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能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始终体现着这一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第二、学生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语文自学能力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一个有成就的人总是有着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习惯养好了受益终身,习惯养不好则成就不了大的业绩。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语文的习惯呢?
首先,要求备齐工具书,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字词典是无声的老师。因此,备齐工具书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首要。另外,有了字词典,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生字词还要勤查字词典,教师要督促学生勤查字词典。有些学生遇到不明白的生字词喜欢问老师,这种现象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因此,如果学生一旦对生字词向老师发问,一般情况下老师可以拒绝作答,让学生自己在字词典中去寻找答案。
其次,要动脑、动手、动口,注重练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对文章的阅读或是汉语知识的练习,都渗透了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多开动脑筋。如果是写作,那更是一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作文的语言、构思、结构安排,也许有借鉴别人作品的成分,一旦经过个人的脑子安排,用手写出来,那将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创造。在开动脑筋的同时,调动眼耳口鼻各种感觉器官,几种器官协调工作,加强练习,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调动诸多感觉器官。例如,让学生不只是单纯地阅读思考,而要让学生把阅读思考的结果书写出来。另外,让学生坚持写周记、日记。用手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形成条理性的文字,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再则要抓常规训练。
听:动笔动脑,记住概要,把握重点,提出疑难,概括中心,发表看法。
说: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发音清晰,态度自然,声音宏亮,说变通话,感情充沛。
读:勤查字典词典,钻研“提要”、“注释”,勾画、圈点、评注,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心意思,提出疑难问题,练习默读朗读,积累有用资料,完成课后练习。
写:言之有物,说实在话;仔细观察,准备材料;编寫提纲,认真修改;字迹清楚,符合格式。
无论哪种习惯,决不是一朝夕就能养成的,需要一定时间有意识地反复训练,一种自学习惯的形成,往往要经过适应期、强化期和保持期三个阶段,分期培养。循序渐进,逐步稳定下来,成为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培养语文自学能力,还离不开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错,如果有浓厚兴趣的引导,那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自觉地获取了新知识。那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哪些途径呢?
首先,以“境”引趣。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三峡》时,先用声色俱佳多媒体,再现书中所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的情境,播放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三峡风光”图片及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
其次,以“读”生趣。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三、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无穷。”就是说要指导并训练学生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规律性知识,转化成为自己探索知识,求取真理的自学方式。这个转化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辅导,即是给学生“导之以法”。这个“法”,指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
1、导之以思维的方法。心理学指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学习语文的思维方法,当然也有其“一般性和规律性”,即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联想、假设、引申、拓展等。例如教学《白杨礼赞》,为了使学生掌握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本质联系,启发学生联想电影中烈士牺牲时出现参天古松和巍巍山峰的镜头,让学生在比较中拓展自己的思维。
2、导之以掌握知识之法。语文教材尽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体,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在传授各种文体知识时,紧紧抓住知识点。如对各种文体的教学,反复围绕其规律性进行。小说教学,总不离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议论文教学,紧扣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进行;记叙文则不忘人、时、地、起因、结果;基础知识集中字、词、句、段、语、修辞、逻辑等。教师借助这些手段,使学生在不断的反复中,把知识“串珠成线,环套成链”,最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这样才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语文自学能力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一个有成就的人总是有着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习惯养好了受益终身,习惯养不好则成就不了大的业绩。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语文的习惯呢?
首先,要求备齐工具书,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字词典是无声的老师。因此,备齐工具书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首要。另外,有了字词典,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生字词还要勤查字词典,教师要督促学生勤查字词典。有些学生遇到不明白的生字词喜欢问老师,这种现象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因此,如果学生一旦对生字词向老师发问,一般情况下老师可以拒绝作答,让学生自己在字词典中去寻找答案。
其次,要动脑、动手、动口,注重练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对文章的阅读或是汉语知识的练习,都渗透了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多开动脑筋。如果是写作,那更是一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作文的语言、构思、结构安排,也许有借鉴别人作品的成分,一旦经过个人的脑子安排,用手写出来,那将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创造。在开动脑筋的同时,调动眼耳口鼻各种感觉器官,几种器官协调工作,加强练习,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调动诸多感觉器官。例如,让学生不只是单纯地阅读思考,而要让学生把阅读思考的结果书写出来。另外,让学生坚持写周记、日记。用手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形成条理性的文字,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再则要抓常规训练。
听:动笔动脑,记住概要,把握重点,提出疑难,概括中心,发表看法。
说: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发音清晰,态度自然,声音宏亮,说变通话,感情充沛。
读:勤查字典词典,钻研“提要”、“注释”,勾画、圈点、评注,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心意思,提出疑难问题,练习默读朗读,积累有用资料,完成课后练习。
写:言之有物,说实在话;仔细观察,准备材料;编寫提纲,认真修改;字迹清楚,符合格式。
无论哪种习惯,决不是一朝夕就能养成的,需要一定时间有意识地反复训练,一种自学习惯的形成,往往要经过适应期、强化期和保持期三个阶段,分期培养。循序渐进,逐步稳定下来,成为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培养语文自学能力,还离不开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错,如果有浓厚兴趣的引导,那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自觉地获取了新知识。那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哪些途径呢?
首先,以“境”引趣。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三峡》时,先用声色俱佳多媒体,再现书中所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的情境,播放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三峡风光”图片及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
其次,以“读”生趣。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三、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无穷。”就是说要指导并训练学生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规律性知识,转化成为自己探索知识,求取真理的自学方式。这个转化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辅导,即是给学生“导之以法”。这个“法”,指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
1、导之以思维的方法。心理学指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学习语文的思维方法,当然也有其“一般性和规律性”,即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联想、假设、引申、拓展等。例如教学《白杨礼赞》,为了使学生掌握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本质联系,启发学生联想电影中烈士牺牲时出现参天古松和巍巍山峰的镜头,让学生在比较中拓展自己的思维。
2、导之以掌握知识之法。语文教材尽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体,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在传授各种文体知识时,紧紧抓住知识点。如对各种文体的教学,反复围绕其规律性进行。小说教学,总不离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议论文教学,紧扣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进行;记叙文则不忘人、时、地、起因、结果;基础知识集中字、词、句、段、语、修辞、逻辑等。教师借助这些手段,使学生在不断的反复中,把知识“串珠成线,环套成链”,最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这样才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