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如何做好自我管理?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家需要不断与自己内心的各种欲念作斗争。
  
  2008年4月17日下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叶葆定堂座无虚席。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3M大中华地区董事总经理余俊雄、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总裁张跃,在这里进行了以“企业家的自我管理”为主题的精彩论坛对话。此次论坛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主办、《经理人》杂志协办。
  
  王石:企业家要承担社会责任
  
  万科预计明年销售额会达到1000亿,企业大了,盈利能力强了,企业家应该怎么管理自己呢?首先是自醒自律。比如说去年年底关于房地产拐点的问题,我只是说了一个事实,不是作为预测。但是同行不这样看,他们认为不应该到拐点,如果是这样的话,一方面老百姓买不起房子,另—方面地产商不愿意降价,这个市场是不会健康的。
  其次是要承担社会责任。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对人类的长远发展也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影响,上亿人将可能由此而面临饥饿缺水的威胁,人类历史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倒退。在巴厘岛会议上,中国第一次明确在5年之内减排20%。如何减排,和每个企业息息相关。作为房地产行业最大的开发公司,万科在未来10年确定了三个目标:第一是客户价值;第二是管理需求;第三就是环境责任。我们做的是建筑行业和建筑产品,我们消耗的能量是建材当中的耗能,这个比例占产品的24%,另外的76%是住宅使用过程的耗能。也就是说,24%需要靠发展商自醒自律的能力,和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共同进行节能减排76%则是消费者在住宅使用过程中节能节水,从平时的生活点滴做起,用小行动改变大世界。没有钱的时候人很容易节制,很容易艰苦朴素,但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突然有钱了,有能力了,我们是否可以节制和管理好自己呢?这一点非常重要。
  
  冯仑:伟大是管理自己,不是领导别人
  
  我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与企业一起发展,一起从黑暗到光明,从光明开始奔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观察其他企业和企业家的演变过程。我发现,企业家如何管理自己很重要,伟大是管理自己,不是领导别人。实际上可以称为伟大的人,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把大道理留给自己,把小道理给别人。普通人都是把大道理留给别人,把小道理留给自己。小道理就是吃喝玩乐;大道理则是高瞻远瞩、任劳任怨,敢于负责任,整个过程都比较痛苦,因为没有一件快乐的事情。
  对企业家来说,管理自己,就是一步步从普通人变成能人,能人变成英雄,英雄变成伟人,伟人变成圣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媒体、群众、观众越来越关注我们,我们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促使自己改正缺点。使自己成为普通人,快乐的东西就越来越多;而约束自己,快乐就越来越少。企业家不可以逃避,同时,我们还需要刻苦、宽意为怀。
  很多人在经济上出问题。但是,在可以做MBO的时候,万科为什么没有做,柳传志为什么没有做?当企业家从创业成长到伟大的时候,需要不断与自己内心的欲念作斗争,这样的话,一生的目标就可以达成。
  
  余俊雄:3M不相信管理
  
  3M相信领导,不相信管理。如何领导呢?领导是训练出来的。第一,找对合适的人。第二,保证员工和企业的目标一致。只要知道目标在哪里,他通过努力,就会到达的。第三,要给员工足够的资源。譬如必要的培训和资金支持。同时,做领导的要把手放在口袋里,把嘴闭起来,让员工把事情做好。这就是授权,授权就这么简单。我是从基层出身的,我做销售员的时候,有些领导很自我,认为他自己做的就是对的,如果下属跟他做得不一样,就认为下属不对。其实创意就是艺术,把工作流程做好,给员工自由发挥的空间。我的经验是:授权给员工,给员工的空间越大,员工就发挥得越好。员工做得好的时候,大拇指就需要竖起来,表示你对他的感激,表示你肯定他的贡献,这一点很重要。有些年轻的管理者认为员工所做的本来就是他们分内的事,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另外,就是允许失败。人不可能每次做事都能成功,如果失败了,只要员工的确投入地进行了工作,就需要相信他的努力和容忍他的过失,因为今天的错误是对明天成功的积淀。
  说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其实一般外商企业在中国,特别是美商企业,在环保和商业道德两方面都做得不错。当然,在欧美企业,环保是有经济效益的,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只有十几年而已,也有不少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进步很重要。
  
  张跃:坚守商业道德
  
  人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变化的,没有天生的好人和坏人。在理智的情况下,在避免错误诱惑的情况下,的确应该尽可能地追求享受。问题在于,错误的诱惑和享受,以及由此造成的不断消耗需要剔除。还有一点,企业面临抉择的时候,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能丢掉哪些东西,哪些东西绝对不能丢?这一点,企业家要想清楚。远大在创业过程中,曾经丢掉过很多机会,但我们的员工是稳定的,我们的损失也少于很多企业。员工队伍越来越稳定,时间长了,他们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企业在市场上就得到的多,失去的少。环保是我们第一个价值观,污染环境,或者蒙骗客户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做。这样,心里就很踏实,很舒服。
  企业家怎样做好自我管理?我举个例子。有天晚上,我想安排王石和一些政府领导见面,中间谈到商业贿赂的问题。他说万科是绝对没有的,因为他做的都是别人不做的地,甚至还有一段地是在飞机跑道下面,别人都不会选择的地方,然后他想办法去改造。总之一句话,他绝对没有贿赂,我感到吃惊。因为一个人走正道,需要承受得住一切的诱惑。王石这样的企业家之所以成功,除了他说的抵御了各种诱惑,也因非常高的道德标准,这是至关重要的。
其他文献
用人单位应从“法律契约留人”,转向“心理契约留人”。    就在东方航空公司的飞行员集体返航罢飞的事件还在沸沸扬扬之际,4月11日,又爆出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与该公司9名提出辞职的飞行员对簿法庭。对这9名飞行员,上航要求其或者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每人交出近400万元的赔偿金。  因飞行员跳槽引发的航空公司索要巨额赔偿案,近几年时有发生,而在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之后,更是愈演愈
期刊
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去规范、约束和改造他们,难!    很多企业CEO常抱怨:“真搞不懂80后的员工怎么回事,我们对他们已经够忍让的了!对他们好也不是,不好也不是!他们要求一箩筐,但做起事来却懒懒散散。到底要我们怎么做,他们才满意?”而80后员工则抱怨:“为什么领导就是不理解我,不信任我,我的能力比谁差啊?天天叫我干这干那,干完还不满意,这不简直把我当活驴使吗?”  “要管理好80后员工,想用
期刊
“小米加步枪”的创新发展模式,使比亚迪在应对各种情况时有了更多灵活性  它生产的手机锂电池,已经占全球40%的份额,镍系列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60%,做到了绝对垄断;在它的电池工厂,60%的生产设备是自主开发;进入汽车领域后,它依然我行我素,采用一套在业内绝无仅有的非标准、半自动化设备的制造团队;它每年申请的专利在国内制造型企业中名列前茅,仅次于华为、中兴通讯。这个企业就是比亚迪。  无论是在电池,
期刊
80后:我们也可以的!    关于80后的管理话题,很长时间以来一直热辣着。  说到80后,就不得不提“Y一代”。美国社会学家将二战后,每二十年作为一个区间来划分人群,“X一代”是指1960年~1979年出生的人,“Y一代”指1980年~1999年出生的人,“Z一代”是指2000年至今出生的人。  所谓的60后、70后,80后,就相当于X一代、y一代,不过,因为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变迁过快,在中国,
期刊
为什么外界总是怀疑我们不行?    “但我不是圈养的,我属于从圈里跑出来的。我从小想法就比较独立。我是一个没有压力的人,除非明天要枪毙了。但从长期来看,要把公司做大做强就有压力。”生于1983年的非常在线CEO赵宁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把大家当员工来看,而是当合作伙伴看。我比较佩服牛根生,希望能带领中高层共同致富。不过,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了,做成什么结果我都能接受。”  那么,80后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
期刊
不要先假定80后有问题,再去管理他们。  宝洁公司超过一半员工是80后,有的已做到中层管理。但宝洁公司(中国)HR副总监翟玉燕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思维模式不要先假定他们有问题,然后我们去管理。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和天分,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获得更大成功。我们把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看做是和谐共赢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关怀暖心    进行健康投资。在公司内,设有水果店,开设了配备专业按
期刊
80后正如早上8、9点的太阳,他们必然成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主体,企业人力资源的未来十年显然属于80后,但这点,却被很多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在各行各业企业的基层员工中,8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而越来越多的80后正在成为企业的中层主管,这点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相当普遍。更为核心的问题在于,未来5年中,80后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这个趋势不容逆转。    管理制度遭遇冲击    面对如何管理8
期刊
他们连起码的归属感都没有,就更不用说对企业忠诚了。    作为独生子女一代,80后一代在改革开放的物质时代成长,在光环与非议混杂中登上时代舞台。他们被誉为“新新人类”,也被贬为被“圈养”长大的“草莓族”、“啃老族”。他们被指自我中心,对工作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缺失;他们自尊而脆弱,养尊处优而没有吃苦吃亏精神他们没有物质生存压力,拜金浮躁,频繁离职;他们急功近利,甚至不劳而获。他们因被指为“跨掉的一代
期刊
用人必疑也是现代竞争社会的人性。    多数企业在录用员工的程序中走的是同样的路:招聘事宜全权交付给HR部门,而其中除了重要岗位人员是由CEO直接面试而定,普通员工则由HR部门考评录用。但是作为企业最高领导人,CEO能否完全信任这些新来的员工?  为了营造企业的团队精神,多数CEO会从录用阶段就采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理想准则,并且把这种思想也灌输到HR部门,以为这样就可以建立企业的良性机制,激励
期刊
在新环境下必须质疑旧经验,探索新方法    企业在招募管理人员时,最该看重的是他们的经验吗?来自著名商学院Insead的两名教授克希沃森古普塔和卢克·凡·沃森霍夫给出的回答是“不一定”。他们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提出了“经验陷阱”这一重要理念。    不可过分依赖经验    “传统观点认为,经历越丰富,经验就越足,做起事来也就越得心应手。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时候事情也许并不是这样。”森古普塔谈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