了采访演练。在真实、具体的采访情境中,他们综合运用所学句型、句式,连贯、自然、有感情地与老师们交流,还将采访内容变成了铅字,发表在了《常州日报》上。这样的采访过程,是他们巩固、运用、强化语法知识的绝佳途径。
  (二)学会反思:“最佳采访”
  采访结束,笔者又借助数字平台的视频拍摄、上传和回放功能,请学生讨论和猜测“最佳采访”,并交流原因。
  师Most of you have finished and upload your interviews.Before you give a like, can you guess whose interview the best will be?
  生I think Jason’s group.
  师Why?
  生Because their interview is very long.
  生I think Tina’s group will be the best, because Tina is very kind and warm in the interview.
  生I think Mary’s group will be the best, because Mary’s teacher is very happy in the interview.
  生I like Peter’s interview, because Peter asked a question according to the first question. I can know his teacher’s summer holiday very well.
  ……
  之后,笔者又鼓励学生调整和优化参考评价表(如图4),借助平台的点赞和互评功能,为自己心中的“最佳采訪”点赞,最后根据平台提供的精准数据揭晓“最佳采访”。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进一步放大“最佳采访”评选的过程价值,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最感兴趣的采访活动,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再次提升语法的运用及交际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语法学习的目的是基于正确的语法结构开展有意义的、自然的、合适的语言表达,而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生硬的语言交际。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已有的语言习惯,鼓励他们交替互补使用多种语法结构、句式,让语言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精准、更有逻辑,进而拓展语言思维,提升语言交际能力。
  图4虽然“一对一”环境下基于语篇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尝试才刚刚开始,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如何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年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如何立足不同的语篇文本,创设适切、真实、有层次的语用环境”“如何让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育人价值最大化”“如何实现‘一对一’环境下语法教学和传统环境下语法教学的优势互补”等,但我们有信心在今后的探索与实践中更深入地理解跨界融合的理念,尝试构建“一对一”环境下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流程、策略和范式创新,真正支持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从综合语用到学科素养全面提升的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关于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4).
  [2] 黄明敏,吴金洪.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3] Diane Larsen-Freeman.Teaching Language: 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M].Boston: Heinle,2003.
  [4] Stephen H. Thewlis.Grammar Dimensions 3 [M].Beijing: Thomson Learning and CMP,2000.
  [5] 杨云. 目标与文本: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设计二维码[J].上海教育科研,2014(5).
  [6] 卜玉华. “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英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王蕾.“一对一”环境下英语阅读教学范式构建[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7(10).
  [8] 陆锋. 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8(8).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选取合适的学习材料,设计适度的数学问题,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来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思维能力,让数学课堂更简洁?《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交流,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教师则适时地“现身”,引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单一的思维多元化。  关键词:和与积的奇偶性 小研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课前的小研究设计
期刊
摘 要:布鲁纳提出三种“再现表象期”——表演式再现表象期、映像式再现表象期、象征式再现表象期。借鉴这一理论,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实物图片的过程中,经历映像式再现表象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动手“画分数”的过程中,经历表演式再现表象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类、概括,经历象征式再现表象期,发现单位“1”,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  关键
期刊
摘要:英语绘本是以逻辑连贯的图画和英文共同构成故事主题的儿童英文故事书,其突出特点是以英语的形式表达,可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性阅读资源。英语绘本教学应优选绘本内容、准确定位目标、巧用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语绘本 教学实施 内容 目标 策略  英语阅读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中的重要一环,既是英语学习的内容,又是英语学习的手段。与海量信息“亲密接触”的阅读,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绘本凭
期刊
摘 要:数学“第三课时”教学,是借鉴语文学科的课时划分,基于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融入核心素养的课程思考而提出的,是基于某一个练习设定的新授课、练习课(基础性的)这两个课时之后,配合例题教学开展的相应的规律渗透、外延拓展、主题深化、综合应用、数学文化熏陶等综合性练习课。主要有规律嵌入类、外延拓展类、主题深化类、综合融通类、文化熏陶类等课型。  关键词:小学数学 第三课时 主题教学 实践策略  在小学
期刊
摘要: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要营造趣味性动手实践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动”起来,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相关策略有:转变动手认知,培养动手自信心,提升动手自主性。  关键词:动手实践 动手认知 自信心 自主性  当下社会,大部分学生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依赖性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营造趣味性动手实践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动”
期刊
一、一些简单的难事——学科教育的普通常识  低年级课堂教学,无论如何,教师都不要训斥学生,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去关注问题,激发兴趣才是教学的开始。“循循善诱”是古老的教育常识,只是,真正懂得并领悟这一点,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尽量不要批评,暗示一下就可以了,只要他没有妨碍别人。最好的办法,是用有意思的问题去吸引学生的注意。  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路,他们沉浸在思考中,同样是一
期刊
摘要: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经常会忘记除以2。如何减少这样的错误?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应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猜想,获得初始认知;经历操作过程,增加感性经验;分析归纳推理,探索计算公式;变化万千形象,推演计算真知。  关键词: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猜想 操作 归纳 变式  “为什么这些学生会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忘记除以2?其中还有一些平时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我教学时也用两个三角形去拼了,也让每一
期刊
摘要:“真学习”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由学生自己生长出新知识。特级教师周卫东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通过一个贯穿全课的“小黄鸭在哪儿”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构建,让新知识在已有经验上“抽枝发芽”,在创造活动中“美丽绽放”,在变式练习中“瓜熟蒂落”。  关键词:用数对确定位置 已有经验 创造活动 变式练习  所谓“真学习”,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由学生自己生长出新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己生
期刊
摘要:基于“乐·动课堂”理念,从器材、情境、场地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整体设计《趣味往返跑》一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做法有:自制软梯垫,改造拍铃;创设角色情境“龙娃”,创设比赛和游戏情境“龙娃闯关”“龙娃身体棒”;布置与“龙娃”情境相匹配、体现中国元素的场地。  關键词:“乐·动”课堂 趣味往返跑 田径教学  2018年5月,笔者参加了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比活动。本次比赛为期
期刊
摘要:关于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数学学科知识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一般性事实,但落实到各个课程领域,特别是具体的知识节点(各种概念、法则、原理),教师必备的相应学科知识究竟有哪些,既是教师应当知道的,也是现有研究中亟待补充的。“小学教学中的代数教学知识:国际比较研究”项目主题属于这一范畴,聚焦的知识节点是两个基本的代数概念,即运算性质与逆运算关系。  关键词:代数 教学 知识 跨文化研究  近年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