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详细方案公布。据了解,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规划国务院已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国务院刚批准同意,由国家发改委印发;成渝经济区的规划正在编制中。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咨询中心主任张宝通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在西部大开发十周年这个特殊时期公布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对西部地区的特殊意图,表明了西部大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关中——天水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心脏地带和整个大西北的龙头地位,又处在中国大陆版图的中心原点,交通极其便利。优先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将带动整个大西北的发展。”
经济稳步增长
张宝通认为,虽然西部的经济总量还不如东部,但是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西部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出东部城市。在经济危机这个特殊时期,东部经济受到重创,国家非常重视内需的作用。而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最有潜力的地区就是西部城市。所以,以天水——关中为龙头的西部城市,应该利用这次机遇,寻求突破性的发展。
据记者了解,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实现了稳步增长。据悉,2000年至2007年,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7年达到3765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8.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007年达到189亿元,占西北地区的16.3 %。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000美元,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在基础设施方面,经济区也得到了明显改善。2000年至2007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11亿元,年均增长23.4%,相继建成一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区域综合交通设施日趋完善,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不仅如此,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发展也迈出了新步伐。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工业增势强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271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3.8%。商贸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所占比重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此外,关中——天水经济区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
打造西部窗口
张宝通认为,西部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0%。面对这么大的国土面积,西部大开发不可能全面铺开,遍地开花,必须有重点地区,实施重点战略。中央和国务院文件多次指出,西部大开发必须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十年就是沿着这一思路不断推进,不断深化的,今后还需要继续推进,进一步深化这一重点战略。
《规划》指出,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
据了解,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为2842万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独立的,作为西部内陆的增长极,可以和东部三大都市圈抗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北地区的中心是关中,西南地区的中心是成渝,走联合之路促进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西部的窗口。
以科技带动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软硬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必将为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规划》强调,关中——天水经济区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整合创新资源,聚集创新要素,强化创新功能,建设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区域创新体系。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经济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有利于吸引海内外投资等各类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组。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经济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张宝通表示:“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为经济区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来机遇。经济区科教、人才资源富集,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重要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具有成为创新型发展区域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统筹各类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重大创新突破,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咨询中心主任张宝通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在西部大开发十周年这个特殊时期公布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对西部地区的特殊意图,表明了西部大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关中——天水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心脏地带和整个大西北的龙头地位,又处在中国大陆版图的中心原点,交通极其便利。优先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将带动整个大西北的发展。”
经济稳步增长
张宝通认为,虽然西部的经济总量还不如东部,但是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西部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出东部城市。在经济危机这个特殊时期,东部经济受到重创,国家非常重视内需的作用。而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最有潜力的地区就是西部城市。所以,以天水——关中为龙头的西部城市,应该利用这次机遇,寻求突破性的发展。
据记者了解,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实现了稳步增长。据悉,2000年至2007年,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7年达到3765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8.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007年达到189亿元,占西北地区的16.3 %。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000美元,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在基础设施方面,经济区也得到了明显改善。2000年至2007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11亿元,年均增长23.4%,相继建成一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区域综合交通设施日趋完善,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不仅如此,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发展也迈出了新步伐。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工业增势强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271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3.8%。商贸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所占比重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此外,关中——天水经济区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
打造西部窗口
张宝通认为,西部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0%。面对这么大的国土面积,西部大开发不可能全面铺开,遍地开花,必须有重点地区,实施重点战略。中央和国务院文件多次指出,西部大开发必须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十年就是沿着这一思路不断推进,不断深化的,今后还需要继续推进,进一步深化这一重点战略。
《规划》指出,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
据了解,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为2842万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独立的,作为西部内陆的增长极,可以和东部三大都市圈抗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北地区的中心是关中,西南地区的中心是成渝,走联合之路促进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西部的窗口。
以科技带动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软硬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必将为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规划》强调,关中——天水经济区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整合创新资源,聚集创新要素,强化创新功能,建设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区域创新体系。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经济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有利于吸引海内外投资等各类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组。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经济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张宝通表示:“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为经济区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来机遇。经济区科教、人才资源富集,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重要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具有成为创新型发展区域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统筹各类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重大创新突破,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