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制订海外投资战略时,忧患意识就是最好的清醒剂!
2005〜2006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连续推出年度《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报告指出,“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体的中国,正面临日趋严峻的海外投资贸易风险,出口业务坏账率竟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
“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中国企业应该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中央财经大学陈均平教授认为,只有具备较强的忧患意识,才能在海外投資战略规划中不致受到太大的损失。
2007年5月下旬,因美国“二期房贷”金融风险爆发,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对“黑石”集团的股份投资,一举亏损5.38亿美元,亏损率高达16%;同一时间,“杭萧钢构”纸面高达344亿元的为非洲国家安哥拉“安居家园”建设工程提供建材的“超级合同”出现问题,重大风险加上有关公司有意隐瞒、误导,该公司股价剧烈下滑。
“危机无时不在,关键在于居安思危。”专家们指出,忧患意识就如同一剂清醒剂,在海外投资战略中,中国企业先得从海外投资的风险入手,进行前期的谨慎分析。
就目前而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地域主要包括非洲、拉美、俄罗斯、东南亚、美洲等地,因此,对这些地域所在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就很有必要。
欧美发达国家给中国海外投资带来的风险,就在于它们可以随时祭起“规范化”这杆大旗。于是乎,反倾销、贸易壁垒、质量检测、产品召回⋯⋯诸如此类的法宝层出不穷。之所以如此,固然是因为一些中国企业在某些方面与其规范不符,但很多时候恰是因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给中国企业“制造”了风险。著名的“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一度沸沸扬扬,最后落得个“有违国家(美国)战略保障”之说,强大的火力之下,中海油无功而返。如美国这样“明规范、潜规则”的欧美国家不在少数,又如近年来频出的“中国制造”事件,专家们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国家处于自身的考虑,夸大了中国企业的质量问题,或是千方百计进行人为设限。”
在中非贸易史上,中国销售代表手捏提单等着买家交款赎单,而买家早已打通码头关节将货提走的事例不胜枚举。许多非洲国家金融制度极不完善,传统的信用证交易几乎完全不可行,因为商业银行不是拒绝办理,就是拒绝承兑,而采用其他付款方式,如货到付款、付款交单等同样存在钱货两失的风险可能。此外,还有不少国家实行实行外汇管制。“即使赚了钱也难汇回国,不得不求助于地下钱庄,风险更难预估。”一位在非洲某国从事纺织品生意的企业家说,外汇管制使得他曾一夜间“由于对方客户卷款而逃”,损失了近百万元。
在俄罗斯、东欧和非洲不少国家都存在“黑清关”问题,“黑清关”在许多国家事实上“准合法”,一旦出现问题,“准合法”就成了“真非法”。比如尼日利亚是中国商品的重要市场,但事实上根据该国海关法规,这些商品绝大多数是“违规进入”的;而有些国家最初允许甚至欢迎中国货入场,但不久又因故改变政策,如俄罗斯年初对外国零售业的“清场”,再如西非,多哥、贝宁两国对待中国纺织品销售企业的态度,近10年来此起彼落⋯⋯
一些中国企业投资海外之前并不了解当地国情,用国内一套来管理,结果在当地发展不畅:首钢在南美秘鲁的铁矿就曾遭受罢工事件,据悉事件发生后,管理者以怀柔政策以期渡过难关,结果对方根本不领情。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硬件设施比如水电等问题也可能成为经营的一大阻挠。
另外,战乱及海外欺诈也是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一大风险。一些国家战乱频发,民变等其他意外也常导致投资企业遭受巨大风险。比如,中国石油企业在尼日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曾遭遇过民变事件,而一些制造型中国企业则在尼日尔、赞比亚,都遭遇绑架、交火等事件,以致人员伤亡;前几年的印尼“排华潮”令不少中国投资者记忆犹新。
有专家指出,即使在发达国家,投资和金融欺诈也难以避免,一些顶着“跨国品牌”、“重大采购”的国际骗子,屡屡以耀眼的光环、诱人的利润,诱使中国投资人和企业上钩。
不管如何,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制订海外投资战略时,忧患意识就是最好的清醒剂!
2005〜2006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连续推出年度《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报告指出,“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体的中国,正面临日趋严峻的海外投资贸易风险,出口业务坏账率竟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
“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中国企业应该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中央财经大学陈均平教授认为,只有具备较强的忧患意识,才能在海外投資战略规划中不致受到太大的损失。
2007年5月下旬,因美国“二期房贷”金融风险爆发,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对“黑石”集团的股份投资,一举亏损5.38亿美元,亏损率高达16%;同一时间,“杭萧钢构”纸面高达344亿元的为非洲国家安哥拉“安居家园”建设工程提供建材的“超级合同”出现问题,重大风险加上有关公司有意隐瞒、误导,该公司股价剧烈下滑。
“危机无时不在,关键在于居安思危。”专家们指出,忧患意识就如同一剂清醒剂,在海外投资战略中,中国企业先得从海外投资的风险入手,进行前期的谨慎分析。
就目前而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地域主要包括非洲、拉美、俄罗斯、东南亚、美洲等地,因此,对这些地域所在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就很有必要。
欧美发达国家给中国海外投资带来的风险,就在于它们可以随时祭起“规范化”这杆大旗。于是乎,反倾销、贸易壁垒、质量检测、产品召回⋯⋯诸如此类的法宝层出不穷。之所以如此,固然是因为一些中国企业在某些方面与其规范不符,但很多时候恰是因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给中国企业“制造”了风险。著名的“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一度沸沸扬扬,最后落得个“有违国家(美国)战略保障”之说,强大的火力之下,中海油无功而返。如美国这样“明规范、潜规则”的欧美国家不在少数,又如近年来频出的“中国制造”事件,专家们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国家处于自身的考虑,夸大了中国企业的质量问题,或是千方百计进行人为设限。”
在中非贸易史上,中国销售代表手捏提单等着买家交款赎单,而买家早已打通码头关节将货提走的事例不胜枚举。许多非洲国家金融制度极不完善,传统的信用证交易几乎完全不可行,因为商业银行不是拒绝办理,就是拒绝承兑,而采用其他付款方式,如货到付款、付款交单等同样存在钱货两失的风险可能。此外,还有不少国家实行实行外汇管制。“即使赚了钱也难汇回国,不得不求助于地下钱庄,风险更难预估。”一位在非洲某国从事纺织品生意的企业家说,外汇管制使得他曾一夜间“由于对方客户卷款而逃”,损失了近百万元。
在俄罗斯、东欧和非洲不少国家都存在“黑清关”问题,“黑清关”在许多国家事实上“准合法”,一旦出现问题,“准合法”就成了“真非法”。比如尼日利亚是中国商品的重要市场,但事实上根据该国海关法规,这些商品绝大多数是“违规进入”的;而有些国家最初允许甚至欢迎中国货入场,但不久又因故改变政策,如俄罗斯年初对外国零售业的“清场”,再如西非,多哥、贝宁两国对待中国纺织品销售企业的态度,近10年来此起彼落⋯⋯
一些中国企业投资海外之前并不了解当地国情,用国内一套来管理,结果在当地发展不畅:首钢在南美秘鲁的铁矿就曾遭受罢工事件,据悉事件发生后,管理者以怀柔政策以期渡过难关,结果对方根本不领情。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硬件设施比如水电等问题也可能成为经营的一大阻挠。
另外,战乱及海外欺诈也是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一大风险。一些国家战乱频发,民变等其他意外也常导致投资企业遭受巨大风险。比如,中国石油企业在尼日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曾遭遇过民变事件,而一些制造型中国企业则在尼日尔、赞比亚,都遭遇绑架、交火等事件,以致人员伤亡;前几年的印尼“排华潮”令不少中国投资者记忆犹新。
有专家指出,即使在发达国家,投资和金融欺诈也难以避免,一些顶着“跨国品牌”、“重大采购”的国际骗子,屡屡以耀眼的光环、诱人的利润,诱使中国投资人和企业上钩。
不管如何,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制订海外投资战略时,忧患意识就是最好的清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