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到《走近甲骨学大师董作宾》这本书,一看封面,就感觉很亲切。董作宾先生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出身寒微,“深知稼穑艰难与生活的困苦,逐步养成了为人忠厚与勤劳刻苦的性格。”他有着坚韧执著,刻苦自励的精神。
他是一代甲骨学大师,闻名中外。
董作宾先生(1895-1963),河南南阳人。他早期的安阳殷墟调查之行。促成了历时十年之久的十五次大规模的殷墟科学发掘工作,这一世界考古学史上的创举,结束了甲骨文的“盗掘时期”,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甲骨文“科学发掘时期”。这是田野科学考古新纪元,开辟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天地。他对甲骨学进行了发凡启例、开创性研究。他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把甲骨学研究从“草创时期”推向了“发展时期”的全新阶段。
董作宾被学术界列入“甲骨四堂”。“堂、堂、堂、堂,郭董罗王”(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脍炙学界。他知识渊博,涉猎广泛,被评价为“是民俗学家、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考古学家、甲骨学家,也是年历学家”;他著作等身,专著十余种,论文二百多篇,出版有《董作宾全集》(十二册);他还培养了不少大师级的人才。他也热衷致力于甲骨书法的弘扬。对求字者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他的甲骨书法造诣高深,坊间时有仿写董氏书法牟利者。
著名甲骨学者王宇信盛誉他:他对甲骨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成为甲骨学研究“发展时期”的奠基者和“深入发展时期”的总设计师。
他成就于长期的学术积累与准备。他的中晚年期间,饱经战乱。流离迁徙,但他始终在甲骨学研究上孜孜以求,正是长期的研究积累和学术准备,使他的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恶劣的政治与社会环境逼迫他不能做自己的纯学术的研究工作,把精力浪费在很多不相干的地方。研究都是忙中偷闲做的。他在台湾家徒四壁,肩负八口之家的生活,到台湾大学、香港大学等地教书都是为了生计。但无论物质生活多么艰苦,无论是策划和主持安阳殷墟发掘,还是在西南联大代理历史语言所所长,还是到台湾后的繁重的教书工作,他始终“白天工作。夜晚干活”。白天的工作是公务与应酬,夜晚才是自己醉心的研究工作时间。
他的好友这样评价他:“能够像董先生这样寻问题寻得紧。抓题目抓得扼要,并想办法解决他所抓得问题的人并不多见。所以,他不但是能找问题的人,他也是能想出种种聪明的方法以解决问题的人。”
他没有留过学却留洋教学。他远赴美国讲学,到韩日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而且被汉城大学研究院授予文学博士。他读过私塾,做过生意,当过旁听生,他之所以事业有成,全靠奋发自励,刻苦钻研,最终名重中外,成为研究院终生院士,最高学术奖获得者。
与朋友谈起最近读了一本有关甲骨文的书,看对方是大吃一惊,说:“我的大姐,你何时对甲骨文有了兴趣?我对你只有崇拜!”我说:“你可以不懂甲骨文,但你不能不知道董作宾,就像你可以不懂鲁迅,但你不能不知道鲁迅一样:你可以不懂董作宾,但你不能不懂一个父亲的心,就像你不能不懂你自己的父亲的心一样。”听了我的话,他说:“看来,我也要读一读这本书了。”
推荐理由:本书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之一。书中所录董作宾的《平庐影谱》图文并茂地把自己的人生直观地充分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披露的很多照片,大部分是董作宾自己所拍摄,弥足珍贵。书中的《董作宾传略》是作者张坚根据多年实地调研,多次走访董作宾生长、学习、工作过的地方,与董氏家人和后代密切地联系,得到众多支持的硕果,真实可靠。
他是一代甲骨学大师,闻名中外。
董作宾先生(1895-1963),河南南阳人。他早期的安阳殷墟调查之行。促成了历时十年之久的十五次大规模的殷墟科学发掘工作,这一世界考古学史上的创举,结束了甲骨文的“盗掘时期”,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甲骨文“科学发掘时期”。这是田野科学考古新纪元,开辟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天地。他对甲骨学进行了发凡启例、开创性研究。他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把甲骨学研究从“草创时期”推向了“发展时期”的全新阶段。
董作宾被学术界列入“甲骨四堂”。“堂、堂、堂、堂,郭董罗王”(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脍炙学界。他知识渊博,涉猎广泛,被评价为“是民俗学家、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考古学家、甲骨学家,也是年历学家”;他著作等身,专著十余种,论文二百多篇,出版有《董作宾全集》(十二册);他还培养了不少大师级的人才。他也热衷致力于甲骨书法的弘扬。对求字者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他的甲骨书法造诣高深,坊间时有仿写董氏书法牟利者。
著名甲骨学者王宇信盛誉他:他对甲骨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成为甲骨学研究“发展时期”的奠基者和“深入发展时期”的总设计师。
他成就于长期的学术积累与准备。他的中晚年期间,饱经战乱。流离迁徙,但他始终在甲骨学研究上孜孜以求,正是长期的研究积累和学术准备,使他的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恶劣的政治与社会环境逼迫他不能做自己的纯学术的研究工作,把精力浪费在很多不相干的地方。研究都是忙中偷闲做的。他在台湾家徒四壁,肩负八口之家的生活,到台湾大学、香港大学等地教书都是为了生计。但无论物质生活多么艰苦,无论是策划和主持安阳殷墟发掘,还是在西南联大代理历史语言所所长,还是到台湾后的繁重的教书工作,他始终“白天工作。夜晚干活”。白天的工作是公务与应酬,夜晚才是自己醉心的研究工作时间。
他的好友这样评价他:“能够像董先生这样寻问题寻得紧。抓题目抓得扼要,并想办法解决他所抓得问题的人并不多见。所以,他不但是能找问题的人,他也是能想出种种聪明的方法以解决问题的人。”
他没有留过学却留洋教学。他远赴美国讲学,到韩日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而且被汉城大学研究院授予文学博士。他读过私塾,做过生意,当过旁听生,他之所以事业有成,全靠奋发自励,刻苦钻研,最终名重中外,成为研究院终生院士,最高学术奖获得者。
与朋友谈起最近读了一本有关甲骨文的书,看对方是大吃一惊,说:“我的大姐,你何时对甲骨文有了兴趣?我对你只有崇拜!”我说:“你可以不懂甲骨文,但你不能不知道董作宾,就像你可以不懂鲁迅,但你不能不知道鲁迅一样:你可以不懂董作宾,但你不能不懂一个父亲的心,就像你不能不懂你自己的父亲的心一样。”听了我的话,他说:“看来,我也要读一读这本书了。”
推荐理由:本书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之一。书中所录董作宾的《平庐影谱》图文并茂地把自己的人生直观地充分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披露的很多照片,大部分是董作宾自己所拍摄,弥足珍贵。书中的《董作宾传略》是作者张坚根据多年实地调研,多次走访董作宾生长、学习、工作过的地方,与董氏家人和后代密切地联系,得到众多支持的硕果,真实可靠。