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嫉妒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w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嫉妒的正反面
  如今动摇社会的各种事件,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背后都有嫉妒作祟的成分。这是压缩式发展留下的集体心理学轨迹,因为身份和地位的变化太突然。财富的积累也大部分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或极度偶然形成的,对此有人却抬杠说运气也是一种实力。可恶。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终日奔波劳苦一刻不得闲的普通人,又怎能一直保持佛系心态不嫉妒人呢?
  嫉妒心并非弱者的专利,一个强者因恐惧弱者与自己缩小差距而产生嫉妒心,这种情形更可怕,换言之,强者的嫉妒心比弱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德国“嫉妒心专家”(不知这个称呼是否妥当?)罗尔夫·豪布尔将这种情绪定义为“差距嫉妒心”。上司对曾是下级的小人物不知不觉间突然成长壮大、一路攀升倍感不安,这种不安转变为敌意只是一瞬间。弗洛伊德因无法忍受学生荣格的迅速成长,将其赶出自己的学派并且恨了他一辈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另一方面,嫉妒心并不是只有否定意义,豪布尔就主张“正当嫉妒心”的存在。正义与平等的社会共识,是对嫉妒心的制度管理;宗教的教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天堂里的乞丐看着有钱的坏蛋下地狱而拍手称快是正常的,但假使有钱的坏蛋死后上了天堂还整日逍遥快活,人们就不免开始怀疑,上帝到底在做什么?不仅是个人野心,在可能引发社会变动的革新思想的背后,也存在这种正当的嫉妒心。
  嫉妒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无人谈论自己的嫉妒心。就像缺乏与性有关的社会讨论使得夜生活文化变得如此肤浅一样,缺乏对嫉妒心的社会反思,也使得各种愤怒和敌意都被误认为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不应该主张群体施暴是妥当的道德观或正确理念,有格调的社会意味着可以对嫉妒心进行妥善管理。每当愤怒和敌意达到顶点时,就应该反省这愤怒的根源究竟是不是正当的。
  嫉妒与幸灾乐祸的关系
  由表示“伤痛”“痛苦”的“Schaden”,以及表示快乐的“Freude”组合而成的“幸灾乐祸”(shadenfreude)一词。对此,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指责德国是唯一一个允许这种不健康的情绪以如此明确的概念存在的国家。然而,视他人的痛苦為快乐与嫉妒这种普遍的情绪密切相关。
  在心理学实验中,嫉妒心和幸灾乐祸的关系也得以确认。有一项实验以德国医大学生为对象,针对比自己成绩好得多的同学被怀疑偷窃药品,以及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被怀疑偷窃药品这两种情况,对受试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当比自己成绩好的朋友被怀疑时,受试者心里更痛快。越是自认为嫉妒心强的同学,这种倾向就越明显。
  仔细研究那些疯狂追星的粉丝,很容易发现嫉妒与幸灾乐祸的心理。无名艺人成功到达巅峰成为大明星以前,粉丝们给予了巨大的鼓励和支持;然而艺人登上巅峰的一瞬间,粉丝们就开始改变初衷,暗自期待着明星的“戏剧性没落”。过分追星甚至干涉其私生活,因为无关紧要的小事就酸言的那些恶意留言,大部分都是明星曾经的狂热粉丝所为。
  文化的本质是对嫉妒的管理
  人类的文明就是嫉妒的历史,圣经里该隐与亚伯的故事相当耐人寻味:有一日,代表农耕的哥哥该隐以地里的蔬菜和粮食为供物献给神,而代表游牧民的弟弟亚伯将羊献上,但耶和华只收下了亚伯的供物,于是愤怒的该隐杀了弟弟。奇怪的是,神并没有杀该隐,反而给该隐一个记号,让别人无法伤害他。人类就是该隐的后代,也就是说,“嫉妒”是人类的命运。
  游牧民族的“妒忌管理”非常彻底,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防止财富和权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对于随时搬迁的游牧民族来说,嫉妒管理起初并不复杂,但随着人类定居生活的开始,嫉妒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
  如今,人类开始使用多元文化手段来管理嫉妒,法律、制度、伦理和道德就是这样开始的。从心理学观点看,文化的本质是对嫉妒的管理,为防止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而整顿税金、福利相关制度;嫉妒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因此强调谦虚以免引起他人的嫉妒。
  韩国人的嫉妒心尤其强烈,这是“压缩式发展”导致的结果。在经济逐渐丰饶的西欧社会,嫉妒管理体系即文化开展得既成熟又隐蔽,结果是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身份差异和贫富差距。与此相反,将一切致力于实现经济富裕的韩国社会,却疏忽了对嫉妒的管理。
  很多人认为,经济上的富裕是地价暴涨等掺有运气成分的结果;当然也有少数人认为是正当努力的结果一事实上前者说得没错。在当今韩国社会,嫉妒很容易被贴上正常的标签,问题是当嫉妒的正常化与愤怒相结合时,一个社会的未来就会变得扑朔迷离,异常危险。对社会而言,嫉妒管理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极为艰难的课题。
  摘自《偶尔也需要强烈的孤独》
其他文献
楼下是个小站,只通两路公共汽车;没有站台和协管员,只有一个报摊。不是高峰的时候,车站旁曾经有两个卖报的老人。  邻居老黄,老伴去世得早,儿女不在身边,每天大早就起床,在楼前这条不长的小路上来回闲逛,直到报纸来了,从报摊上买上一份,然后在路边的长椅上读上个把小时。卖报纸的老太太看出了他的生活规律,就向他发出加入卖报行业的邀请。理由是她起床比较晚,早晨能不能先帮衬她卖两个小时。老黄答应了。  老太太说
期刊
从部队退伍后,我到地方上打工,刚开始身边的女同事喊我唐唐,我极度不适应。后来,经她们反复解释,我才知道地方上的规矩是叠字称呼是表示亲近,不论老幼。  我换了一个单位,女同事们不再称唐唐,称唐哥。一个南方小姑娘最先叫的,怎么听都像“唐果”,大家都用她的口音来叫。不久,单位有一活动,天南海北的同业聚在一起,小姑娘又喊唐哥,一下子不得了了,所有人都开始喊,明显比我老的人也喊,发展到最后,领导也喊。活动结
期刊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这场袭击既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又把美军几乎整个太平洋舰队送进了海底。12月14日,罗斯福总统召集海军、财政、工业等部门召开了“造舰会议”,会议的主题正如其名:船都沉了,咱得再造啊。而这次会议,催生了后来左右各国制造业兴衰的关键概念——“质量控制”。  什么是质量控制呢?说白了就是控制产品生产的性价比峰值,让它既不因太好而变得昂贵,又不因太便宜而品质低劣,造
期刊
法国医生弗兰克·拉马涅尔是强迫障碍领域的专家,他有一个病人名叫贡扎格,患有秩序强迫症。贡扎格手中拿着一把尺子,每天要花上好几个小时仔细查看他的公寓,确认家具与墙面间的距离是否合适,每样物品是否在规定位置。儿童房也必须绝对整洁,地上不能有任何玩具。他不愿意让他的妻子坐在沙发上,因为这会导致他多花上半个多小时来收拾靠垫。当他妻子不在时,贡扎格就忍不住去给妻子的柜子及桌面“来点儿秩序”。经过拉马涅尔医生
期刊
拿破仑曾经说过,哪怕蒙上他的眼睛,凭借着嗅觉,他也可以回到他的故乡科西嘉岛。因为科西嘉岛上有一种植物,风里有这种植物的独特气味。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他的小说《静静的顿河》里,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特别发达的嗅觉。他描写了顿河河水的气味。他描写了草原的青草味、干草味、腐草味,还有马匹身上的汗味,当然还有哥萨克男人和女人们身上的气味。他在他的小说的卷首语里说:哎呀,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顿河的气味,哥萨
期刊
关于疾病:雄性激素会令人“头秃”  自古以来,最普遍的毛发疾病可能就是男性脱发。  这种病通常发生在三四十岁,但在青春期性成熟后也可能发生。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此在某些家庭中的发病率更高,有的家庭是遗传自父系,有的则是遗传自母系。毛发脱落的现象很常见,事实上,在北美洲的男性中,整整有一半的人口在50岁时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秃顶。  只要男人还存在,脱发这种现象就不会消失。有一份距今4000年的埃及
期刊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中国人欢度春节的节奏,也打乱了医院正常工作的安排。由于疫情影响,一方面,医疗资源集中到新冠肺炎患者的身上,许多患其他疾病的病人得不到正常的治疗;另一方面,许多医院门诊量下降,有的甚至连平时的一半都难以维持。  非常时期,在线问诊量却不断攀升。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至少有10余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在线问诊专页,调动医生10万余名,超过400万人次在线上咨询。  互联网医疗的
期刊
与长江女神白鱀豚结缘  我们最近公布了一个消息,2020年的1月1日的零点开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国家下这么大决心,不得了的。为什么呢?在1954年我们长江流域的渔业捕获量是43万吨,到2011年我们渔业捕获量不到10万吨。我们长江流域生态越捕越糟糕,鱼越捕越少,老百姓越捕越穷。长江流域现在水生生物有4300多种,是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基因库,鱼类400多种。鱼类对长江生态系统来讲,是一个非常
期刊
在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门禁口,员工们戴着口罩和安全帽,陆陆续续"刷脸打卡"。他们没有摘下口罩或帽子,仅在屏幕前简短停留,员工信息及体温状况就出现在了屏幕上,工作人员也实现了安全、快速入场。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人脸识别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新冠肺炎
期刊
“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可能在2005年至2010年已灭绝——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提及的内容,引发读者无限遗憾和舆论广泛关注。  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物种生存状况究竟如何?长江珍稀水生物种濒危总体情况令人揪心,亟待有效行动。  形势严峻:长江水生生物种群衰退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白鲟曾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分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介绍,20世纪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