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有没有误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比如,课程标准要求淡化写作知识,注重写作实践,但不少老师却在课堂上大讲作文术语,弄得学生认为作文高不可攀;课程标准重视的是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融合,但是,有些老师生生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割离开来,以致阅读教学中的课文写作知识很少能为学生作文服务;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能力,但教师很少要求学生去做,到了作文时常常没有材料可取,老掉牙的材料还在反复使用。由于作文教学出现了误区,直接导致了学生作文的误区。学生作文误区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三种:
1.不太自信。《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因为作文是对生活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就显得十分重要。试想,一个对作文没有自信的学生,怎么能够有创意地表达?又怎么能写出好作文呢?学生对作文不太自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只要老师提到作文就有人唉声叹气,不像上体育课、活动课、音乐课那样兴高采烈、欢呼雀跃。其原因是对作文有种畏惧感,总觉得作文难。2.缺少感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缺少对生活中美的发现,总感觉不到生活有什么精彩之处,作文也就少了鲜活的材料。事实上只要稍微想一想就可以看到一股爱的暖流正紧紧地围绕着他们,这个爱就是师爱、友爱、父爱、母爱以及社会的关爱。没有感悟到爱的原因有年龄的关系,他们还不太会主动观察周围世界,也有教师引导的责任,教师应强调作文取之不尽的素材就来自学生的生活。3.轻视布局。学生作文,很少有喜欢先写提纲的。好多学生想到了一个好开头就急匆匆地下笔,以致写了一大段以后才发现思路堵塞,写不下去了。重新开始吧,时间又浪费了,只好草草了事写下去,经常这样就形成了不良的作文习惯。
当然,学生的作文误区远不止这些。那么,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呢?我以为下列三法可以一试。
一、评语以鼓励为主
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鼓励为主的评语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评语要对习作中的优点加以赞扬,而对于不足最好以建议方式指出。比如有个学生写《同窗情》,我这样写评语:“文章运用对比,很好地表现了同窗好友的直爽和助人为乐的品德。如果在结尾部分不表决心,没有了公式化结尾的缺点,那就更好了。”这种评语既指出了问题,又不伤学生自尊。评语要具有鼓励作用,还需要实事求是、点评准确。比如有个学生的语言较有特色,我这样写:“习作画红波浪线的地方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成语和修辞,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评语最好采用聊天的方式,这样评语比较随和,有种亲切感。作文评语一忌批评,因为这会伤害学生的上进心,挫伤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二忌空,因为空洞的评语往往让学生找不到作文的方向,写了等于没写。有些学生还会认为老师在敷衍他,不重视或是看不起他。
二、交流以增强感悟
部分学生总觉得作文没有素材可取,其实,大千世界生活多姿多彩,怎么会没有素材?这是教师平时很少让学生进行生活素材积累的交流,一遇到作文,就让学生苦思冥想的缘故。我不这样。我常在作文前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小事,并从小事中挖掘出有一定意义的主题来。比如,有个学生曾跟父母到青岛旅游,在青岛的“五四”广场,看到一个坐在轮椅上以卖唱为生的残疾人。看上去这是件很小的事,我让学生讨论。通过交流大家认识到,残疾人能这样做,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他自力更生的表现,是自强自立精神的体现。如果再从他全身心投入的程度、始终微笑的面容,更可以看到他在用这种精神去感染所有听众:人生是坎坷的,要做生活的强者。听唱的人们自觉地捐钱不要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爱心,它更是对残疾人的鼓励,鼓励他勇敢地面对挫折。可以说,捐款者和演唱者已经形成了精神上的认同、共鸣和融合。老师上课表扬学生是很平常的事,如何看待老师的表扬?交流后大家懂得了,老师的一句表扬不仅是肯定自己取得了成绩,更要看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帮助和期待,是老师工作艺术的体现。
三、互改以提高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但是,好多学生都不喜欢修改作文,这就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纵观作文批改,部分批改“大权”至今还由老师掌控,学生只能被动地看老师的评语。我的做法是将大部分作文批改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互相讨论批改。每次批改我都给1-2个建议。比如,在讨论作文《妈妈的手》后,我给了两个评改建议:1.素材是否新颖?如果新颖,新在何处?2.文章有没有突出重点?怎样扣题突出的?在以《我的草样年华》为话题作文后,我给了一个评改建议:查看语言是否通顺,有无语病,推荐几篇语言老到、文笔优美的习作给班报和校文学社。互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变原来被动地看老师的评语到主动地取长补短。从这一点上说,互改确实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互改需要老师给予具体指导,授之以渔,教以方法。
针对学生作文误区,应该有不少改进的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都是改进的原则。■
1.不太自信。《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因为作文是对生活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就显得十分重要。试想,一个对作文没有自信的学生,怎么能够有创意地表达?又怎么能写出好作文呢?学生对作文不太自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只要老师提到作文就有人唉声叹气,不像上体育课、活动课、音乐课那样兴高采烈、欢呼雀跃。其原因是对作文有种畏惧感,总觉得作文难。2.缺少感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缺少对生活中美的发现,总感觉不到生活有什么精彩之处,作文也就少了鲜活的材料。事实上只要稍微想一想就可以看到一股爱的暖流正紧紧地围绕着他们,这个爱就是师爱、友爱、父爱、母爱以及社会的关爱。没有感悟到爱的原因有年龄的关系,他们还不太会主动观察周围世界,也有教师引导的责任,教师应强调作文取之不尽的素材就来自学生的生活。3.轻视布局。学生作文,很少有喜欢先写提纲的。好多学生想到了一个好开头就急匆匆地下笔,以致写了一大段以后才发现思路堵塞,写不下去了。重新开始吧,时间又浪费了,只好草草了事写下去,经常这样就形成了不良的作文习惯。
当然,学生的作文误区远不止这些。那么,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呢?我以为下列三法可以一试。
一、评语以鼓励为主
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鼓励为主的评语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评语要对习作中的优点加以赞扬,而对于不足最好以建议方式指出。比如有个学生写《同窗情》,我这样写评语:“文章运用对比,很好地表现了同窗好友的直爽和助人为乐的品德。如果在结尾部分不表决心,没有了公式化结尾的缺点,那就更好了。”这种评语既指出了问题,又不伤学生自尊。评语要具有鼓励作用,还需要实事求是、点评准确。比如有个学生的语言较有特色,我这样写:“习作画红波浪线的地方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成语和修辞,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评语最好采用聊天的方式,这样评语比较随和,有种亲切感。作文评语一忌批评,因为这会伤害学生的上进心,挫伤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二忌空,因为空洞的评语往往让学生找不到作文的方向,写了等于没写。有些学生还会认为老师在敷衍他,不重视或是看不起他。
二、交流以增强感悟
部分学生总觉得作文没有素材可取,其实,大千世界生活多姿多彩,怎么会没有素材?这是教师平时很少让学生进行生活素材积累的交流,一遇到作文,就让学生苦思冥想的缘故。我不这样。我常在作文前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小事,并从小事中挖掘出有一定意义的主题来。比如,有个学生曾跟父母到青岛旅游,在青岛的“五四”广场,看到一个坐在轮椅上以卖唱为生的残疾人。看上去这是件很小的事,我让学生讨论。通过交流大家认识到,残疾人能这样做,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他自力更生的表现,是自强自立精神的体现。如果再从他全身心投入的程度、始终微笑的面容,更可以看到他在用这种精神去感染所有听众:人生是坎坷的,要做生活的强者。听唱的人们自觉地捐钱不要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爱心,它更是对残疾人的鼓励,鼓励他勇敢地面对挫折。可以说,捐款者和演唱者已经形成了精神上的认同、共鸣和融合。老师上课表扬学生是很平常的事,如何看待老师的表扬?交流后大家懂得了,老师的一句表扬不仅是肯定自己取得了成绩,更要看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帮助和期待,是老师工作艺术的体现。
三、互改以提高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但是,好多学生都不喜欢修改作文,这就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纵观作文批改,部分批改“大权”至今还由老师掌控,学生只能被动地看老师的评语。我的做法是将大部分作文批改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互相讨论批改。每次批改我都给1-2个建议。比如,在讨论作文《妈妈的手》后,我给了两个评改建议:1.素材是否新颖?如果新颖,新在何处?2.文章有没有突出重点?怎样扣题突出的?在以《我的草样年华》为话题作文后,我给了一个评改建议:查看语言是否通顺,有无语病,推荐几篇语言老到、文笔优美的习作给班报和校文学社。互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变原来被动地看老师的评语到主动地取长补短。从这一点上说,互改确实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互改需要老师给予具体指导,授之以渔,教以方法。
针对学生作文误区,应该有不少改进的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都是改进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